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0日 · 北市4月20日新增471例本土及26例境外移入病例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確診數激增即日起不再公布足跡不發送細胞簡訊成為繼新北市之後第二個不公布足跡的縣市柯文哲也認為重症數有被低估呼籲不要小看接下來的疫情規模

  2. 2022年4月16日 · 新北市一名2歲男童是首例兒童重症案例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有急性腦膜炎併發多重器官異常的狀況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如果有以下常見四個症狀四大警示要特別注意: 四大症狀: 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 四大警示: 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 關於有三位年紀較輕的重症患者,被問到他們打的疫苗廠牌為何,羅一鈞表示這些重症患者打一劑、打兩劑都有,現行國內四個廠牌的疫苗也都有,實際上輕重症與疫苗廠牌無關,詳細這三位的疫苗廠牌會後確認後再提供。 突破性感染不會只跟疫苗廠牌分別有關,或許可以統計出哪個廠牌較多人突破性感染,但不代表突破性感染只與施打疫苗廠牌種類有關。

  3. 2022年6月11日 · 考量國際國內疫情及防疫與醫療量能,指揮中心宣布6月15日零時起 (航班表定抵臺時間)於調控入境一定人數總量為前提下,同步放寬下列邊境檢疫措施: 一、檢疫天數及處所: (一) 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 (二) 於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 1. 非必要不可外出。 2. 需有 2 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 3. 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 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 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 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 7.

  4. 2022年10月25日 · 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度感染、39例具慢性病史、3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 確診日介於今 (2022)年5月16日至10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10月22日。 國內確診數已開始下降,25日國內新增39,203例COVID-19確定病例,39,148例本土個案及55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 指揮中心參考其他國家的狀況,以及社會經濟民生的現況、需求,調整防疫規範,11月7日起開始鬆綁。

  5. 2024年2月19日 · 疾管署說明,目前掌握接觸者為同家人4人、非同家人2人、就醫接觸者193人,共計199人,最晚監測至3月4日。 另個案可傳染期間有公共場所活動史 (如附表),提醒曾於2月11日下午2點至3點30分時段出入くら寿司 藏壽司竹北文興店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 (至2月29日),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我國自2020年迄今,累計共4例麻疹病例 ,年齡為20至30多歲,2例為本土病例,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 (感染國家為泰國及土耳其各1例),最近一例本土病例為2022年9月確診。 依據WHO監測資料顯示,全球麻疹疫情於去 (2023)年明顯上升,多數病例發生於葉門、印度和衣索比亞。

  6. 2022年5月4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4日公布國內新增28,487例COVID-19確定病例, 分別為28,420例本土個案及67例境外移入 (20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其中一位僅22歲且打滿三劑無慢性病史。 快篩實名制5月4日販售狀況如下圖,而第二輪的快篩實名制預計5月15日上路。 目前居家照護52493人,目前口服藥都有庫存,持續提供藥品配發布點,5日起也會配送藥物到全台57個核心藥局,5月5日會再說明詳細的領取、使用流程。

  7. 2021年6月11日 · 2021-06-11 12:20. 國內. 其他. 文/景點+ Jun整理報導.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醫療量能吃緊,解決國內各醫院負壓隔離病房不足的問題,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和光合基金會發起,募資購入「組合式負壓隔離艙」,6月10日自日本引進首批 10 座抵達台灣。 「組合式負壓隔離艙」6月10日自日本引進首批 10 座抵達台灣 (圖/林佳龍,以下同)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親自前往桃園國際機場的停機坪,迎接首批抵台的日本隔離艙,並宣布優先開放急救責任醫院登記。 除了這首批的負壓隔離艙外,之後還有上百座負壓隔離艙,於三週內陸續抵台。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優先開放急救責任醫院登記. 台灣本土個案數近期人數暴增,導致醫療量能吃緊,全台灣共有160座此款負壓隔離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