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3月29日 · 這是由國人自行開發、與職能治療師合作,專門為預防失智症所設計的 App款 App 除了提供早期失智症檢測量表外,還包含反應力、記憶力、邏輯力、專注力等面向的訓練。 Apple Store 連結 Google Play 連結 Memorado

    • 什麼是長新冠?
    • 常見症狀有哪些?
    • 發生長新冠的高風險群
    • 可能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不同病毒株 (如 Alpha、Delta、Omicron),後遺症相同嗎?
    • 衛福部提供的醫療協助

    以世界衛生組織 WHO 目前的定義來看,感染新冠肺炎的 4 週內稱為急性期,而 4-12 週持續出現或延後出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 (Post-COVID-19 syndrome)」,簡稱「長新冠 (Long COVID)」。 以目前的研究來看,發生率介於10-20%之間,即便感染的是輕症,健康的成人、兒童都可能出現長新冠,且症狀大多類似。

    目前文獻中已記錄的後遺症就有200多種,又以疲勞、呼吸急促或困難、認知功能障礙(例如腦霧: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專注思考、記憶變差、失眠等)最為常見。 其他常見症狀包括: 1. 心血管症狀:心悸、胸痛、胸悶、心肌梗塞 2. 腸胃道症狀:噁心、腹瀉、胃痛、食慾不振 3. 耳鼻喉症狀:喉嚨痛、嗅覺或味覺異常、耳鳴、耳痛 4. 神經症狀:頭暈、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 5. 心理問題:沮喪、憂鬱、焦慮

    根據美國 CDC 的報告,研究人員正努力了解哪些人在確診後容易持續受到影響,並依據目前研究提供以下例子: 1. 未接種新冠疫苗 2. 確診前有潛在健康問題 3. 確診時症狀較嚴重,尤其是需要住院或中重症監護的人 4. 確診期間或之後曾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 5. 健康不平等 (Health Inequities) 的族群,如社經地位、教育程度、醫療環境相對弱勢者 另有研究指出,確診期間出現多症狀、高齡、吸菸者、有代謝問題(如肥胖) 等,都可能有較高的長新冠風險。

    由於長新冠是一種多重器官系統性疾病,故目前並沒有針對所有患者的單一療法。治療原則須以個別患者為中心,透過生活管理、衛教、藥物輔助來改善生活品質。 舉例來說,如果患者感到疲勞,在疲勞時應減少活動,選擇在相對不疲勞時進行活動;如果有認知障礙,則盡量不要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僅嘗試專注於正在處理的一項活動;若有失眠問題,則可以尋求醫師進行衛教來預防。 雖然絕大多數長新冠並無威脅生命的危險,但其症狀仍大大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WHO 醫師也建議,長新冠的預防與治療,可以透過最了解我們的社區醫師,藉由過去的個人病歷進行綜合性評估。

    目前台灣大流行的病毒株主要以 Omicron 為主,而 Omicron 從2021年11月流行至今,大約僅有半年的時間,故關於 Omicron 所引發的後遺症大多仍在研究中。而目前關於長新冠的研究與病例報告,大多仍以先前的 Alpha、Delta 病毒株為主。 以 Alpha、Delta 來說,已知肺部、心血管、腦神經皆可能受到損害,值得注意的是, 病毒不僅會破壞細胞,還可能引發「細胞激素風暴」,使得身體處於高發炎狀態,進而傷害正常組織。已有研究證實,此類病毒株在患者染病12個月後,追蹤腦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炎、心臟病、血栓的發生率皆顯著提高;另外在觀察疫後猴子的腦部變化時,也發現了神經損傷、神經元退化及細胞凋亡。 相對的,以 Omicron 來看,因其主要侵襲上呼吸道,且不太會進入肺部...

    針對長新冠所出現的後遺症,衛福部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為避免民眾需要跑不同門診,此計畫將藉由整合性的醫療,提供跨科別會診,且病人接受當次整合門診醫療服務後,僅需繳交一次掛號費及一次部分負擔。 目前全台參與此醫療計畫的院所共有105家。(詳細名單請點此) Reference: WHO – Update on Long COVID CDC USA –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Nature Medicine –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ure – 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

  2. 2019年1月5日 · 除了上述地點,你也可以在行動裝置上下載「全民急救 AEDAPP,幫助你發現各公共場所 AED 的位置。 AED 使用步驟 AED 口訣:開貼插電 「開貼插電」指的是使用 AED 時的步驟與注意事項:打開電源、貼上電極、將線頭插入電擊插孔、執行電擊。

  3. 2017年11月30日 · 心律較快. 心律不整也可能體現於心律較快,患者有暈眩、昏厥、心悸、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 心律較快與心臟異常放電有關,依照發生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表現: 心室. 主要是心室頻脈,源自心室不正常放電,導致心臟快速跳動。 心房. 分為「心房撲動」與「心房顫動」兩種。 有心房撲動狀況,患者心跳加速,但跳動節奏還算規律;心房顫動則是心跳加速,伴隨不規律跳動節奏。 早期收縮. 如果心臟出現不規則跳動,就稱為「早期收縮」,患者會出現心悸、胸口不舒服等症狀。 正常情況下,心臟收縮過程是由竇房結發出電流使心房收縮,電流會再通往心室,讓心室接著收縮,若是心室的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在收到來自心房的訊號前便自行跳動,就會產生不規律的心跳。

    • 地震速報app1
    • 地震速報app2
    • 地震速報app3
    • 地震速報app4
    • 地震速報app5
  4. 2018年9月28日 · 蕁麻疹的主要症狀. 蕁麻疹的致病機制. 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的不同. 慢性蕁麻疹的類型. 急性、慢性蕁麻疹如何治療與改善? 慢性蕁麻疹超過5成跟壓力有關. 根據統計,人的一生約有20%的機率得到蕁麻疹,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3倍,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皮膚病,尤其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患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常聽到蕁麻疹是因為吃海鮮所引起,跟壓力大有什麼關係? 蕁麻疹的常見誤解. 蕁麻疹不一定是由食物所引起,只要食、衣、住、行方面能引發體內的組織胺釋放,就可能引起症狀。 可能誘發蕁麻疹的因子包括: 海鮮. 塵蟎. 乳膠. 芒果、奇異果. 陽光. 樹脂. 香精. 有機溶劑. 口服或局部藥物. 壓力. 其他因素. 蕁麻疹的主要症狀.

    • 地震速報app1
    • 地震速報app2
    • 地震速報app3
    • 地震速報app4
    • 地震速報app5
  5. 2019年8月26日 · 痛風病程分為四個階段.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濃度超過 7.0 mg/dL,卻沒有任何痛風相關症狀。 急性痛風關節炎:尿酸濃度高達一段時間後,所引發的發炎反應,症狀包括關節紅腫熱痛。 不發作期:急性痛風發作後的間歇期,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一般建議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再次復發。 慢性痛風石關節炎:痛風最嚴重的階段,常發生在未妥善控制尿酸的病患身上。 若併有糖尿病而引發傷口感染,可能有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截肢等風險。 痛風石患者若未服藥,更容易引發併發症. 高尿酸狀態持續的時間越久,不僅容易產生痛風石,也容易增加其它疾病的風險。 合併有痛風石的患者,依照2016年痛風診治指引,建議將尿酸控制在5.0 mg/dL以下。 腎臟疾病.

  6. 2017年4月13日 · 1. 選擇全穀類. 從多吃全穀類開始,像糙米飯、胚芽米及全麥麵包等。 全穀類為身體提供能量,也是膳食纖維的來源。 2. 多吃蔬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