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0日 · 做到以下三件事讓幫你的人知道他們的協助,確實發揮了效用。 1. 說清楚求助需求,講明要別人怎麼幫你. 模糊或間接的求助,會讓人不知道該怎麼幫你,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幫上忙。 比方說,我常常收到別人要求「是否可以喝杯咖啡聊一聊」或「我想跟你討教一件事」。 當我忙碌時,對於這種語意不清的邀約,幾乎都是婉拒。 當我不知道你到底要什麼,或是實際上我能夠怎麼幫你忙時,我對你的請求就會完全提不起興趣。 2. 讓幫你的人知道後續進展,確信自己有影響力. 不能確定自己投注的時間和心力是否值得,這種感覺並不好;不知道受助者之後情況是好轉還是更糟,這種感覺也讓人很不舒服。 所以,花點時間讓幫你的人知道他們對你的影響,以及事情的後續進展。 求助時,就讓對方知道你會保持聯繫,讓他們更加確信自己最終可以幫上忙。

  2. 2019年10月25日 · 【Live in the moment】專訪 Janet:覺得「活在當下」,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分心

  3. 2017年6月8日 · 其實生活中只有三件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 你要知道,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老天爺的事你管不了,別人的事與你無關。 然而,在我們界限感很差的思維國度裡,認知自我、認知世界的教育,一直是我們所缺少的。

  4. 2019年9月9日 · 你知道嗎?. 早上起床後第一個小時內做選擇,會大大影響我們當天做事效率。. 因此,只要學會好好利用晨間時光,便能夠有效提升自我專注力與生產力。. 但具體該怎麼做呢?. 讓我們從成功人士經驗中,學習早上到底「該做什麼」以及「不該做什麼 ...

    • 區隔「該在意」與「不在意也無妨」的事
    • 無利可圖的事不要做
    • 試著把自己當成「有錢人」
    • 延伸閱讀

    偏偏我就在意這種壓根兒沒必要放在心上的小事,各種想法浮現在我腦海:「鄰居根本把我當笨蛋吧?」「我得去說說他讓他下次記得把車停好!」等等,緊接著上演的小劇場更兇了,「要是跟他說了,他可能更常來找碴」、「我對他這麼不爽,之後搞不好更來找我麻煩!」 對這種小事不太在乎的人聽了大概會傻眼:「太閒嗎?浪費時間想這種無聊的事幹嘛?」即便是我自己也覺得煩,不想再浪費時間想這些了!試圖打斷自己不再去想,但腦海只要突然浮現腳踏車停車場的畫面,便馬上破功。「可惡,還是很氣!」完全過不去,就算工作繁忙,小劇場還是在腦中轉個不停。 別人的腳踏車要怎麼停,只要不是明顯違規根本就無所謂。但就是好在意,越把時間浪費在內心小劇場上越生氣:「都是那個人的錯,浪費了我寶貴的時間!」。

    一般而言,面對前述狀況的處理方式是「明確在『該在意』與『不在意也無妨』的事之間畫出清楚的分隔線」。精通此道的達人「只看身體中軸(從頭頂到肚臍之間)這條線,只要無人攻擊到這塊要害,其他一概不理!」你會聽到這種人通常很帥氣地說「反正又沒有生命危險!」 僅次於達人的一般人,防衛範圍則再寬一些,約莫是「不靠近身體中軸到雙手打開之間的範圍」,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就無所謂!」 按照此邏輯脈絡來看,的確!附近的居民並不存在於我雙手打開的範圍之內,因此與我無關!這麼一想似乎也不那麼在意了;電車裡沒禮貌的人也不在我雙手打開的範圍之內,直接略過也沒差!雙手打開看事情時,即能畫出一條俐落的分隔線。 網路、E-mail這類訊息,也算是雙手打開以外的範圍,所以直接略過也沒差,多麼輕鬆愉快! 即使沒辦法...

    仔細想想,我其實是因為「不想吃虧變窮酸,所以才事事在意」。殊不知,越在意、越討厭的事,越是一件接一件地噩夢成真。 一旦以窮酸的「我才不要吃虧」心態作為判斷的基準,便更會讓窮酸感變成現實。 若把此原理回推做反向思考,我不就是討厭自己小家子氣、斤斤計較所以才變這麼窮酸?那刻我突然意識到:「啊!那我就反過來以有錢人的基準來畫出一條『在意』與『不在意』的分隔線不就得了!」 如果我是個有錢人,即使這些過去讓我在意的事發生在眼前,只要劃上一條線「這件事有讓我在意的價值嗎?」很神奇地窮酸感馬上消失,眼前的事自然也不在乎了。 「沒價值」是極為強而有力的判斷基準。 再舉個具體的例子,搭公車時碰上塞車,煩躁地在心裡糾結:「司機,給我開快一點!」的時候捫心自問:「我在意這件事有價值嗎?」,當下立刻不再糾結。 非常...

    【解密:3、40 年齡層的媽媽特別需要什麼營養?】專訪趙函穎營養師:先懂得穩住自己,才有辦法照顧家人 【為什麼總是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擺脫侵蝕「幸福快樂」的 8 種思維 【性格決定職場升遷】心理學家將「成敗性格」分兩種:你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性格?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不在乎的勇氣:給害怕被討厭,所以虧待自己的你》,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5. 2019年6月14日 · 在科技業打滾 30 年老鳥真心話:開會意義,並不是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科技業是步調緊湊產業,專案開發期程與各式狀況總讓人喘不過氣,一個初入科技業職場新人,有哪些眉角需要知道,技能需要培養?. 《 陪你 ...

  6. 2019年6月6日 · 要為這些隱藏「限制性信念」解套,最好方法就是先釐清那些一再被拖延任務,背後真正意義(例如準時與否可能也是評估工作成果重要指標,而不僅僅是內容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