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不斷電系統原理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 互惠:別人給過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會想要回報。肇因於「虧欠感」,人們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人,因此對於受過的恩惠,會產生償還的義務。所以只要給予某些幫助或物品,甚至是硬塞一些好處,就能大大提高對方順應自己要求的機率。
    • 承諾和一致:迫使自己言的行與曾做出的選擇保持一致。來自於「希望顯得言行一致」,為了避免被視為說謊者,人們對於自己承諾過的事會盡可能做到,即便發現事情不太對勁,依然會不斷找理由說服(或欺騙)自己沒錯。
    • 社會認同:當猶疑時,我們會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來做決定。起因於「從眾」,當人們不確定該怎麼做比較好、或事情意外性太大時,會依照大眾多數人的方式來行事,相信「別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錯不了」。
    • 喜好:很容易答應自己認識或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來自於「物以類聚」「近朱者赤」的群聚性。一個人的外表魅力、和與自己的相似性,都會增加人們對其信賴與支持,並將這種喜好投射到其所推薦的事物上。
  1. 2018年6月1日 ·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指, 人在組織中,會因為某些特殊的工作優勢與技能,令他被升遷至無法勝任的位置,最終成為組織的冗員與負資產 。 這些升遷讓組織效能下降、令高階經理人的判斷能力蒙塵。 在「不斷向前、向上」的工作哲學下,人們在面對晉升的誘惑時,確實很難做出正確的抉擇。 但作為中階主管的你,在面臨每次被升遷、或是要升遷員工成為接班人的時刻,都必須時時刻刻將彼得原理放在心裡,如同彼得在另一本著作 《彼德處方》(The Peter Prescription) 書中所說: 在階層組織中,對員工來說,最大的風險不在於缺乏向上爬的動機與能力,而是缺乏了解自己該爬到哪裡最合適的智慧。 在本篇中,我們試著用彼得原理的框架解讀升遷,讓你對於未來的晉升道路,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1.

    • PDCA 意思是?Pdca 誕生年代:美國製衰頹,日本生產興起
    • PDCA 定義、範例
    • PDCA 範例|Pdca 筆記術
    • PDCA 5 種變形,強化既有循環

    1920 年代 美國產品主宰世界市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工業國家受到戰火蹂躪,卻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產、製造商品。因此,在 1920 年起的幾十年間,美國製的產品遍及世界。

    1950 年代 日本崛起的祕密:全面品質管理

    1955 年起,品質好、價格平實的日本產品開始進入美國,威脅北美工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了重建國家,邀請品質管理大師威廉・戴明(William Deming)到日本授課。戴明傳授全面品質管理十四要點,他認為在產品製造完才「抽樣檢驗」,往往太遲且無效。應該在每個環節都落實檢查、修正,讓產出擁有穩定品質,就無須事後檢驗了。

    1980 年代 PDCA 循環成為重要管理工具

    為了讓組織能管控各個生產環節,戴明將生產流程歸納如圖,而日本人濃縮成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循環。1980 年代,因為日本產品品質受到各國認可,戴明理論再度受到重視。自此,PDCA 循環成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

    PDCA | Plan 計畫:找出問題原因,制定「改善計畫」

    首先, 先盤點自己手上所有的待辦事項,接著思考哪些工作可以捨棄、哪些工作的先後順序可以調換⋯⋯假如沒辦法確實按照計畫完成工作,第一件事要回過頭檢視,自己的計畫是否時間分配不當。以《與成功有約》作者史蒂芬 ‧ 柯維(Stephen Covey)的「重要 ‧ 緊急矩陣」篩選工作為例,先畫出橫軸代表工作的緊急度,縱軸代表工作重要度,再將事情分別放入「重要且緊急」「重要,但非緊急」「非重要,但緊急」以及「非重要、非緊急」4 個象限。

    PDCA | Do 執行:依據計畫,馬上採取行動

    通常,無法依據計畫執行是因為一旦有突發情形,我們會率先處理緊急卻不一定重要的事。但其實 「重要但非緊急」的事,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因為它才能使我們成長、讓組織進步。不過,這些事通常是「應他人要求」,如主管突然交辦的雜事、同事找你發牢騷等,如果能與對方協調溝通,無法照計畫工作的情況就會減少。

    PDCA|Check 查核:檢討計畫與成果,邊執行、邊改善

    使用 PDCA 循環管理時間,最重要的步驟是查核,有了查核,才會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改進。每天花一點時間回想今天做的事,哪些需要改進、哪些做法值得學習記錄下來。把計畫和已做的事用筆記呈現,將過程與成果視覺化。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 PDCA 筆記術》裡指出,要讓 PDCA 能順利轉動的原則有二:視覺化、習慣化,「PDCA 筆記術」即是將過程與成果視覺化、養成習慣的方法,筆記製作與心法如下:

    我們常會為自己制定工作計畫,但卻因為個人因素或外力而無法按時完成工作,導致每天都在追趕「死線」,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工作無法如期完成,是因為我們常常在制定計畫後,一股腦兒地執行,事後卻沒有針對行為進行分析、檢討。

    研究執行與規畫差距的 PDSA

    戴明認為第三步驟 Check 的英文有「阻礙」之義,在 1993 年將之改為「學習研究」(Study),把此步驟的重點放在「研究規畫與執行間的落差」。靠著不斷自問:我們藉由循環學到了什麼?出了什麼差錯?建立知識體系。

    時時檢視目標的 G-PDCA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指出,在改善、試誤之前,要讓終點明確,才能擁有精確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在執行 PDCA 之前,不斷問自己:轉動 PDCA 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把明確的目標(Goal)定義出來。

    持續追蹤改善效果的 PDCA+F

    《TOYOTA的PDCA+F》裡強調,豐田(Toyota)成功的祕訣就在於不斷追蹤 PDCA 循環的結果。他們不會因為得到某種改善,就認為「反正已得到成果,就做到這裡吧!」而放慢改善步調;而是會想「終於獲得成果,接下來要努力變得更好」而繼續勤奮改善。 1. 橫向追蹤公司內部成果:將 PDCA 成果從個人擴大到團體,即是將某單位的成果應用在其他單位,讓內涵升級為企業整體的成果。 2. 追蹤其他公司成果:詢問合作廠商或相關公司的負責人「為什麼會成功」,並親自觀察現場,將掌握到的知識添入自己的工作中。 3. 失敗報告:就算 PDCA 執行失敗也要撰寫報告,保存經驗,做為公司的共有知識財。

  2. 2024年3月14日 · 只是 GPU 運作的原理平行運算」,剛好能夠對應到 AI 的神經網路模型訓練。 就像人類思維的方式,透過大量的連結,產生學習與反饋的機制。 輝達押注的正是這樣的運算思維,便搭上了 AI 進展。 直到 2014 年蘇姿丰上任 AMD 執行長,大刀闊斧的砍掉低效能專案,並大舉投入研發,重新思考晶片製程。 最後不但提升製造良率、可以快速擴充,其推出的 Ryzen 架構更是一戰成名。 加上 AMD 不斷推出比英特爾更低價、多功能的新產品,在 2022 年股價首次擠下英特爾。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分析指出,AMD 的規模較英特爾小,更具有商業策略上的靈活性。 而賣出晶圓廠本為硬傷,但卻也規避了製造的風險。

  3. 2017年8月1日 · 管理的觀念、方法、理論那麼多,該怎麼學、怎麼用,才能產生成效、不會誤用?會不會有些概念已經過時了,那我們還要學嗎? 其實,沒有過時的管理理論,要看你怎麼用、用在哪裡。 主題學習-管理學100年一定要懂的10個經典理論

  4. 2020年11月23日 · 大家都知道區塊鏈blockchain具備公開透明不可竄改的特性但你知道它的技術原理是什麼? 如何應用在各產業嗎? 技術白話文一次看懂區塊鏈。

  5. 2020年8月31日 · 當新產品或新服務出現,企業爭相仿效,景氣跟著繁榮;直至無利可圖,景氣隨之衰退,此時再出現新商品或技術,景氣又會回升,如此不斷循環。 創新指的是透過生產要素(新產品、新方法、新市場、新資源、新組織)的重組,創造新的產品組合或服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