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電影. 電視劇.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七等生 (1939年7月23日—2020年10月24日 [1] ),本名 劉武雄 , 台灣 現代主義 代表作家。 苗栗縣 通霄鎮 人,為台北師範學院(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科校友(第48級),同學 席慕蓉 、學長 雷驤 (第47級)亦為作家 [2] 。 曾任小學教員。 自1962年首次在《聯合報》發表短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起,共發表124篇小說、137篇散文(含雜記、序文),及56首新詩。 1989年重拾畫筆,將創作重心轉向綸畫,於1991、92年舉辦過兩次個展。 1966、67年連獲第一和第二屆台灣文學獎。 1976年獲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 1983年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約訪美。

  2. 七等生的作品以 小說 為主,以隱遁小角色作為抗議台灣社會總體壓力的象徵。 代表作品有《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重回沙河》等等,其中小說作品《沙河悲歌》、《結婚》亦曾改拍同名電影、電視劇等。 國內外學者和研究生論文超過百餘篇,允為台灣當代文學最重要作家之一。 2020年10月24日因癌症病逝,享壽81歲。 [3] [4] 主要著作 [ 編輯] 1969年第一本小說集《僵局》出版 (林白出版社) 1970年《放生鼠》 (大林出版社) 1972年《巨蟹集》 (新風出版社)、詩集《五年集》 (自費,林白出版社) 1973年《離城記》 (晨鐘出版社) 1975年《來到小鎮的亞茲別》 (遠行出版社)

  3. 2024年3月21日 · 影剧改编. 电影. 电视剧.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七等生 (1939年7月23日—2020年10月24日 [1] ),本名 刘武雄 , 台湾 现代主义 代表作家。 苗栗县 通霄镇 人,为台北师范学院(今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艺术科校友(第48级),同学 席慕蓉 、学长 雷骧 (第47级)亦为作家 [2] 。 曾任小学教员。 自1962年首次在《联合报》发表短篇小说〈失业、扑克、炸鱿鱼〉起,共发表124篇小说、137篇散文(含杂记、序文),及56首新诗。 1989年重拾画笔,将创作重心转向纶画,于1991、92年举办过两次个展。 1966、67年连获第一和第二届台湾文学奖。 1976年获第一届联合报小说奖。 1983年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邀约访美。

  4. 世夫妻第五世。明朝時,秦太師與商定國原是莫逆之交,更曾當著滿朝文武百官將女兒秦雪梅許配給商定國兒子商琳。後來商家幾次遭遇大火,家道中落,秦太師毀婚約,商琳思愛成病。後來秦家只將婢女愛玉冒充成雪梅嫁給商琳,並了商輅。

  5. 大齡單身女性 (英語: spinster ),也稱為「 大齡未婚女性 」、「 老姑婆 」 [1] [2] [3] 或「 剩女 」 [4] ,是年紀超過一般的結婚年紀但是尚未結婚,或是被社會認為不可能結婚的女性,尤其是指擁有自力更生獨立經濟基礎充裕的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女性 [5] ,常見於 已開發國家 及 開發中國家 的較發達地區。 各個社會文化中的適婚年紀不同,現代一個超過35歲(醫學上認為的生育黃金期)的單身女性,就可能被人稱為大齡單身女性,在各國文化中皆有描述此現象,同義詞為 老處女 ( old maid )。 大齡單身女性的對應詞是「王老五」或「剩男」 [6] ,但描述大齡未婚女性的詞則更帶貶義。

  6. 施叔青於1945年出生於 彰化縣 鹿港鎮 ,1963年從 彰化女中 畢業後就讀 淡江文理學院 外文系法國語文組,並在大學時期寫下〈約伯的末裔〉、〈拾掇那些日子〉等短篇小說。. 1966年與 陳映真 、 七等生 、 尉天驄 、 黃春明 和 王禎和 等人創辦同仁雜誌《 文學 ...

  7. 香港. 作.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做. 提示 :此條目頁的主題不是 坐 。 做 ,又稱 作旬 (臺灣閩南語:tsò-sûn)、 燒 、 齋 、 理七 ,是 東亞 的喪殯習俗,指人死後每隔天舉行法事一次,天為一期,最多為期,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1] 道教稱之為 七七追薦 , 佛教 稱之為 七七齋 、 七七忌 、 累七齋 、 七七日 、 齋七日 。 「七七」為最後一個「」,稱「 斷七 」、 尾 、 滿 或 圓 [2] 。 起源 [ 編輯] 依佛教而言,人死後的 神識 ,被稱為「 中陰身 」,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必定入 輪迴 轉世 ,不能逗留。 佛教傳 六道輪迴 有 天道 、 修羅道 、 人道 、 畜生道 、 餓鬼道 、 地獄道 。 「天道」是大善少惡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