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13日 · 1983年8月也就是出國10年之後龍應台同德國丈夫一起回到台灣先在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龍應台與母親美君. 這一待就是三年,也是這時候她的《野火集》出版,因為犀利批判的語言,這把野火迅速「燒遍」整個台灣,根據統計,僅僅21天內就再版24次,幾乎每五個台灣人就擁有一本。 野火集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對台灣影響力極大的一本書,放在今天來看,頗像少年時的韓寒。 書出了,龍應台在幹什麼呢? 她在餵孩子奶,因為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出生了,中文名叫華安,龍應台與很多女作家不同的一點是,她對於孩子是極其迷戀,卻很少提及自己的丈夫。

  2. 2016年5月13日 · 龍應台對其家庭生活的描寫隻字不提她的德國外交官前夫只在2003年作品銀色仙人掌中透露自己已經離婚當年23歲的龍應台赴美留學一待就是8年在那裡與德籍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3. 2021年11月2日 · 但是他們在台灣只住了3年因為丈夫事業上沒有空間發展1986年他決定赴瑞士應聘龍應台隨夫同行從34歲到47歲龍應台在歐洲度過了相夫教子的13年一路隨着丈夫從瑞士搬家到德國把兩個兒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帶大

    • 龍應台老公1
    • 龍應台老公2
    • 龍應台老公3
    • 龍應台老公4
    • 龍應台老公5
    • 家世
    • 生平
    • 佚事
    • 言論影響與爭議
    • 著述
    • 外部連結

    龍應台的父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遷往臺灣。父親龍槐生是湖南衡山人,十五歲時加入憲兵隊,曾參與中華民國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來臺後任警察。母親應美君是浙江淳安人,1949年遷至高雄。二人有四子一女:長男龍應湘留在大陸;其他的四個子女在臺灣成長,胞弟龍佛衛為精神科醫師,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龍應台不會父母的母語。「多少年後,我才知道,為了說這美麗的國語,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我是一個沒有方言的人。我不會說母親的方言,浙江淳安話(註:屬吳語)。我不會說父親的方言,湖南衡山話(註:屬湘語)。」

    1952年,龍應台生於高雄縣大寮鄉(今高雄市大寮區)。爾後因其父親工作的緣故,舉家先後遷往苗栗縣苑裡鎮和高雄縣茄萣鄉(今高雄市茄萣區),居住在一處處公家宿舍中。難民後代的身份使她與環境格格不入,自稱「被歷史丟向離散的女兒」,是「永遠的插班生」,造就了她的孤獨,她說:「從前便是孤島,現在仍舊是;現在是邊緣人,從前也未嘗不是。」南部漁村的閉塞、貧困的出身和以勞動階級為主的成長環境,使她對外部世界了解甚少,卻也讓她獲得一種「悲憫和同情的能力」,得以「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造就了她務實的性格。 她說:「整個少年期是我對漢字的癡迷期」。童時父親便教她背誦《古文觀止》等中國文學經典,而她也著迷於詩詞,在學習的繁忙中用以「自我療癒」。高中時期的龍應台閱讀大量哲學、文學書籍,「讀書之外,還是讀書。什麼書...

    龍應台父姓龍,母姓應,生於臺灣,故得名應台。此名較為陽剛,以致寫野火集專欄時曾有讀者誤認為她是男性。此外,龍應台父親曾設想為她起名「龍三條」,因為她在兄弟中排行第三。
    龍應台曾以筆名胡美麗在《中國時報》發表數篇文章,後結集為《美麗的權利》。對此筆名,她自稱「喜歡極了。因為它俗氣;人有俗氣的權利。『胡美麗』也是『不美麗』的意思,代表我。」
    一九八〇年代,龍應台與德國人華德(Bernhard Walther)結婚,二人在美國初識,婚後居於德國、瑞士。據傳,龍應台已離婚。生有二子,長男名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龍安 / 華安 ),次男名菲力普( Philip Walther,龍飛 / 華飛 )。龍應台以兩個孩子爲主題的作品有如《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

    著作的影響

    1. 《野火集》在當時的臺灣引起極大的迴響及討論,21天再版24次、4個月突破十萬本。《野火集》後來在中國大陸出版,在大陸各地的大學生中產生熱烈的迴響。許多大學生認為這本書批評的對象不僅針對臺灣也包括中國大陸,甚至好像就是為中國大陸而寫的。 1. 龍應台以「胡美麗」為筆名發表的數篇女權主義文章,也引發當時社會的一定討論。 1. 《目送》和《親愛的安德烈》受中國大陸讀者喜愛,某些段落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部分篇目甚至成為語文科考試的閱讀材料。 1. 1994年,龍應台在台灣《中國時報》發文〈還好我不是新加坡人〉,被新加坡《聯合早報》轉載,引發相關爭議和討論。 1. 《啊,上海男人!》,1997年1月7日在《文匯報·筆會》刊出後,引起軒然大波。「上海男人」紛紛打電話到報社大罵作者「侮蔑」上海男人,稱上海男人其實仍是真正「大丈夫」。龍應台則稱是對其文章的誤解。後來本文與其它文章集結出書《啊,上海男人!》,包括龍應台對一些訪問城市或國家人文觀感。 1. 2006年1月26日,龍應台在香港《明報》、臺灣《中國時報》等香港、臺灣、新加坡與美國多家媒體上同時發表〈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

    國籍、戶籍爭議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九條之一規定:「臺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籍或領用其護照」。2012年時適用的《護照條例》第九條規定:「(中華民國)普通護照之適用對象為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但具有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居民、澳門居民身分或持有大陸地區所發護照者,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適用之。」 2012年年底時,準備接任文建會主委的龍應台引發國籍、戶籍爭議。龍應台在港居住超過七年而自動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與香港身份證。龍應台稱一生只有一本中華民國護照。龍應台在12月3日聲明,表示她從未申請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並不存在「雙重國籍」問題,持香港身份證亦未違中華民國公務員任用規定。她向香港入境事務處提出放棄香港永久居留權。但礙於未有相關前例,港府仍在探討如何辦理這種特殊情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日常行政中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為國家。龍應台當是以「中國公民」身份取得香港身分證。

    對人權與六四天安門事件態度

    1. 就任文化部長之後,在民進黨立委段宜康、鄭麗君等質詢六四天安門事件時,拒絕在民主與人權議題上表態,引起爭議。 2. 龍應台回應稱,因為文化部將在ECFA的架構下與大陸協商,為了避免談判時造成問題,作為文化部長,她拒絕對此做出任何回應,至於身為作家的立場,在她的書中已經寫得很清楚。楊憲宏與陳芳明等人士,對此提出批評,認為她的態度,無法顯示政府堅持以人權作為臺灣核心價值。 3. 文化部長龍應台一年半還完千萬房貸,申報存款也只剩一半,約7百多萬,引發熱議。不過對於財產被公開,龍應台質疑有違人權,贊成公開給監察院監督,但不應該受全民公審。卻遭網友打臉,曾在香港受訪時,稱官員應該將資產公開,還說「愈透明愈好」,增加人民對政府的監督。

    龍應台. 龍應台評小說. 爾雅出版社. 1985年6月 [2016-04-22]. ISBN 957-134-00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龍應台. 野火集. 圓神出版社. 1985年12月. ISBN 978-962-170-094-0.
    龍應台. 野火集外集. 圓神出版社. 1987年2月. ISBN 978-957-607-168-3.
    龍應台. 人在歐洲. 時報文化公司. 1988年6月. ISBN 978-710-800-705-6.
    龍應台Lung-Yingtai的臉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愛思想專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ouTube上的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頻道
    YouTube上的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頻道
  4. 生平. 1952年龍應台生於 高雄縣 大寮鄉 (今 高雄市 大寮區)。 爾後因其父親工作的緣故 [9] ,舉家先後遷往 苗栗縣 苑裡鎮 和高雄縣 茄萣鄉 (今 高雄市 茄萣區 ),居住在一處處公家宿舍中。 [5] [2] 難民後代的身份使她與環境格格不入,自稱「被歷史丟向離散的女兒」,是「永遠的插班生」 [10] ,造就了她的孤獨,她說:「從前便是孤島,現在仍舊是;現在是邊緣人,從前也未嘗不是。 」 [5] 南部漁村的閉塞、貧困的出身和以勞動階級為主的成長環境,使她對外部世界了解甚少,卻也讓她獲得一種「悲憫和同情的能力」,得以「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 [10] ,造就了她務實的性格。 [6] 她說:「整個少年期是我對 漢字 的癡迷期」。

  5. 2022年3月3日 · 財經週報. 決定輝達能否保住AI龍頭地位的三大因素是什麼? Off學. 文化. 70歲龍應台的獨處新解一個人並非獨處閱讀也不是獨處. 當外界定義她為沉重的作家70歲的龍應台卻出了一本小書。 卸下公職、移居鄉間,她這回不談國族、社會、時事,改談「獨處」,以及在大山大海、部落之間行走的體悟。 文章語音朗讀・ 08:54. 龍應台新書談山居行走的體悟,她認為獨處並非離群索居,而是與孤獨的自己沉潛同行。 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文. 鄭景雯.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22-03-03. 瀏覽數:58551. 清晨的鄉間,龍應台換上寬褲、雨鞋,那是她走路習慣的裝扮。 雙手套上黃色園藝工作手套,伴她外出的是褲袋裡的鐮刀、修枝剪,還有手上那根用來驅蛇的竹棍。

  6. 2024年5月14日 · 8种语言. 大陆简体. 工具. 龙应台 [注 1] (1952年2月13日 — ),另有 笔名 胡美丽 [1] , 台湾 作家 、文学学者、 政治人物 。 高雄县 大寮乡(今 高雄市 大寮区)人 [2] , 籍贯 湖南 衡山 [3] 。 大学 毕业于 国立成功大学 外国语文学系,后获 美国 堪萨斯州立大学 英美文学 博士学位 。 是 台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长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长,亦曾在 美国 、 德国 、 台湾 、 香港 的多所大学任职。 [4] 1985年出版处女作《龙应台评小说》,后有杂文、文化批评、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多种作品,如《 野火集 》和《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等,言行遍及华人地区如 两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国 [5] 等地,具影响力。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