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31日 · 2021年上半年台灣逢1911年以來有紀錄最低的降雨量7月之後的大雨特報雖然讓多數水庫大幅進帳各地淹水頻傳但不代表我們已脫離了缺水的危機。 經濟部在這波百年大旱中,抗旱表現廣受肯定,但臨渴鑿井並非長久之計,面對極端氣候,必須重新檢視台灣的水資源政策,進行長期規劃。 在這波大旱中,原本豐枯比最為極端的大高雄地區,卻沒有真的到達限水分區供水或定點供水的紅燈警戒,除了水利署提前進行抗旱部署之外, 蘇貞昌院長說,幸好有前瞻計畫「伏流水」工程 ,還提到日治時期二峰圳的啟發。 蘇院長這番話的背後,代表的是20多年來環保運動的倡議,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下,水利單位在取水方式做出的部分改變,這顛覆了過去半世紀以來,運用水庫和攔河堰取用地面水的主流工程作法,值得讓社會了解與討論。

  2. www.twreporter.org › a › photo-2022-mattauw-triennial-sneakFill 1 - The Reporter

    2022年10月29日 · 陳伯義林韋言王文彥林軒朗綜覽自然人造的關懷反省. 〈2021曾文大旱〉,曾文水庫蓄水率僅百分之4。. (攝影/陳伯義). 圖、文/陳伯義、林韋言、王文彥、林軒朗;責任編輯/汪彥成. 圖、文/陳伯義、林韋言、王文彥、林軒朗;責任編輯 ...

  3. 本書記錄了自1912年以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鉅細靡遺的論述不同時代的執政者分別採取什麼樣的林務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是如何影響到當時的森林,甚至是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透過作者數據分析、長時間的圖文紀實,呈現一部台灣森林史,讓人們聽見山林的聲音。 今年(2019)正是八八水災(又稱莫拉克風災)發生10週年,那場狂暴風災引發的山崩、土石流,讓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小林部落慘遭滅村,村474人活埋。 山林破壞被認為是埋下災難的源頭,那破壞原凶又是什麼? 2009年88災後,我勘查過曾文水庫上游的大埔溪、高屏溪上游的楠梓仙溪,也到了林邊溪潰堤處,高屏溪的出海口。 河川的上游到處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大面積崩塌,中游和下游則是難以計數的漂流木。 在強烈的衝擊下,我寫下這篇悼念文:

  4. 2020年6月21日 · 釐清全台16,077家身分不明的疑似違章工廠 預計完成時間:12月 清查內容:建廠時間、所在縣市、產業類別、屬低汙染或中高汙染 註:經濟部尚未決定公開資料時間

    • 從12處田調樣區開始,完成台灣海岸紀錄圖像
    • 淡水河口南方海岸的環境變遷
    • 八里鄉頂罟村──最後的前線
    • 台北港

    從物多樣性的角度看,濕地與海洋、森林,並稱為地球三大系統,但濕地是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同時還具「生命基因庫」的功能。如果再把生產力價值量化,濕地比農地的生產力高出六倍。 既然淺海水域與海岸濕地如此重要,應該受到萬般珍惜!因此,河海口的交會地帶,就成為我經常造訪的熱區。 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奇,或無法理出頭緒的糾結。然而,心底的各種情緒,還是比不上人們不斷重複以自掘墳墓的荒謬之舉對待環境來得震撼。小時候經常踩踏的泥灘地,已成為飄渺記憶;年少時毫無顧忌可以縱身優游的的水域,亦被嫌惡;在波浪間恣意漂浮或翻滾的美好經驗,無法再來。我們的海岸回不去了嗎? 為了探尋自然海岸消失的原因,我的田野調查紀錄樣區,從中央管理層級的12處沿海保護區開始,包含淡水河口、蘭陽、蘇花海岸,...

    1960年代以前,淡水河口原是屬於淤積型海岸,但自從上游的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陸續完工之後,就成為侵蝕海岸。1987年起,淡水河域開始管制河砂開採,然而,八里海岸地帶的砂石業者並未停止作業,導致海岸侵蝕現象加劇。 根據水利單位的資料顯示,從1958年至1993年間,淡水河口南岸長約1千4百公尺,已嚴重侵蝕的垂直距離約200至300公尺,造成軍方的海防碉堡倒塌、毀損,並危及八里汙水廠的安全,也迫使海岸地帶的居民必須往內陸搬遷。 水利署自1992年至1997年1月間,依海岸侵蝕狀況,陸續進行拋石保護、突堤導流堤、離岸潛堤、丁壩等海岸防護工程,加上台北商港北防波堤工程陸續完工,才逐漸讓侵蝕現象減緩。 淡水河口南岸的地形與環境變遷速度,超乎海岸工程界推估。依據1998年與2008年的圖像對照,可明顯看...

    新北市八里鄉頂罟村附近的海岸,海潮經年累月沖蝕,當時推估1990年代海岸線每年平均要往後退縮25公尺左右,將危及海防部隊位於沙丘上的碉堡砲台據點。 1994年間,頂罟村附近,海防駐軍正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調用軍士官排成人龍,以人力和海浪爭奪石塊,趁著退潮之際,趕緊將被沖走的石塊一一撈上岸,重新堆砌做為海灘砲台下的地基,以此挽救垂危告急的「前線最後砲台」。官兵們心裡很清楚,這已經是他們的最後據點,一旦又被海浪吞蝕,陸軍就要變成海軍了! 而軍方為了減緩海岸侵蝕的速度,在砲台周邊海岸先擺置塊石,再堆填營建廢土。 台北港的北防波堤陸續完工後,海岸沙灘的侵蝕與堆積作用現象卻翻轉了,大自然輕輕一擺,再次戲弄了人類的思維。

    1993年,台北港的初期規畫是為了因應台灣東岸的砂石西運,因此建設兩座砂石專用碼頭,當時稱為「淡水新港」。到了1999年,行政院再度擴大淡水新港的營運目標與量體,做為基隆港的輔助港,而且規模比基隆港還大,主要功能也從砂石專用碼頭,蛻變為綜合性大商港,名稱變更為「台北商港」。港口的碼頭運輸業務則採BOT模式,由民間公司經營。 當台北港完工之後,港口北側海岸從侵蝕轉為淤積,甚至已影響淡水河口的排洪能力,可能危及大台北區的防洪安全。而港口南側海岸也因為突堤效應,出現嚴重侵蝕,必須增加海岸防護工程,將再造就一處「黃金海岸」。 2008年,台北港的外廓與消波塊大致完工,淡水河口南岸,也就是港口北側,侵淤現象持續加劇。從1990年代的嚴重侵蝕,到2008年的旺盛堆積,就連2000年擺置的消波塊,也被漂沙...

  5. 2019年6月23日 · 世界共有8個穿山甲物種,分布在台灣的名為「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牠是世界唯一一種有鱗片覆蓋的哺乳類動物,成體的頭到軀幹長約50公分,尾長約35公分,和一隻貓的體型差不多。 長得小頭銳面,活像隻放大版、有鱗片的老鼠。 奇特的外型,加上夜行、穴居的特性,讓穿山甲始終罩著一層神祕面紗,但也開啟了牠悲慘的命運。 華人認為穿山甲肉有活瘀通血脈功能、鱗片可協助通乳,人類的慾望使得穿山甲超越犀牛、大象,成為全球走私數量最多的哺乳類動物。 不過在1950年代左右,穿山甲最為人所知的商業用途並非鱗片和肉,而是身上美麗的外皮,台灣就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前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趙榮在1989年出版的文章 裡,詳細描述了早期台灣穿山甲貿易盛況:

  6. 2021年8月16日 · 營建署在2014年委託熟稔社造工作的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選定鎮西堡和斯馬庫斯新光部落作為全台第一個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示範區匡定的土地面積2,758公頃其中593.06公頃是原保地約佔21.5%將土地規劃成7區不同區採取不同程度的開發。 例如在屬於族人主要居住地的「居住與農耕生活區」,可以蓋建築物;最嚴格的「水源保護區」則完全禁止開發行為,政府若要利用處理,必須經部落同意。 這樣的規劃乍看和一般國土計畫沒什麼兩樣,但仔細研讀內涵, 裡頭融入了許多泰雅族傳統Gaga,有些地區放寬利用方式,有些則比現代法律還要嚴格 。 以水源保護為例,這份計畫中,對於水源區的保護比《國土計畫法》更加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