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專家觀點. 楊瑞臨 Ray Yang 訂閱. 現 職: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研究總監. 研究領域: IC產業、半導體總體、消費品總體、通訊總體. 簡 介:

  2. 創新行動啟動的源頭,是來自解決問題的動機,因為動機的驅使,促動了尋求議題解決方案的動力。 因此,引發啟動創新的動機是為跨域創新重要因素,為驅動跨域創新的重要力量。

  3. 2024年6月12日 · 2024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的世界風險報告指出,AI所生成的錯誤訊息和虛假訊息,為社會帶來了不確定性,為全球短期內最大的風險。 報告亦歸納,環境變遷、科技化加速、社會人口成長分岔、地緣政治等4種結構性因素,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及動盪的可能性。 第三,全球貿易結構重建,多點製造、在地供應同時發生。 國際間貿易集中度指數下降,意味著各國的貿易夥伴日益多元,海外(off-shore)分工更分散;另一方面,臺灣本土(on-shore)製造成趨勢。 經濟部統計我國近五年(2019-2023)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顯示傳產貨品外移、但科技類產品回流製造的兩極化現象。 面對此三大趨勢,工研院建議,因應急遽上升的AI需求,臺灣應從人才與新創培育、鞏固領先地位等兩大面向確保我國半導體產業在AI時代下的優勢。

    • 戰鬥馬: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
    • 備戰馬:善用臺灣本地強韌元素
    • 糧草馬:培育多元跨域人才
    • 騰雲馬:創造智慧臺灣價值
    • 結論

    在面對數位科技所帶來數位轉型趨勢下,各國製造業勢必有在地化的需求,將迫使我國製造廠商需要全球布局,因此臺灣產業必須全方位轉型升級,有如鍛練身強體健、頭腦清晰的體質,共有四大產業需求:零接觸防疫,可讓免疫力更無慮;不間斷營運,可讓軀幹更強壯;分散式製造可讓手腳更敏捷;以及透過智慧化決策,可讓頭腦更智慧(摘自2020年經濟部技術處科專首長會議討論議題)。 零接觸防疫:即透過遠距監控/協作/維修,減少人員現場作業,零接觸環境避免人員染疫。這次疫情發生後,很多工廠復工後碰上設備廠商的機台,因為工程師無法從總部飛到客戶端而停產,因此未來遠距協作和維修的能力就成為競爭力的一環,設備廠商需要開發創新應用的相關技術。 故「零接觸防疫」即強調企業運用網路安全、自動化或自主化科技,使企業員工或客戶具「零接觸」防...

    傳統上,強韌的定義就是針對重大衝擊事件,如天災(疫情、地震、水災等)和人禍(失責、恐攻、戰爭等),要具有事前全面診斷(Diagnostics)、事前完善準備(Preparation)、事發前提前預警(Forewarning)、事發時快速反應(Response)、以及衝擊後迅速恢復(Recovery)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臺灣一定要以獨特的臺灣強韌特色,建置有高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科技應用生態,包含仿效臺灣在地生物的四大強韌元素:高敏捷(蟋蟀)、高韌性(竹子)、高韌命(蚯蚓)、高價值(臺灣黑熊),才能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Resilient Industry Ecochains)」,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與經濟體系不可缺少的關鍵夥伴(Indispensable Key Partner)。

    俗話說「大軍未發,糧草先行」,是指出兵之前,要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不然再怎麼驍勇的軍隊,也會因為糧草事先準備不足,最後鍛羽而歸。製造業所需的糧草,除了整個生態鏈所需的基礎條件,包含上游的材料、生產的設備、環境的因素如供水、供電、供地、環保政策、法規等,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供應,其中包括研發、管理、行銷及工廠作業員等。 對大型製造業而言,雖然國際趨勢有大者恆大的傾向,但是大型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技術研發人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是工研院院士,曾說臺灣的大企業都是在做全世界的頂尖對決,在每一個目標市場領域裡,都得力拼成為前三名的領導者,才有機會在殘酷的競爭局面中存活下來。但是,因為從臺灣的頂尖大學所提供的人才有限,及學校的國際排名也不在前十名內,因此,台商對人才供應的需求,除了要擴張國內學生培育...

    疫後我國製造業大舉回流臺灣投資,基本上是以「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來擴大出口。然而,未來在地緣政治、分散式生產趨勢下,勢將掀起各國政府鼓勵在地化製造浪潮,例如:疫後印度自力更生(The Self-reliant India)計畫即是案例,故僅在臺灣集中式生產製造,未來勢必難以為繼。因此,「製造臺灣(Made by Taiwan)」就是植於現有「臺灣製造」基礎上,以臺灣為全球製造總部的生產布局。若我國企業能主張將高附加價值活動根留臺灣,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永續,即可讓臺灣成為全球產業共創的關鍵夥伴,發揮「智慧臺灣價值(Smart Taiwan Value)」角色。所謂「智慧臺灣價值」,就是將「創新經濟、包容社會、永續環境」的全方位價值,透過新興科技的軟硬融合系統,把供應生...

    總而言之,隨著數位經濟的來臨,創新科技與商業模式變革加速,臺灣唯有專業與科技跨領域融合,才能提升本身的附加價值。總統蔡英文針對產業和經濟發展部分,提出未來「6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資通訊及數位產業、5G及資安」即是善用臺灣數位科技優勢,串聯全球智慧供應鏈體系及消費生態,發揮「智慧臺灣價值」。而唯有安全無虞的資安環境,以及擁有防疫科技能量與應變能力,才能具有「分散式生產」「不間斷營運」的條件,臺灣才能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當美中科技戰方興未艾、新冠疫情肆虐時期,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強韌產業生態鏈,使具「不間斷營運」、「分散式生產」以及「智慧化決策」,將是臺灣製造業脫胎換骨的關鍵。 最後,隨著數位經濟的來臨,創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的速度持續加快,大國及大公司的規模優勢有可能變成大者恆大、贏者通...

  4. 與國際鏈結的四大方向及八大做法. 因此,今年特別以2021《鏈國際: 強韌 協創 永續 共榮》為專刊研究主題。 在面對 四大重要國際趨勢 下,臺灣應該如何做好國際鏈結,提供強韌的產業生態鏈,以科技研發協助創新應用,並致力維護環境永續,與全球夥伴共榮共享。 研究團隊透過專家訪談、案例分析與成果歸納後,提出臺灣應該 強化國際鏈結的四大方向 及 八大做法。 國際鏈結的四大方向 重點羅列如下: 一、建構強韌生態: 在天災( 疫情、地震等)或人禍( 地緣政治、戰爭等)的風險情境下,製造業及服務業必須做到全球布局,建立強韌的產業生態鏈,並具有高敏捷的分散式製造、高韌性的零接觸防疫、高韌命的不間斷營運,以及高價值的智慧化決策。

  5. 研究領域:. 人工智慧、物聯網、其他、其他 (創新創業政策)、其他 (國際航運)、其他 (智慧財產權)、其他 (獸醫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其他 (腦機介面、創新科技) 簡 介:. 陳右怡 (Yu-Yi Chen) 具備社會人文、工商管理、程式設計師與系統工程師之學歷與實務 ...

  6. 全球電子產業已步入市場高原期,成長趨緩,電子產品由過去PC時代標準化規格,轉變為行動裝置強調的客製化規格;而因為新興市場的興起,電子產品低價化與產品週期短化成為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