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自殺率居高不下,但社會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絕大多數僅停留在自殺者身上,化作研究統計數字、成為媒體標題下的悲劇或傳奇,但在每個棄世而去者背後,都站立著更多不被看見的生者,他們被烙下永遠的印記──自殺者遺族。 《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透過不同階段的哀傷歷程,看見掩蓋在迷思與禁忌下的真實經驗,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夏雪 年齡:33 職業:大學行政人員 姊姊6年前自殺過世. 當 葉青 於2011年自殺過世,人們才逐漸知道除了歌仔戲天后,這個名字也屬於一位詩人。 過世後出版的兩本詩集每年再刷,每隔一段時間,詩句就會在網路被轉貼、引用,書寫在城市一隅的玻璃牆上。

  2. 2017年11月18日 · 因應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政府在2005年設立自殺防治中心但至今每年依舊有3到4千人自殺死亡。 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絕大多數僅停留在自殺者身上,化作研究統計數字、成為媒體標題下的悲劇或傳奇,但在每個棄世而去者背後,都站立著更多不被看見的生者,猶如無聲的影子,他們被烙下永遠的印記——自殺者遺族。 每年11月的第3個週六是「世界自殺遺族關懷日」,《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透過不同階段的哀傷歷程,看見掩蓋在迷思與禁忌下的真實經驗,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最後,我們從自殺防治專業者的觀點,探究現階段自殺者遺族支持體系的諸多挑戰與可行模式。 贖罪與共存. 夏雪. 年齡:33. 職業:大學行政人員. 姊姊6年前自殺過世.

  3. 2020年9月26日 · 盧郁佳從張戎新書《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中看見近代革命家、政界種種政治交易的模型,錢權政治如何使民主理想變質…

  4. 2017年12月11日 · 因應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政府在2005年設立自殺防治中心但至今每年依舊有3到4千人自殺死亡。 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絕大多數僅停留在自殺者身上,化作研究統計數字、成為媒體標題下的悲劇或傳奇,但在每個棄世而去者背後,都站立著更多不被看見的生者,猶如無聲的影子,他們被烙下永遠的印記——自殺者遺族。 《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透過不同階段的哀傷歷程,看見掩蓋在迷思與禁忌下的真實經驗,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最後,我們從自殺防治專業者的觀點,探究現階自殺者遺族支持體系的諸多挑戰與可行模式。 文字 | 張子午. 設計 | 林珍娜. 攝影 | 曾原信. 影音 | 余志偉. 專案管理 | 陳貞樺. 工程 | 曾涵郁.

  5. 2019年4月18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評論系列3. 吳文正/憤怒與寬恕──誰是真正的被害者? 有慢性精神病症狀、但沒有犯罪;一心求死、而故意犯罪;罹患憂鬱症而攜子自殺的母親;在電影院裡無差別開槍殺人⋯⋯將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精神病的社會事件彙整與改編的電視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帶出精神疾病衍生的許多爭議,其中,精神疾病與犯罪、醫療與法律、加害人與被害人,都難以「二分法」切割。 誰才是被害人? 罹患精神病的病人? 被大眾指責的病人家屬? 受創傷的被害人或家屬? 加害人的牢籠:保護還是限制? 犯罪問題,從古老的人類社會就有,至今依然存在,只是認知與處遇的觀點不同而已。

  6. 首頁. 最新. 深度專題. 我的閱讀. 選單. 好死,好難? 自己的善終,自己爭. 2017.4.21 最後更新. 台灣人臨終前,平均臥床時間長達7.3年、花費至少300萬元。 為什麼在台灣,求個「好死」,這麼難? 為什麼有七位台灣人成為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的會員? 當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作家瓊瑤都鼓吹安樂死合法化,當高齡化、無預警重症與癌症襲擊時,我們是否該思考,在特定情況下,醫療延長的究竟是生命,還是痛苦? 在「生命權」和「自主權」之間,台灣社會的價值如何擺盪? 有的人面對不可避免的生命終點,已交代好身後事、簽好生命末期時拒絕急救的意願書。 而你知道嗎,將於一年半後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便是希望人人都要有隨時可能變成病人的自覺,及早掌握自己的善終權。

  7. 2018年12月11日 · 隨著高齡化社會後「多死時代」來臨,安寧療護與安樂死(醫助自殺)辯證更為激昂,安寧療護把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不延續無效醫療、但照護到病人自然死的最後一刻,講求「生命權」;安樂死則主張生命一旦過於不堪,應有主動喊卡的自主權利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