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5日 ·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安静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时被认为是正常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功能的逐渐退化老年人的心率可能会有所变化相比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的心率正常范围会有所扩大也就是说一分钟内心脏的跳动次数波动幅度是高于年轻人的。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曾发表的指南上来说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静息心率正常范围是55-90次/分钟。 之所以相比常规的60-100次要低,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心脏收缩的力量和速度可能会减弱,从而导致心率偏慢。 这种心率的下降并非十分令人沮丧,因为一方面是心脏本身功能的下降,另一方面也是与机体其他脏器相平衡的结果。

  2. 2022年3月9日 · 最大心率是指人体运动过程中能达到的最快心跳频率。 最准确的测量方法是直接测定法,但需要在专门的测试机构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测试,还需要专门的运动测试仪器和器材。 另一个方法更简单,用公式估算,因为研究发现, 正常人群的最大心率主要与年龄有关: 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3. 2023年4月12日 · 如果采用最大心率百分比计算运动时适宜心率不同个体只要年龄相同那么计算出来的运动时目标心率就是完全相同的但其实每个人的运动能力体质都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 年龄相同的甲乙两人甲运动能力好心跳跳到150次/可能还觉得很轻松而乙呢平时很少运动心率达到150次/分可能就已经感觉很喘很累了因此,仅仅用最大心率百分比计算运动时目标心率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有没有更好的考虑个人实际能力的心率计算方式呢? 有!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Karvonen计算公式,该公式不仅考虑最大心率,还考虑了安静心率,而安静心率往往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运动能力。 Karvonen公式是如何计算运动时适宜心率的? 第一步: 计算你的最大心率:220-年龄.

  4. 2021年7月25日 · 但是,医学标准就在那里呀! 查找资料,发现这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0年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2020》中就明确定义了窦性心动过缓是窦性频率 < 50 次/分。 这说明,中国专家认同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应该是 < 50 次/分。 再看看国外:2018 年 ACC/AHA/HRS 指南明确将窦性心动过缓定义为 < 50 次/分,证据是引用了 2014 年的两篇文献。 指出人群研究经常将 50 次/分作为正常心率的截止。 有了这些证据,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就不用那么纠结了。 当患者心率不低于50次、且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情况下,完全可以将其视为“正常情况”。 尽管目前的心电图报告仍然会报异常(窦缓),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

  5. 2024年3月7日 · 其实大多数正常的成年人心跳多数在55-80次之间体质较好的人经常运动的人心跳会偏慢些体质较弱的女性心跳会偏快一些。 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多数偏慢。 同样体质的人,心跳慢比心跳快显得更加健康,寿命也许会更长。 心跳的目的是为了给全身供应血液,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把代谢废物运出去。 机体的需要量大,心跳就快,相反,基础的心跳就能满足。 身体健壮的人,较慢的心跳就能满足全身的代谢需要,那就没必要让心跳加快多做无用功。 所以,对于50多次甚至只有40多次的心跳,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时候,除非医学上判断有潜在的风险,多数情况下是健康的表现,根本不需要心脏起搏器等干预治疗。 心跳也不是持续不变的,白天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就偏快,夜间的迷走神经兴奋,心跳就要减慢来休息。

  6. 2022年6月21日 · 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其实当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钟已反应身体机能处于不健康状态心脏处于超正常运转这时需要进行心率管理

  7. 2022年4月21日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想知道自己心跳的状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摸脉搏,脉搏跳得太快、跳得太慢,都是健康警讯。 一般而言,静止时的应介于一分钟60~85下,最高也不应高于100下;过缓或过快都要小心。 尤其是五种脉搏异常的形式,也表示患者可能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1、早搏导致脉搏缺少. 正常人的脉搏跳动不仅强弱一致,而且非常有规律。 但是对于那些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他们的脉搏会呈现出忽强忽弱的情况,有时候甚至少跳了一下,也就是医学常识上所讲的早搏。 这部分患者如果做心电图的时候,也会发现二联律或者三联律,说明早搏病症已经非常明显了。 2、房颤引起脉搏的不规律. 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者更容易患上房颤。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