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17日 · 過去3年全台平均每2到3人就有一人確診更有上萬人不幸罹難新冠病毒極可能是2022年國人第三大死因⋯⋯本文統整疫情爆發以來7個關鍵數據解析台灣防疫的利弊以及與國際的差異

  2. 2021年7月28日 · 隨著台灣國內疫情趨緩這些遭遇工時縮減的勞工人數在去年7月之後快速減少直到今年5月隨著新一波疫情而暴增至61.6萬人6月更增加至77.6萬人反映出 有愈來愈多勞工遭遇減班,從全時工作者變成非全時工作者 。 2.失業率創10年新高,疫情後同期增14萬4千人失業. 自今年(2021)5月爆發本土社區疫情,全國防疫警戒升至第三級,對勞動市場的衝擊也在失業率顯現。 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今年6月 失業率 為4.8%, 較上月上升0.69個百分點 ,創下2010年後的新高; 失業人數57萬人 ,較上月增加8萬1千人,上升16.55%。

  3. 2020年4月10日 · 台灣1月20日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21日出現首例病例這支新型冠狀病毒侵台83天至今4月11日) 已有385例確診、6人不幸死亡 。 不只台灣,全球疫情都迅速進入大噴發期。 台灣的病例也從一開始境外移入個案以中國、港澳為主,轉變到近期主要來自歐美返台留學生、旅遊團,確診症狀、臨床表現都有所不同。 因應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政策不斷更新,有些甚至翻轉了前期防疫措施,例如,到底口罩能不能用電鍋乾蒸後重複使用? 除了咳嗽、流鼻水,還有哪些症狀需注意? 《報導者》整理出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及說明,並由專家學者一一解析,釐清政策轉變前後的考量和疑慮。 一、社區感染威脅增,防疫政策翻轉. 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 (攝影/楊子磊)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台灣疫情危機. 逾萬人染疫目前疫情漸緩. 從發現宜蘭遊藝場、新北某社團個案的5月11日算起,國內截至9月11日本土個案共新增14,464例。 疫情最嚴重的5月17日到30日,曾連續兩週每日新增數皆超過400例(經 校正回歸 )。 這段期間曾出現通報「大塞車」,連續數天單日排除量追不上新增量。 在長達69天的三級警戒後,疫情曲線已從高原期逐步下降,目前單日本土新增數約在10例之內。 8月25日則睽違108天,再度出現本土零確診。 雙北成疫情重災區. 新北市、台北市此波疫情面臨嚴峻挑戰,5月11日至9月11日分別累積6,891及4,849人確診,兩者約占全國八成。 其中,又以台北萬華、新北板橋、中和為最多。 各縣市設立多處 社區篩檢站 ,提供高風險區活動史或接觸史者前去篩檢。

  6. 2021年1月20日 · 隨著疫情由武漢快速蔓延到全世界台灣防疫壓力也持續上升。. 一年後的今日(2021年1月21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9,685萬人、207萬人死亡,全球五大洲皆有病例,最新難題是多種變異病毒株出現,又提高了傳播速率。. 今(21)日又新增3起境外移入案例,2例 ...

  7. 2021年5月24日 · 目前要推估台灣疫情狀況,「確診數是最重要的指標。 因為COVID-19病毒傳染力很強,如果每日確診數都很高,代表仍有不少地方正發生群聚感染。 像現在每日都維持百人以上確診,表示社區仍存在爆發流行的風險,亦即流行病學所稱之「限界密度(Threshold density)」仍很高;再加上無症狀帶原者的存在,社區群聚感染很可能隨時在發生。 一旦有疫情進入社區感染、且引發社區大流行,達到疫情高原期後,每天的確診人數即使會隨篩檢量變動,但若只有些微差距,對疫情判斷已不具備太大意義,此時便無法光以每日確診數據來進行疫情後續預測。

  8. 2022年4月台灣爆發Omicron疫情這是COVID-19出現2年多來台灣首次面對數以萬計的大量確診數。 此時此刻,有了疫苗、藥物,加上高傳播、低致死的Omicron病毒株,多數國家在同樣經歷「確診洗禮」後,已經踏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逐步回歸日常,台灣,也正往同一條路上前進。 然而,Omicron之前,台灣都採取嚴格疫調、積極清零的路線,這也代表過去所有的政策都已不再適用。 這一個月來,從境外回國的居家檢疫、密切接觸者匡列的居家隔離,到輕症確診者的居家照護模式,都在隨時調整。 《報導者》採訪專家、整理指揮中心政策,提供民眾最新進度與因應建議。 (最後更新時間:2022年5月31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