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民國34年改為忠烈祠,政府為緬懷革命先烈英雄的英勇事蹟,在此處因陋就簡,原就日遺稍加修茸後,作為奉祀革命先烈暨抗日勦匪英靈之所,初期原貌變動不大。

    • 1
      歷史建築 ·  1 則評論
      高雄市鼓山區忠義路30號
  2. 高雄市忠烈祠 位於 台灣 高雄市 壽山 之山腰處;其前身為 日本帝國 的「 高雄神社 」, 戰後 後由 國民政府 改建為 傳統 中國宮殿式建築 的忠烈祠,中間供奉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並保留了一些 日治時期 神社 所遺留的 石燈籠 殘跡。 由於高雄忠烈祠位於壽山東南側,自該祠望出,可遠眺 高雄港 、 鼓山 、 旗津 及高雄市區,是高雄市的風景名勝之一。 歷史 [ 編輯] 1910年(明治43年)9月,日人於 打狗 山麓建「 金刀比羅神社 」,以象徵 日本 人敬神崇祖的觀念,主祀大物主命與崇德天皇。 [1] 1920年(大正9年),該 神社 改名為 高雄神社 ,高雄州政府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增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928年(昭和3年),由於年久失修,社殿腐朽,乃遷建於壽山山腰處現址。

  3. 高雄市忠烈祠 位於 台灣 高雄市 壽山 之山腰處;其前身為 日本帝國 的「 高雄神社 」, 戰後 後由 國民政府 改建為 傳統 中國宮殿式建築 的忠烈祠,中间供奉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並保留了一些 日治時期 神社 所遺留的 石燈籠 殘跡。 由於高雄忠烈祠位於壽山東南側,自該祠望出,可遠眺 高雄港 、 鼓山 、 旗津 及高雄市區,是高雄市的風景名勝之一。 歷史. 高雄市忠烈祠正殿室內. 1910年(明治43年)9月,日人於 打狗 山麓建「 金刀比羅神社 」,以象徵 日本 人敬神崇祖的觀念,主祀大物主命與崇德天皇。 [1] 1920年(大正9年),該 神社 改名為 高雄神社 ,高雄州政府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增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928年(昭和3年),由於年久失修,社殿腐朽,乃遷建於壽山山腰處現址。

  4. 座落於壽山南麓的高雄市忠烈祠原址是日人建造的「金刀比羅」神社,幾經修建重整,增添了山門、正殿前殿及迴廊樓台,搭配中國傳統宮殿式金黃琉璃瓦,充滿莊嚴宏偉的氣勢。. 忠烈祠四周種滿了古松,環境清幽,祠前綠意盎然、古色古香,近年市府更在 ...

  5.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圓山 大直 地方的 國民革命忠烈祠 ,前方為三名換崗中的 中華民國陸軍儀隊 隊員. 忠烈祠 是奉祀為 中華民國 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矜式的 國軍 官兵、警察及人民的 祠廟 [1] 。 臺灣各地的 忠烈祠 均起自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 各縣市 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 日治時期 原有 神社 ,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2] 。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 黃花崗紀念墓園 ,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

  6. 忠烈祠介紹. 沿革. 高雄市忠烈祠位於高雄市壽山南麓‚為「高雄神社」改建。 日治時期,壽山下原有「打狗金刀比羅神社」,先後改名為「打狗神社」、「高雄神社」,時久衰朽後,遷建於壽山山腰。 民國34年台灣光復,改為忠烈祠,政府為緬懷革命先烈英雄的英勇事蹟,在此處因陋就簡,原就日遺稍加修茸後,作為奉祀革命先烈暨抗日勦匪英靈之所,初期原貌變動不大。 而為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於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在原址拆除重建,並隆其建制,計有正殿、山門、迴廊等,均採中國傳統式建築,並保留了一些日治時期的神社所遺 留的石 燈籠殘跡,因此經常可吸引日本觀光客到此參觀。 至民國六十五年二月落成,歷數年後,續建牌坊及戰爭與和平紀念館,益顯原有建物之宏偉。

  7. 高雄巿忠烈祠位於壽山南側,環境秀麗,視野遼闊,17世紀以來,打狗即為臺灣南部重要的港口。 原址於日治時期本為「打狗金刀比羅神社」,是由鹽埕埔庄的日本仕紳及漁民於日治明治43年 (西元1910年) 9月發起,從日本香川縣讚岐金刀比羅宮本社分靈與興建之,主祀大物主神與崇德天皇 (西元1119年-1164年),大物主神於日本相傳為航海與漁業養殖的守護神,信眾希冀透過分靈,能保此地與海洋相關之業興盛,為打狗地區第一座神社,也是純日本神道教的民間信仰。 但由於興建之初倉促,而日本內地遷居人數持續增加,兩年後氏子總代 (氏子總代,為神社擔任主委與祭典指揮之人)與信徒們決定進行遷建,在各方努力後,終於總督府同意無償提供7甲8分多的山林地,作為神社增建及花園用地,但遇經濟不景氣只建造部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