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31日 · 梁雁 2020-07-31. 座落於永康商圈的茶空間「萃釅」,於今年五月開幕。. 圖片來源:萃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在台北市飆高溫39度的難耐午後,捷運東門站出口後方巷弄間的一家茶館,卻透露出無比舒適的氛圍。. 這裡屬於永康商圈的一部分,卻 ...

    • 臉書最成功也極具爭議的發明:「你可能認識的朋友」
    • 和可口可樂配方一樣神秘的好友推薦機制
    • 臉書資料科學家:重點在「朋友的朋友」
    • 犧牲老用戶的使用體驗?祖克伯有話要說
    • 打破社會交流的物理限制,臉書仍在創造歷史

    臉書早就已經是專注於成長的機器。臉書起家的故事就是一則成長神話:2004 年,祖克柏在一個月內(而且是最短的 2 月!)讓 Thefacebook 從哈佛拓展至其他校園。 2005 年,某員工建議祖克柏,臉書應該販售網站提到的活動門票。祖克柏聽了之後走到辦公室無所不在的白板前,寫下:「成長」。「祖克柏說,任何無法帶來成長的功能,他都沒興趣。」該員工寫道,「那是唯一重要的任務。」 老影集《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每集的開頭,負責指揮行動的「龍頭」會翻閱檔案,找出執行任務的絕佳人選,需要誰當間諜、打手或誘餌。帕利哈皮提亞也親自挑選團隊,找出他要的人才。 帕利哈皮提亞很有選才眼光,選中公司元老葛蕾特(Naomi Gleit)、西班牙工程師奧利文(Javier Oliva...

    「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是成長團隊最有效也最具爭議的工具,象徵著成長駭客的黑魔法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表面上很無害:在你面前輪流展示臉書上的個人檔案照片,你可能認識那些人,但他們還不是你的臉書好友。這個功能是為了解決成長團隊的研究發現:新用戶如果無法快速找到七個好友,就很有可能停用。用戶要是沒有一群核心好友,臉書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個人踢足球。 臉書的確有一些招數能應付尚未與朋友連結的新用戶。「我們曾經做過『填補動態』的假動態。」帕利哈皮提亞解釋。不過,填補動態無法取代實際的臉書好友。成長團隊的資料科學家發現,幫助新用戶找到朋友對臉書非常關鍵,尤其是要幫忙找到活躍用戶。 因此,「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對臉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功能。看見潛在的朋友可以改善用戶體驗,使他們更有可能分享...

    臉書也不回應希爾的詢問:這項功能會立刻建議好友人選給新用戶,是否代表臉書有儲存非用戶的資料,利用了「影子檔案」?幾年後,祖克柏在國會作證時表示臉書沒有那麼做,臉書的確有留存非用戶的部分資訊,但那是為了打擊假帳號的安全考量。 臉書後來較詳盡的解釋亦指出:「我們並沒有為非用戶建立個人檔案。」但有提到臉書留存了部分資料,是為了「最佳化特定裝置的註冊流程」。 臉書的資料科學家貝克史壯(Lars Backstrom)在 2010 年的訪談解答了一些「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神祕之處。依據貝克史壯的介紹,最重要的獵場就是「朋友的朋友」,然而「朋友的朋友」範圍非常廣。 貝克史壯表示,用戶平均擁有 130 個好友,每個好友又有 130 個好友,也就是說一般用戶會有四萬個「朋友的朋友」,好友達數千人的重度用戶則可...

    「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其他問題僅管不明顯,卻依舊令人憂心。早期的臉書高階主管莫林開始認為,「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是不好的做法,為了留住更多用戶,犧牲了良好用戶體驗。 由於「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關鍵目標是增加臉書對新用戶的價值、確保新用戶有足夠的朋友來填滿動態消息,因此臉書建議的人選傾向協助新手找到朋友,而不是新手加好友的那些人。 「臉書推薦好友人選給你,臉書可以決定演算法如何運作。它推薦給你的人,可以是成為好友後會讓你更快樂的人;或者臉書也可以推薦你那些對系統、對臉書來說有好處的人選,那些人可以增加臉書的價值與財富,讓我的系統變得更好。」莫林表示,臉書選擇了後者,為了自利而犧牲了自己的用戶。 這種做法可能帶給老用戶較差的體驗。動態消息是零和賽局,人們只會看到有限的動態數量。臉書會優先給你看較新...

    沒錯,「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帶來的好友,短期內會讓部分用戶獲得的好處多於其他用戶,但祖克柏主張,如果你認識的每個人最後都在臉書上,所有用戶都會受惠。 我們應該把「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當成一種「社區稅政策」或是某種財富重分配。「如果你日子變好過,你就得多付出一點,確保社區裡的其他人也能變好。事實上,我認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成功,而且社會上的許多面向都是模仿這樣的做法。」 此外,祖克柏相信,加不太認識的人為好友,也會幫助你們變親近。臉書可能打破社會互動的物理限制,拓展有意義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有名的鄧巴數說,人類能維持同理心關係的上限是 150 人,」祖克柏說,「我認為臉書可以拓展那個數字。」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那就像是要超越光速,但如果有任何人能做到,那會是臉書的成長團隊。 ♦ TO...

  2. 2019年10月22日 · 2019-10-22. 分享本文. 臉書「不審查」政治人物貼文真實性被砲轟,祖克柏重申堅持言論自由.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選舉年即將到來,在 2016 年因劍橋分析事件而在政治廣告領域飽受批評的 Facebook 有了什麼改變?. 該公司 CEO 祖克柏表示,他已經 ...

  3. 2020年10月30日 · CO 肥皂箱 2020-10-30. (本文經原作者 肉蟻小姐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 【虛擬邊緣人】無男,孤寂背後的兇案人間 〉 。. 首圖來源: 肉蟻小姐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神隱少女 ...

    • 莊涵雲臉書1
    • 莊涵雲臉書2
    • 莊涵雲臉書3
    • 莊涵雲臉書4
    • 莊涵雲臉書5
  4. 2020年7月28日 · 莊祖宜在台灣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後赴美求學,卻在嫁給丈夫林杰偉後,毅然決然放棄即將拿到手的博士學位,轉而專攻廚藝,後來也出過不少飲食著作。

  5. 2014年7月7日 · 2014-07-07. 分享本文. 常常貼文代表人生勝利? 不喜歡貼文代表慘淡失意? 你的臉書 po 文習慣,代表的意義比你想得更多! 在 近期的研究 中, Yeslam Al-Saggaf 和 Sharon Nielsen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的資科副教授及量化研究指導員)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論點:越寂寞的人,越常在臉書上發私人貼文;他們不避諱在臉書上放閃,要的就是創造出一種熱愛生命的形象。 而且,他們還有小原則:不發有關宗教或是政治的貼文。 《The Huffington Post》 因為這項研究,還特地寫 e-mail 給 Al-Saggaf。 他在信中回說:「他們不 po 宗教文或是政治文,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不想看。 反過來想,雖然嘴巴愛念,但誰不喜歡看閃照或是其他上山下海的文?

  6. 2021年10月15日 · 人物故事. 太強了! 這位台灣人穿MIT夾腳拖跑5千公里,連外國對手都跟風換上夾腳拖. 中央社 2021-10-15. 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在紐約參加為期 52 天、目標 5000 公里的超馬挑戰賽,超過一半賽程他是穿著人字拖跑。 (圖片來源:3100 Miles of Support臉書社團)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超級馬拉松選手羅維銘,在紐約參加為期 52 天、目標 5000 公里的超級馬拉松。 不可思議的是,他是穿夾腳拖跑,途中有許多外國選手紛紛加入夾腳拖跑步的行列,MIT 夾腳拖瞬間成為國民外交的聖品。 (責任編輯:陳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