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2月19日 · 由於 傳統麵線 在製作的過程中都會加入食鹽,因此煮麵線的訣竅就在於如何去除過多的鹽份,在這邊告訴您三種方法: 一、先水洗,再煮. 將鍋子注水加至七分滿,將水煮開. 用清水溫柔地搓洗麵線 (先將水煮開的原因是如果太早清洗麵線,麵線容易糊成一團) 將麵線放入鍋中,用筷子溫柔攪拌開. 優點:有效降低麵線鹹度。 二、先煮,再水洗. 將鍋子注水加至七分滿,將水煮開. 將麵線放入鍋中,用筷子溫柔攪拌開來. 將麵線撈起過水 (過水的溫度越低,麵線越Q彈! 優點:麵線口感Q彈,絲絲分明。 三、先乾蒸. 將買回的麵線放在碗中,用電鍋乾蒸 (外鍋水量約1小杯水) 電鍋電源跳起後,將麵線放進冰箱冷藏備用, 想用的時候隨時從冰箱拿出來用就行囉! 優點:最方便,可以事先準備,臨時要用也不會手忙腳亂!

    • 油麵
    • 米類麵食
    • 在地麵食推廣

    油麵屬於鹼水麵,起源於福建與廣東一帶,後流傳到東南亞,華僑稱之為「福建麵」,臺灣則稱之為「切仔麵」。煮麵時,需用竹網篩「切仔」 在沸水中煮麵,加入調味料等即完成。臺南擔仔麵源自臺南,是將煮好的細條含鹼湯麵,加入特製肉臊、豆芽菜、青菜、與滷蛋,獨具其風格。

    源自福建的米粉、廣東客家的米苔目與粄條,都是以米為原料製成的麵條,在過去農業社會農忙之時,成為最受歡迎、補充體力的點心。 1949 年之後的白麵文化,包括一般家常麵、刀削麵、陽春麵等,近年來引領臺灣麵食風潮的牛肉麵便是使用家常麵來製作。上述曾提到麵食在漢人移墾時期多被視為點心類食物,但麵食在1960 年代之後逐漸成為臺灣人民的主食之一,可歸咎以下幾項因素(陳美慧,2013):

    電視媒體與廣播節目紛紛推出製作麵食之節目。農會體系的「家事改進班」在1950 年代亦推廣中式北方麵點,成功教導農村婦女學習中式麵點。此外,二次戰後的學童營養午餐與軍隊團膳多以外援麵粉供應營養午餐當中的主食,包括饅頭、包子、麵條、麵包等,這類麵點逐漸深入臺灣人民日常飲食生活。 近幾年來,義大利麵、日本拉麵、烏龍麵等席捲臺灣餐飲市場,造成另一波的麵食文化交流與衝擊,韓國的「辛」拉麵更是硬生生搶奪臺灣泡麵王國的市場。不過,從整個臺灣麵食發展史,卻能清晰見到臺灣麵食發展的多元、多樣、與國際化風貌。 1. 拔林(2014)。台麵魂。新北市:幸福文化。 2. 林怡潔(2013)。小麥練習曲 — 與臺灣人共同練習糧食自主的序曲,料理‧ 台灣,9,102-107。 3. 陳美慧(2013)。政治環境異動下的...

  2. 2018年6月23日 · 在古早的習俗裡,五十歲以上才可稱做「壽」,六十歲開始會有「做壽」的儀式,在壽宴時長壽麵線就是不可或缺的要角:在做壽時吃麵線有「添壽」的含義,吃麵的時候,把麵線夾進碗裏時不要弄斷,拉的越高越,也代表主人的壽命越

  3. 2015年11月19日 · 臺灣製麵產業歷史發展. 撰文:岳家青 (全球餐飲發展有限公司執行) 麵食 的發展,是在西漢時逐漸的形成。. 在這之前,小麥加工成麵粉是由捶、擣、舂,簡易之工具加工,直到漢朝時石磨之出土,才提高麵粉加工的效率和質量,更豐富了 麵食 的變化,而石磨 ...

  4. 2016年5月8日 · 一天與眾大臣聊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壽命越,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 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說:「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8寸,那他的臉有多啊」。

  5. 一、活動宗旨: 淨化社會風氣,提倡正當休閒活動、享受健康生活,藉此次活動認識大雅區人文與地理環境。 二、指導單位: 臺中市體育處、臺中市大雅區公所。 三、主辦單位: 臺中市大雅國小校友會、大雅中央獅子會、臺中市大雅區體育會。 四、承辦單位: 臺中市大雅區體育會田徑委員會、臺中市大雅區大雅國民小學。 五、協辦單位:

  6. 2017年5月3日 · 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用麵(條)之狀夏至之晝;民間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夏至要吃麵]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意即餛飩、麵條分別是冬至、夏至的應令食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