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14日 · 世衛組織在官方聲明中稱,新冠長期症狀,就是新後遺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公布的臨牀定義,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 2 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 「長期」的時間跨度目前沒有統一標凖。 英國一項研究稱將跟蹤25年。 從最初發現新冠病毒距今只有兩年多,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相關數據積累。...

    • 什麼是長新冠?
    • 常見症狀有哪些?
    • 發生長新冠的高風險群
    • 可能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不同病毒株 (如 Alpha、Delta、Omicron),後遺症相同嗎?
    • 衛福部提供的醫療協助

    以世界衛生組織 WHO 目前的定義來看,感染新冠肺炎的 4 週內稱為急性期,而 4-12 週持續出現或延後出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 (Post-COVID-19 syndrome)」,簡稱「長新冠 (Long COVID)」。 以目前的研究來看,發生率介於10-20%之間,即便感染的是輕症,健康的成人、兒童都可能出現長新冠,且症狀大多類似。

    目前文獻中已記錄的後遺症就有200多種,又以疲勞、呼吸急促或困難、認知功能障礙(例如腦霧: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專注思考、記憶變差、失眠等)最為常見。 其他常見症狀包括: 1. 心血管症狀:心悸、胸痛、胸悶、心肌梗塞 2. 腸胃道症狀:噁心、腹瀉、胃痛、食慾不振 3. 耳鼻喉症狀:喉嚨痛、嗅覺或味覺異常、耳鳴、耳痛 4. 神經症狀:頭暈、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 5. 心理問題:沮喪、憂鬱、焦慮

    根據美國 CDC 的報告,研究人員正努力了解哪些人在確診後容易持續受到影響,並依據目前研究提供以下例子: 1. 未接種新冠疫苗 2. 確診前有潛在健康問題 3. 確診時症狀較嚴重,尤其是需要住院或中重症監護的人 4. 確診期間或之後曾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 5. 健康不平等 (Health Inequities) 的族群,如社經地位、教育程度、醫療環境相對弱勢者 另有研究指出,確診期間出現多症狀、高齡、吸菸者、有代謝問題(如肥胖) 等,都可能有較高的長新冠風險。

    由於長新冠是一種多重器官系統性疾病,故目前並沒有針對所有患者的單一療法。治療原則須以個別患者為中心,透過生活管理、衛教、藥物輔助來改善生活品質。 舉例來說,如果患者感到疲勞,在疲勞時應減少活動,選擇在相對不疲勞時進行活動;如果有認知障礙,則盡量不要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僅嘗試專注於正在處理的一項活動;若有失眠問題,則可以尋求醫師進行衛教來預防。 雖然絕大多數長新冠並無威脅生命的危險,但其症狀仍大大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WHO 醫師也建議,長新冠的預防與治療,可以透過最了解我們的社區醫師,藉由過去的個人病歷進行綜合性評估。

    目前台灣大流行的病毒株主要以 Omicron 為主,而 Omicron 從2021年11月流行至今,大約僅有半年的時間,故關於 Omicron 所引發的後遺症大多仍在研究中。而目前關於長新冠的研究與病例報告,大多仍以先前的 Alpha、Delta 病毒株為主。 以 Alpha、Delta 來說,已知肺部、心血管、腦神經皆可能受到損害,值得注意的是, 病毒不僅會破壞細胞,還可能引發「細胞激素風暴」,使得身體處於高發炎狀態,進而傷害正常組織。已有研究證實,此類病毒株在患者染病12個月後,追蹤腦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炎、心臟病、血栓的發生率皆顯著提高;另外在觀察疫後猴子的腦部變化時,也發現了神經損傷、神經元退化及細胞凋亡。 相對的,以 Omicron 來看,因其主要侵襲上呼吸道,且不太會進入肺部...

    針對長新冠所出現的後遺症,衛福部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為避免民眾需要跑不同門診,此計畫將藉由整合性的醫療,提供跨科別會診,且病人接受當次整合門診醫療服務後,僅需繳交一次掛號費及一次部分負擔。 目前全台參與此醫療計畫的院所共有105家。(詳細名單請點此) Reference: WHO – Update on Long COVID CDC USA –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Nature Medicine –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ure –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

    • 咳嗽、喉嚨痛。不少人確診者康復後仍常有呼吸道問題,例如喉嚨癢或痛、稍微講話就想 咳嗽、咽中有異物感、有濃痰、鼻塞、流鼻水,或是乾咳無痰等。
    • 頭痛、腦霧、憂鬱。確診頭痛怎麼辦?常見的長新冠後神經性遺症,包含頭痛、焦慮、憂鬱,以及俗稱 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目前研究認為,腦霧可能與病毒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神經、腦微血管損傷有關,在中醫屬於心腎的管轄範圍。
    • 失眠。確診、工作等壓力可能導致肝鬱氣滯、身體失衡,除了會導致常見的失眠、憂鬱及焦慮,也時常伴隨著胸悶、腹脹、喉嚨有異物感等症狀,屬於肝氣鬱結。
    • 疲倦、心悸、體力變差。長新冠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體力變差、提不起勁,此多為氣虛表現,常見症狀有疲倦乏力、口乾咽乾、心悸、胃口不佳、乾咳少痰及低燒(體溫介於37.5~38度)。
  2. 2023年3月5日 ·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仍有不少人會出現,喘、易疲倦、肌肉痠痛、腦霧等新冠長期症狀,或稱為「長新」(Long COVID)。 什麼是長新冠? WHO 長新冠定義. 長新冠簡單來說就是新冠後遺症,意指感染新冠肺炎後衍生的慢性後遺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根據 321的原則 定義。 3: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 2: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 1: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 看更多: 復發、重複感染、後遺症、長新冠差在哪裡? 一次看懂染疫後不同情況代表的意義. 什麼人較容易發生長新冠? 4 種高風險族群須注意! 染疫高風險族群,通常也較容易發生長新冠,長新冠的發生與染疫後症狀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

  3. 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俗稱 長新冠,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分別定義為: 確診後症狀持續一個月和三個月以上,稱為長新冠,也被稱作長新冠症候群、新冠肺炎後遺症。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2年6月11日 ·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德菲法(Delphi)調查國際專家共識,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將因罹患新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 SARS-CoV-2 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

  6. 2022年5月25日 · 長新冠有哪些症狀? 根據《刺胳針》最新研究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1個長新冠症狀,其中最常見的症狀為: 全身倦怠. 呼吸易喘. 肌肉容易痠痛. 胸悶、胸痛. 發表在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中國研究發現,在1,700名新冠肺炎痊癒患者中,高達76%的人至少出現1種後遺症,並持續6個月之久。 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肌肉無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 該研究也發現,除了上述後遺症,感染程度愈嚴重,也會導致肺部功能程度不一的傷害,且有13%的人出現腎功能下降的現象。 不只中重症患者會出現長新冠.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一篇研究指出, 輕症患者痊癒後也可能有後遺症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