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 天前 · 臺灣正體. 工具. 嚴家淦 (1905年10月23日—1993年12月24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乳名 雨蓀 ,初名 靜波 ,號 蘭芬 。 後改名 家淦 , 字 靜波 ,籍貫 江蘇 蘇州府 吳縣 木瀆, 中國國民黨 籍,歷任 中華民國政府 重要職務,為財經專家 [1] 。 曾任 經濟部 部長、 財政部 部長、 行政院院長 和 副總統 [2] 。 曾繼任 蔣中正 之後擔任中華民國第五任 總統 、 臺灣省政府主席 、 美援 會主委、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臺灣銀行 董事長、 中國石油 董事長,親 孔宋系 。 擔任臺灣省財政廳廳長期間,廢除 惡性通貨膨脹 的 舊臺幣 ,確立 新臺幣 政策,有「新臺幣之父」的稱譽。

  2. 2024年5月26日 · 24种语言. 大陆简体. 工具. 严家淦 (1905年10月23日—1993年12月24日), 中华民国 政治人物,乳名 雨荪 ,初名 静波 ,号 兰芬 。 后改名 家淦 , 字 静波 ,籍贯 江苏 苏州府 吴县 木渎, 中国国民党 籍,历任 中华民国政府 重要职务,为财经专家 [1] 。 曾任 经济部 部长、 财政部 部长、 行政院院长 和 副总统 [2] 。 曾继任 蒋介石 之后担任中华民国第五任 总统 、 台湾省政府主席 、 美援 会主委、 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台湾银行 董事长、 中国石油 董事长,亲 孔宋系 。 担任台湾省财政厅厅长期间,废除 恶性通货膨胀 的 旧台币 ,确立 新台币 政策,有“新台币之父”的称誉。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5月26日 · 25种语言. 嚴家淦 (1905年10月23日—1993年12月24日), 中華民國 政治人物,乳名 雨蓀 ,初名 靜波 ,號 蘭芬 。 後改名 家淦 , 字 靜波 ,籍貫 江蘇 蘇州府 吳縣 木瀆, 中國國民黨 籍,歷任 中華民國政府 重要職務,為財經專家 [1] 。 曾任 經濟部 部長、 財政部 部長、 行政院院長 和 副總統 [2] 。 曾繼任 蔣中正 之後擔任中華民國第五任 總統 、 臺灣省政府主席 、 美援 會主委、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臺灣銀行 董事長、 中國石油 董事長,親 孔宋系 。 擔任臺灣省財政廳廳長期間,廢除 恶性通货膨胀 的 舊臺幣 ,確立 新臺幣 政策,有「新臺幣之父」的稱譽。

  5. 臺灣正體. 工具. 座標 :25.034588°N 121.512108°E. 嚴家淦故居位於 臺灣 臺北市 中正區 博愛特區 ,為 中華民國 第5任 總統 嚴家淦 的官邸,列 國定古蹟 。 建築 [ 編輯] 庭院. 嚴家淦故居地點一帶屬博愛特區 臺北捷運 車站最密集的區域,但此區域充滿綠蔭植栽、空間步道,一直受到高度管制 [1] 。 原配作 臺灣銀行 副總裁官舍 [1] ,共843.73坪 [2] ,主體建築為洋式二層樓建物 [3] ,屋頂有突出的尖塔 [4] [5] ,建坪約200多坪 [3] ,1920年再增建日式木造房舍 [3] [6] ,地址是 重慶南路 二段4號 [7] [8] 。 圍牆曾於 1963年蘇澳地震 倒塌20公尺 [9] 。

  6. 序言. 內閣. 參見. 外部連結. 嚴家淦政府 (通稱 嚴政府 )是指1975年4月6日至1978年5月20日,第5任 中華民國總統 蔣中正 於任內 逝世 後,副總統 嚴家淦 依憲法繼任其剩餘任期期間,名義上領導的 中華民國政府 。 由於在此時期 中華民國 的 實際掌權者 是擔任 中國國民黨主席 及 行政院院長 的 蔣經國 ,故有認為此時期算是 蔣經國政府 時期的一部分。 嚴家淦政府也是迄今執政時間最短的政府,前後僅三年餘,其任內副總統空缺,內閣僅有在前任 蔣中正政府 末期的 蔣經國內閣 ,共一位一任。 嚴家淦於總統任內曾出訪 沙烏地阿拉伯 ,是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後,首位出訪友邦的總統。 內閣 [ 編輯] 嚴家淦繼任總統後沿用 蔣中正 第五個總統任期內的 蔣經國內閣 ,至任期結束。

  7. 嚴家淦內閣 中華民國內閣 建立日期 1963年12月15日 () 解散日期 1972年6月1日 () 組織與人物 國家元首 蔣中正 副國家元首 陳誠→嚴家淦 政府首腦 嚴家淦兼任副政府首腦 余井塘→黃少谷→蔣經國 執政黨 中國國民黨 議會地位 多數派政府 歷史 選舉

  8. 列為古蹟. 參考資料. 嚴家淦故居位於 臺灣 臺北市 中正區 博愛特區 ,為 中華民國 第5任 總統 嚴家淦 的官邸,列 國定古蹟 。 建築. 庭院. 嚴家淦故居地點一帶屬博愛特區,為 臺北捷運 車站最密集的區域,但此區域充滿綠蔭植栽、空間步道,一直受到高度管制 [1] 。 原配作 臺灣銀行 副總裁官舍 [1] ,共843.73坪 [2] ,主體建築為洋式二層樓建物 [3] ,屋頂有突出的尖塔 [4] [5] ,建坪約200多坪 [3] ,1920年再增建日式木造房舍 [3] [6] ,地址是 重慶南路 二段4號 [7] [8] 。 圍牆曾於 1963年蘇澳地震 倒塌20公尺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