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等生的「我愛黑眼珠」,企圖探討殖民社會中主體性在對抗集體主義,尋求一種現代性過程中,如何進行論述及建構文本,以彰顯其自覺,主體性的建構在重塑權力關係時,隱身在理性主體後慾望主體如何成為預設,此一慾望主體在七等生的論述脈絡而言,仍然未能顛覆父權社會裡的性別權力關係,從而彰顯的只是特定性別的主體性,而非互相肯認。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11月24日 · 眾所周知我愛黑眼珠富基督教隱喻麵包可視為肉身是神聖愛情的人間性而能過濾雨水的雨衣則可解為能篩選和判斷包覆和保護身軀的信念以致面對豪雨能剔除其中雜質讓純淨的水滋潤麵包至於香花含笑花),其花語為純潔意味愛情的神聖性。 而晴子紅傘上的茉莉花花語恰與含笑花相同,但一真一假,似乎暗示著愛情的完全與不完全。 值得一提的是,李龍第等候晴子時原先認為「香花不比麵包重要」,但後來因相信晴子就要出現而購買。 暗示兩人關係多關注具體活命之事,相較之下愛情的形上意義便不那麼重要,但卻是李龍第與晴子形成關係時所相信的。 兩人的差異由此可知,愛情的不完全也可以見得。 總括而論,「完全的愛」的構成條件便是「人間性」、「神聖性」與「信念」,但這三者之間如何運作?

  3. 標題. [心得] 終究沒能逃離孤獨之境──讀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時間 Sat Mar 19 13:56:58 2011. 本文發表於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wagaboa/11444790 七等生在他的小說我愛黑眼珠以魔幻寫實的方式建構了一座真空的城市 了一場無來由的災難復又於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簡介
    • 作品賞析
    • 影響
    • 作者簡介

    七等生描寫了“隱士”李龍第在遇到洪水之後不理會妻子的呼喊卻去救一個妓女,導致妻子被洪水沖走的事件。七等生心中的道德觀是與常人不同的,在他看來,為了追求真正的“自我”和“大愛”可以犧牲一切。但是他的真正“自我”和“大愛”又有其宗教和道德來源,受柏格森影響很大,本文將對二者的關係作一分析比較。

    •中文名:《我愛黑眼珠》

    •作者:七等生

    •別名:劉武雄

    •類別:文學

    •語種:繁體中文

    •ISBN:9789573906315

    《我愛黑眼珠》於1967年發表,寫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很挫敗的男人——李龍第在現實與夢境中游移的故事。這在當時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每個人都用道德的眼光去批判他,無法接受她的小說,我們若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來看:現實→ 有意識的世界→ 可控制的;夢境→ 無意識的世界→ 不能控制的 。

    當現實與夢境重疊時,叫做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若現實與夢境之間有個斷裂,則雙重人格出現。讀這篇小說,中間有一個人格斷裂點,人性一旦暴露出來,最原始的欲望,人性的醜陋面就會出現。

    《我愛黑眼珠》是遠景版七等生小全集十冊里的一冊,裡面一篇同名作品,也是七等生最被討論的作品,因其有跡可尋,因為雨下成了夢幻,更下成了夢魘,帶來倫理的崩解與存在的諦視,與新現實秩序的形成。

    主角李龍弟是個陰鬱多思看來不樂的人,「他從來沒有因為相遇而和人點頭寒暄」,其生存因為倚賴妻子晴子在特產店工作而多少成為邊緣人狀態,作者透過李龍第的眼睛,以思索的灰暗塗抹著城市的風景;那天他有戲票,買了麵包,大雨讓等待晴子成為潮濕不順,看不成電影,他向兜售香花的小女孩買了一朵香花,但是晴子一直沒有出現,大雨一直下,他去特產店也被不高興的老闆答覆已急燥下班走了。

    「李龍第重回到傾泄著豪雨的街道來,天空彷佛決裂的堤奔騰出萬鈞的水量落在這個城市。…水深到達李龍第的膝蓋…李龍第看見此時的人們爭先恐後地攀上架設的梯子爬到屋頂上,以無比自私和粗野的動作排擠和踐踏著別人。」後來「水流已經升到李龍第的腰部以上」此時小說已經進入夢魘,天雨揭開人類如蟻奔逃的困境,先前靜態憂鬱夢光般的描寫進入急促與喘息,天雨如獸齒食著人們的生存,齒咬著日常標榜的秩序,在混亂里,李龍第拾起一個人影,他們共棲在屋頂上等待救緣與命運,這時李龍第的性質近乎神子的悲憫。

    狂雨微寂,天亮時他發現「…隔著像一條河對岸那屋脊上的一對十分熟識的眼睛,突然升上來的太陽光清楚地照明著她。」晴子出現了,由喜悅而呼喚而咒罵,但是李龍第決定專心照料手邊羼弱的女子,甚至餵食以潮濕的麵包,這是倫理的對峙,聖質與陌生,李龍第從洪流里尋找到生之價值,儘管是微亮的發光,不是雄雄偉業:「我但願你已經死了;被水沖走或被人們踐踏死去,不要在這個時候像這樣出現,晴子。」我們聽見李龍第流淚的聲音,敘述著對人類荒謬處境不完整的痛苦,這邊緣人李龍第終於選擇了微亮的存在價值;他是不可能拯救晴子的,他是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但是他拯救了一個人,在手邊,儘管她是個妓女,事後也可能必須被舉發見死不救遺棄妻子–晴子從謾罵到哭泣訴說種種,並在李龍第懷裡的女子因感激親吻他時,嫉憤落水,不知所終。

    你為什麼流淚?我對人會死亡憐憫。 …… 你現在不要理會我,我流淚和現在愛護你同樣是我的本性。李龍第把最後的一片麵包給她,她用那隻撫摸他淚水的手夾住麵包送進嘴裡吃起來。

    這是七等生,夢魘與微亮,在極其黑暗裡微亮與救贖的選擇,從邊緣人忽為大世界的中心,看得人無聲而驚。從一斑可窺全貌,小說全集十本是出版人沈登恩為七等生留獻給台灣文學的出版結晶,《我愛黑眼珠》允為凝視七等生夢魘文學的一扇視窗,值得從此注目那渾黑里的微明,與人類價值終極的叩問。

    台灣現代派小說的興起深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熱衰於表現探尋過程中的孤獨、苦悶、悲哀、彷徨、厭世的個人情緒。這個派別中飽受爭議的作家當屬七等生。

    他創作的《我愛黑眼珠》一經出版便在台灣社會揪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道德風暴。為傳統意義上的人性選擇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在顛覆傳統思維定式的過程中呈現出多重意義的生命寬廣性,使得讀者經由他這樣雖屬個人卻很離奇的平凡經歷,體驗到個人在自我生命中的獨特處境。

    作者七等生,本名劉武雄,1939年生於台灣通霄,台北師範藝術科畢業。

    1962年首次在聯合報發表斷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至1997年在拾穗雜誌發表《一紙相思》,歷經35年的寫作。1966-67年獲第一和第二屆台灣文學獎;1985年連得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和吳三連先生文藝獎。1983年接受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邀赴美。作品獲國際學者研究發表論文評釋有美國Anthony James Demko,澳洲Kevin Bartlett,法國Catherine Blavet,義大利Elena Roggi,德國郭名鳳教授在烏爾姆大學開七等生文學講座。台灣學者和研究生論文超過百餘篇,同時受輔仁大學文學院的神父們重視和翻譯。

  4. 2021年2月25日 · 我愛黑眼珠一窺七等生的爭議 在七等生的小說中最能揭露自我與現實衝突引起最多爭議的就非我愛黑眼珠〉(1967莫屬削瘦的靈魂紀錄片當中也以戲劇影像的方式呈現小說最為人所知的一段情節

  5. 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企圖探討殖民社會中主體性在對抗集體主義尋求一種現代性過程中如何進行論述及建構文本以彰顯其自覺主體性的建構在重塑權力關係時隱身在理性主體後慾望主體如何成為預設此一慾望主體在七等生的論述脈絡而言仍然未能顛覆父權社會裡的性別權力關係從而彰顯的只是特定性別的主體性而非互相肯認。 /圖:台北:印刻. 作者:陳竹奇博士,高雄大學退休教授. 右手寫歷史,左手寫文學。

  6. 的教學,期望能幫助兒童正確解讀象徵性語言。 關鍵字: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女性主義性別關係性別觀點. 一、前言. 七等生是台灣六 年代重要作家之一,其寫作風格獨特,作品中常營造荒謬怪異的情節衝突矛盾的角色,使用長短不一的詩化語句,帶領讀者進入真實與虛幻交雜的時空。 透過角色與情節的交織呈現,揭示人性光明與黑暗的衝突,自我價值與社會標準的對立,一字一句都不斷觸動社會固有規範,引發讀者深思所謂的傳統道德。 作品中又以〈我愛黑眼珠〉1最具爭議。 小說主角李龍第在洪水成災的城市,對其妻晴子視若無睹,選擇照顧素不相識的妓女,最後其妻因而隱沒於滾滾洪流。 此情節引發不少批判,認為李龍第背棄妻子、別戀妓女,完全是悖反傳統男女或夫妻關係。

  7. 初次閱讀七等生的作品我愛黑眼珠〉,可能得到與葉石濤相同的感受: 他的小說給人帶來的是一片惑亂的迷惘,也許還可以加上一丁點兒不安和恐懼;這也實在難怪,當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耐心好容易讀完了他的小說,最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根本不知道他企圖表現些什麼?3. 七等生的小說不但形式怪誕,文體奇特,而且相當晦澀難懂4,連文學評論家都發出此語,更何況是一般的讀者,因此,在參閱相關研究後,發現七等生於1967 年發表的〈我愛黑眼珠〉,確曾引起極大的爭議與討論,成為戰後五十年的臺灣文學界,最受人議論的小說家之一。 張恆豪曾對此種現象作一說明: 他的創作除了帶給讀者混亂迷惑的感覺外,也帶給批評者毀譽對峙. ∗中州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