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北海道

    日本

    12°
    10°C
    • Wednesday
      12°
    • Thursday
      陣雨
      14°
    • Friday
      多雲
      19°10°
    • Saturday
      多雲
      23°10°
    • Sunday
      陣雨
      23°10°
  2. 根據日本氣象廳的紀錄,這場被命名為「令和6年能登半島地震」在日本北陸地區測得震度7,不僅遠至九州、北海道地區都明顯有感,更是繼2018年北海道膽振東部地震以來,日本所遭遇最強的地震。

  3. 但前一個從8月上旬影響台灣的卡努颱風,雖未登陸,卻在山區降下破 莫拉克 紀錄的豪雨,可以看到極端天氣對台灣的影響。. 當時,大部分的人都將目光焦點放在受災最嚴重的 南投 ,但其實雨量不多的西南部沿海也是受災戶,高雄旗津、雲林口湖一帶都出現 ...

    • 北海道天氣1
    • 北海道天氣2
    • 北海道天氣3
    • 北海道天氣4
    • 北海道天氣5
  4. 讓我們透過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資料來驗證。 2020年12月前半個月,「蘭雨」發威,宜蘭累積日照時數僅1.3小時,平均每天太陽只露臉5分鐘,引發討論。 宜蘭全台日照時數最短? 陽明山更勝一籌. 根據中央氣象局從1981年至2010年的30年全年月份平均值統計, 位於陽明山上的鞍部人工測站,12月份平均僅有日照50.28小時,在日照時數最短項目中奪下冠軍測站──也就是,陽明山才是正港全台日照最短的地方 ;其次才是蘇澳測站(61.26小時),而宜蘭測站則以2月日照時數64.24小時,擠入排行榜第三名。 如果換成比較單月歷史紀錄,宜蘭在上個月的前半旬僅有1.3小時日照時數,還是輸給陽明山──陽明山竹子湖測站在2005年12月前半旬完全沒有日照,累積整個月也僅有1.2小時。

  5. 地球愈暖化、流行病愈多?. 氣候緊急時代,COVID-19只是開端. 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 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至今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中。. 許多科學研究顯示,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未來只會出現更多、更嚴峻的流行病。. 台灣已出現呼籲制定 ...

  6. 2021年6月13日 · 我想把這塊缺角補起來,讓台灣災害性天氣研究變成完整的拼圖! 就這樣浮雲朝露25載,劉清煌宛若追風行者,聽到或接獲有疑似龍捲風的怪風發生訊息,就算是披星戴月也連夜趕到現場,勘災拍照蒐集研究資料。

    • 北海道天氣1
    • 北海道天氣2
    • 北海道天氣3
    • 北海道天氣4
    • 北海道天氣5
  7. 柯皓翔 嚴文廷. 攝影. 楊子磊. 設計. 江世民. 4月3日上午7點58分, 在花蓮沿海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 ,震央在距離陸地僅10幾公里的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5.5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 這起自921以來最大規模地震,也引起許多疑問:為什麼北北桃等震度已超過4級的地區,民眾卻未收到國家警報? 這凸顯出台灣地震研究的哪些缺口? 《報導者》過去 長期關注地震相關研究 ,地震後密集訪問多位專家學者,認為這次地震與「大港口外海高區逆衝斷層」這條海底斷層吻合。 但不管是台灣地震模型未來20年、30年、50年 發震機率圖 ,還是 台灣活動斷層 ,對於海底斷層的研究都相對陸地不足。 專家學者希望在2025年即將出版的台灣地震模型加入海底斷層,提升應對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的能力。

  8. 2019年9月19日 · 《報導者》取得台灣科學家團隊享譽國際的研究資料,帶你進行一趟科普之旅。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芮氏規模7.3的百年強震震撼全台。 這場地震不但是20世紀台灣本島最大的地震,更寫下台灣地震史上傷亡第二多的紀錄:2,454人罹難,逾10萬戶住宅倒塌。 20年過去,台灣不只還在 防災政策法規 、 心靈創傷 中努力重建,也在學習如何與斷層帶密布的島嶼和平共存。 很多人不知道,因為921,提升全球對地震觀測的了解;因為921, 台灣躍升至國際地震研究與預警的世界大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