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2日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簡稱 三峽工程 或 三峽大壩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長江上游 段建設的大型 水利工程 項目。 分布在 重慶市 到 湖北省 宜昌市 的 長江 幹流上,大壩位於 長江三峽 西陵峽 內的 宜昌市 夷陵區 三斗坪 ,並和其下游38公里的 葛洲壩水電站 形成梯級調度電站。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的 水電站 ,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最的水壩 [2] 。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瓩(700MW)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瓩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瓩,年發電量約1,000億 瓩·時 ,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

  2. 三峽大壩變形爭議是關於 三峽大壩 在長江 汛期 已變形、 將潰壩 的 陰謀論 ,在2019年7月和 2020年6月中國南方水災 期間, 台海兩岸 網絡社群、媒體對這一話題有過熱議。 [1] [3] 但目前尚未有任何確切證據能證明三峽大壩存在變形。 傳播歷史 [ 編輯] 2009年時的三峽大壩壩體. 2019年 [ 編輯] 2019年6月底, 推特 等平台上開始流傳相關內容,有網民依據兩張 Google Maps 照片的對比,聲稱三峽大壩已經變形 [4] [5] 」。 7月初,這一觀點通過 微博 [5] 、 微信群 [4] 獲得廣泛傳播,引起中國大陸輿論關注。 參加大壩質檢的 陳厚群 院士接受採訪指,三峽壩體位移肉眼不可見。

  3. 其他人也問了

    • 潰壩原因
    • 潰壩實驗相關
    • 最嚴重潰壩後果的爭議

    品質問題

    中國輿論中,存在三峽工程為豆腐渣工程的觀點。2004年,長期參與工程建設的水利水電專家張光斗參加北京電視台《世紀之約》欄目。張光斗與主持人對答中,指由於「我們的施工技術、施工水平、管理水平不如外國」,「沒做好,施工品質不好。可是也不是很壞。」所以,他認為三峽工程「總體上還是可以的。[三峽大壩]倒不了的,沒事的,說第一品質也不見得,不是一流工程。」 2019年時,三峽大壩已變形、將潰壩的論點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自然災難

    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到達一定強度後,均可能造成潰壩。1985年,第六屆全國政協經濟建設組調查組(組長孫越崎)提交關於三峽大壩的報告——《三峽工程問題調查報告》提及安全方面的兩類風險,一、岩崩和滑坡;二、誘發地震的可能性很大。這些風險,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其它文章指三峽大壩依所在地區的地震上限——M5.5級,設定為可抗M7級地震。壩址所在的宜昌本是巫山山脈和江漢平原的交匯處,壩址所在又稱「黃陵背斜核部」,該地區無活動性斷裂及孕育中強震的發震構造,是穩定程度高的剛性地塊。長達兩千年的文字記載中,該區域內地震水平不高,強度小,頻度低,屬典型弱震環境。相關論證認為,不存在發生M5.0級及以上地震的可能。 與地震相比,伴隨著暴雨的洪水是長江流域更為常見的現象。而在學者、公眾對三峽大壩防洪能力極為關注的同時,亦對其缺乏信任。1987年8月,孫越崎、林華等人共同撰寫的《三峽工程害多利少,不容欺上壓下,禍國殃民》一文中提出,三峽大壩是否會因類似板橋水庫1975年8月潰壩一類的原因——暴雨而潰壩的擔憂。大壩建成後的2010年代,大壩防洪能力的爭議仍長期存在。2010年7月19日,中國中央電視台...

    湖北省赤壁市境內的陸水水庫是三峽大壩和葛洲壩的試驗壩。1983年至1988年期間,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前身——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在陸水水庫壩址試驗場進行了多次大比尺——水平比尺1:500,垂直比尺1:250的潰壩試驗。1986年四川省政協考察組文章中,將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歸入主張三峽工程快上的支持者。 鄭守仁文章提及的潰壩模型範圍:壩址上游為全庫區,下游至沙市(今屬荊州)以下六公里。潰壩試驗基於兩種潰壩方式:一、大壩瞬時全潰,沿壩基全斷面潰決,潰口寬度分別為200米、250米、400米和1000米;二、大壩瞬時半潰,高程110米以下的壩體尚能攔蓄庫水,潰口寬度分別為400米和1000米。 試驗結果:三峽大壩受到核武器攻擊而瞬間全潰,短時間內下泄水量達到100餘億立方米,壩址至沙市江段沿岸受特大洪...

    1980年代至今,對於三峽大壩最嚴重潰壩後果的假設——毀滅長江中下游平原,中國政府及各方說法不一。 1986年,四川省政協考察組文章中,歸類的支持和反對者:一、主張三峽工程快上,水利電力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湖北省水利部門和少數工程技術人員;二、主張三峽工程緩上,全國政協調查組,四川、湖北的「絕大多數專家、學者、科技界人士」。

  4. 三峽大壩即將潰壩論是2019年以來, 兩岸三地 輿論中存在的 三峽大壩 即將 潰壩 的觀點。 該觀點有摧毀中國「精華區」 長江中下游平原 的含義,與「 中國即將崩潰論 」相類 [1] [2] 。 三峽大壩主體在2006年竣工2012年正式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而三峽大壩即將潰壩之說的出現時間不詳。 自1980年代大壩預備開工建設以來,中國大陸學者和社會對 三峽大壩潰壩假設 多有爭議。 2019年6、7月,即長江 汛期 期間發生的 三峽大壩變形爭議 中,開始有傳言明確提出三峽大壩即將潰壩。 2020年的報導中,籠統的概括為即將潰壩之說在每年夏季長江汛期會「捲土重來」,中國大陸官方「年年闢謠仍無法遏止」 [3] 。

  5. 2024年4月22日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簡稱 三峽工程 或 三峽大壩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長江上游 段建設的大型 水利工程 項目。 分佈在 重慶市 到 湖北省 宜昌市 的 長江 幹流上,大壩位於 長江三峽 西陵峽 內的 宜昌市 夷陵區 三斗坪 ,並和其下游38公里的 葛洲壩水電站 形成梯級調度電站。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水電站 ,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水壩 [2] 。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佈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700MW)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 千瓦·時 ,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

  6. 傳播歷史. 2009年时的三峡大坝坝体. 2019年6月底, 推特 等平台上開始流傳相關内容有網民依据两张 Google Maps 照片的对比聲稱三峽大坝已經变形 [4] [5] ”。 7月初,这一观点通过 微博 [5] 、 微信群 [4] 获得广泛传播引起中国大陆舆论关注参加大坝质检的 陈厚群 院士接受采访指三峡坝体位移肉眼不可见。 同时,依据截至2019年4月的监测数据,大坝的各项指标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6] 。 《 澎湃新闻 》反驳大坝变形的报道中,指“一旦在水压力下,出现(谣言中)如此严重的变形,马上就会出现严重的漏水、甚至垮塌。 也就是说,只变形、不漏水的‘大坝’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7.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立後在 黃河 中上游段建設的第一座大型 水利工程 項目,其連接 河南省 三門峽市 及 山西省 平陸縣 。 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運用。 有時也稱為三門峽大壩三門峽水庫。 壩體上有「黃河安瀾,國泰民安」八個鑲紅色大字。 壩後石柱即為「 中流砥柱 」中的砥柱石。 三門峽大壩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非汛期正常運作時,庫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深秋至每年初春野鴨成群,大雁結隊,還有白天鵝造訪。 6月至10月份,大壩洩洪放水,蔚為壯觀。 歷史 [ 編輯] 1935年至1955年 [ 編輯] [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