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9日 · 而陳晉興過去身為胸腔科外科名醫已執業 30 多年更被譽為國內肺癌權威包含前副總統陳建仁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及前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開刀治療每年醫治的肺癌病人達千例如今也擔心找不到醫師曾任台大癌醫副院長的他在今年 8 月轉調台大總院擔任外科部主任面臨人力荒他溫情喊話很多醫師想開業搶進皮膚科牙科醫美但內外科承擔救人的使命也將是全民急重症救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表示,健保總額制點值不夠、自費市場還是很亂,影響年輕醫護遠離苦勞的工作,其他內外科卻招不到新血,甚至也遇過在診所開刀失敗,只能來大醫院急救的情況也是不能說的秘密。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 從二林偏僻之鄉 走上胸腔外科冷門路
    • 雲林偏鄉行醫 首創無管清醒手術打響名號
    • 靠迷走神經阻斷術 坐穩「肺癌名醫」稱號
    • 肺癌新國病「治療無止境、要捧錢換命」
    • 20 年前後「罹肺癌待遇差很大」不再哭哭啼啼
    • 7 月起肺癌篩檢納入二等親成全球創舉

    「母親很辛苦,我下定決心要奮發讀書,第一年考上牙醫學系,後來保留學籍又重考上了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陳晉興說,1987 年老師朱樹勳做了全台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全台,又讓他立定成為「外科醫師」的志向。 但當年擁有「外科夢」的學生可不只他一個,「共有 30 多人想走台大外科,最後只錄取 16 位」。其中以「心臟外科」廝殺的激烈,個性不喜與人爭搶的他,在 1996 年結束 2 年住院醫師訓練後,選擇走上「胸腔外科」這條冷門路,並默默耕耘著。 陳晉興說:「當年肺癌病人並不多,且一經診斷都是末期轉移,手術開刀也救不了, 不到半年只能到西天報到」。這也使得胸腔外科因手術少,使得沒人想選,頓時成了「真空科別」,這也讓他比別人更早升格總醫師。 為了能夠服務更多病人,陳晉興積極發展氣胸、膿胸手術,並鑽研...

    當時分院長黃世傑(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說,「你來雲林,我們很歡迎,但是雲林民眾真的很弱勢,不太可能做一次要價 2、30 萬的手術或高價治療」。若想做創新醫療,又不能「太花錢」,這可難倒醫師了,但陳晉興總能結合專長,另謀發展。 陳晉興白天忙於醫務、看診與手術,仍不忘利用時間研究新的醫療技術,有天唸到一篇義大利胸腔外科論文,對方以「清醒胸腔手術切除肺大泡」治療肺氣腫,使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進行肺開刀時,無須全身麻醉及插管,大大降低麻醉風險,讓他如獲至寶。 陳晉興研究了一陣子,覺得這技術不算難,於是就拜託麻醉科洪明輝醫師,「阿輝我們來試試看好不好?」於是兩人在院長的支持下,將這項技術運用在癌腫瘤切除上。 第一位患者是 50 多歲的蘇先生,是陳晉興多年的老病人。對方因胸腺癌轉移,開過一次刀後又復發,...

    雲林分院 一 周後便開記者會,宣布完成「全台灣首例無痛清醒的迷你胸腔鏡手術」創舉。不只可以避免心肺功能差、呼吸肌無力的老人,陷入全麻而導致呼吸衰竭的風險, 重點是還能健保全額付費,使得不少民眾慕名來雲林開刀。 不料這項「無插管手術」創舉推出後, 引起醫界罵聲連連,有醫師認為「不插管, 根本是亂搞」。「病人會動來動去,增加風險」。此外若手術部位需切除血管及支氣管, 將碰觸咳嗽神經,增加手術風險,也無法長時間手術,直批醫院「譁眾取寵」。 為克服「無全麻、無插管」手術限制, 並證明手術是可行的,陳晉興只能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久後,他發明「迷走神經阻斷術」,只需在迷走神經進行局部麻醉,就能避免引發病人的咳嗽反應,後續搭配麻醉藥物劑量調整,就能進行 3 小時以上的手術, 讓肺癌胸腔鏡手術進步到只開一小...

    過去病人太少,醫師高興不起來,如今病人變多,陳晉興同樣憂心忡忡,想的是怎麼替病人遠離死神召喚,尤其肺癌在 2021 年死亡人數破萬,對比肝癌七千多人、大腸癌六千多人,女性害怕的乳癌僅兩千多人,沒人比肺癌更奪命。 陳晉興舉起手指頭一一細數,「要治療肺癌,前 6 個月要大化療,之後每 3 周要打小化療,打到沒有效,改換吃標靶藥,從一代吃到三代,沒效再化療跟做免疫療法」。到了 2021 年肺癌健保支出已突破 200 億,同樣是十癌中的冠軍,治療變成了永無止境的大錢坑。 透過多年數據發現,肺癌的診斷比例向來很極端,一期病人佔比 40%、四期病人佔比 50%,二至三期僅 20%,且病人間很大的城鄉差距,「越往中南部的地區,肺癌晚期比例就越高」。陳晉興於台北、雲林兩地行醫,更能看見其中無奈。 「你仔細看...

    隨著肺癌篩檢的藥物、篩檢技術進步, 癌末病友待遇也已經大不相同。陳晉興回憶,20 年前剛當上胸腔外科住院醫師時, 有對夫妻帶著 2 個小孩來看診,一個孩子牽著、一個孩子抱著,讓他印象很深刻。 「先生因罹患肺癌四期,太太在診間跪著求我救他,但 20 多年以前沒有標靶治療,手術也無能為力,只能轉介腫瘤科做效果不好的化學治療,連同事都難過說,你每次轉肺癌的病人進診間,2 年內都會離開。最後這對夫妻轉科後,再也沒回來了」。 直到 20 年前標靶治療出現,10 年前又有免疫療法誕生,同樣的情景卻有不同的結局。「最近有位肺腺癌四期且腦轉移的媽媽來看診,我先轉到神經外科開刀減壓,後續驗基因幸運的配到標靶藥物,加上電腦刀放射線治療腦部轉移,以及胸腔鏡切除原發肺癌,現在全身沒癌症」。 兩寶媽如今期待可以返回工...

    「大家每天關心的新冠肺炎至今有九千多人死亡,但肺癌一年死亡數超過萬人,卻很少人願意重視篩檢,是一個奇怪的事」。他列舉,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夫人陳珮琪都不抽菸,也沒家族病史,仍然被驗出早期肺癌,因此不要認為肺癌跟自己無關。 陳晉興分享,他近日受邀人壽保險業演講,現場有百名保險主管,幫保戶保了那麼多險,卻不知道肺癌怎麼篩,也不知道 7 月起能免費篩檢,現場更有八至九成的人 2 年內沒有做過任何低劑量斷層檢查,「我覺得肺癌篩檢還有一段路要走」。 除了高危險族群或家族病史要篩檢,陳晉興更主張只要滿 45 歲民眾就應自費篩檢,「畢竟人生只有一次」。透過定期篩檢、積極治療才能戰勝肺癌新國病。 文/謝承恩、圖/雷思瑜 延伸閱讀 罹患肺癌易確診新冠肺炎?肺癌名醫陳晉興解答 肺癌治療走向「精準化」 次世代定...

  2. 2018年10月3日 · 鴻仁解釋,也就是說對於標準治療無效的肺癌病患,可以將自體免疫細胞抽取出來,經由體外的藥物刺激培養,蛻變成具備較強追獵肺癌能力的細胞,再回輸體內。 「以此搭配『免疫檢驗點抑制劑』,就學理而言,應極具治療潛力,」 鴻仁對此頗有信心。 延伸閱讀: 2018諾貝爾醫學獎的2大發展 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這麼看. 免疫療法獲2018諾貝爾醫學獎 免疫治癌的下一步是什麼?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3. 2019年6月7日 ·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思達說其實甲狀腺癌第一線的治療手段當然是開刀除非是很少見的甲狀腺未分化癌或是甲狀腺淋巴癌通常這類患者也都會有甲狀腺腫大橋本氏甲狀腺炎的病史會有一個預兆。 而手術切除是最有效治療甲狀腺癌的方式,陳思達也說,除了上述所說的情況,基本上全部都可以用開刀切除,而在手術結束後,視甲狀腺癌的轉移、侵犯狀況,再加一個「放射碘治療」,將沒切乾淨的甲狀腺、還有癌細胞清除,治療結束後,為了避免身上的輻射線影響到別人,必須視給予的劑量決定隔離的天數。 免疫療法對甲狀腺癌有沒有用? 陳思達說,如果是對放射碘治療也沒有用的患者,現在的主要治療會用標靶,但標靶的效果其實不如手術跟放射碘治療這麼好,可以說是最後手段。

  4. 2019年11月22日 · 陳瑞杰指出細胞治療是新興醫療技術過去病人必須遠赴日本或美國接受細胞治療。 細胞治療計畫啟動後,細胞治療得以深耕臺灣在地化,病人就地治療,提升治療的便利性,同時在特管法規範保障下,提供標準、安全及個人化之醫療服務。 除了「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外,其餘特管法開放的細胞治療技術,包括纖維母細胞、軟骨細胞、脂肪幹細胞等計畫,北醫附醫亦積極籌備,盼能提供各類病人治療的新選擇。 延伸閱讀: 細胞治療3大優勢 中風病人重新「站起來」! 癌症 骨轉移等到咳血才發現? 肺癌、乳癌、攝護腺癌最危險! 細胞治療「打一針」 膝蓋逆齡回到45歲!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5. 2020年1月9日 · 中部肺癌發生率最高 醫師化療合併免疫療法可以救命. Posted on 2020 年 1 月 9 日 by 盧映慈. 肺癌是台灣的癌症之王」,發生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容易轉移又難治療。. 而中部地區罹患肺癌的人數又特別多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師陳崇裕就感嘆,「免疫治療 ...

  6. 2020年9月22日 · 細胞療法要成長首先要讓醫師有信心不僅對細胞療法有信心還要對細胞製程都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因為臨床醫師是細胞產品的終端使用者(End user)。 而這個問題是永遠沒辦法用人工培養細胞來解決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