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1月5日 · 進入2024年、新冠疫情目前全台進入「防疫新生活」期,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快篩陽性、確診後反陷入「所以我現在該怎麼辦?. 」的恐慌,提醒您:目前 新冠肺炎 (COVID-19)確診者「輕症免隔離」,自主健康管理天數為「0+n」(n最多5天、期滿或篩陰可自行結束 ...

  3. 2022年4月22日 · 根據疾管署指引,大部分的新冠肺炎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 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症狀輕微感染者留在家中不要離開;部分可能有較高重症風險的患者,則在家等待衛生單位通知。 患者在居家照護期間,要注意補充水分、盡量臥床休息,並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 新冠肺炎輕症症狀. 目前已知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個案, 臨床表現包含發燒、乾咳、倦怠,約三分之一患者會有呼吸急促。 其他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瀉等,另有部分個案出現嗅覺或味覺喪失(或異常)等 。 輕症者可以遵循以下建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大部分的新冠肺炎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 飲食攝取3大原則。高蛋白:蛋白質能讓身體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60公斤健康成人每日約需75~100公克的蛋白質(體重x 1.2~1.5公克)。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像是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蛋白質飲品等。
    • 液體補充2大原則。除了咳嗽、喉嚨不適要多補充水分,由於發燒會加速身體代謝率,營養素需求量提高,也會增加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所以就算沒有明顯口渴或飢餓感,還是要持續進食及補充液體。
    • 維持體重。陳韻婷表示,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流失顯示體內的液體、脂肪及肌肉量可能都在減少,尤其肌肉量減少會使身體感到虛弱。由於身體重新合成肌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預防急性期肌肉量的流失,對於日後的復原相當重要。
    • 復原及復健期的營養。陳韻婷說,目前有關Omicron長期後遺症的研究不多,還需要持續觀察。不過當身體逐漸在復原,基本上就能逐漸回復到正常的飲食攝取,建議搭配運動,保有抵抗力及減少肌肉流失,都有助於恢復日常活動。
    • 如何選擇合適的快速抗原測試?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測試的靈敏度(sensitivity)最少有 80%,特異度(specificity)則最少有97%。
    • 檢測呈陽性反應/接到陽性短訊通知,需要呈報及隔離嗎?由2023年1月30日起,衞生主任不會再根據第599A章向感染人士發出隔離令,所有檢測陽性人士(包括核酸檢測及快速抗原測試(快測))亦無須透過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網上平台呈報及提交個人資料。
    • 確診人士可以獲發「醫生紙」嗎?政府表示,由於政府將不再發出隔離令,身體如有不適並需要取得病假證明書的人士應向註冊醫生或中醫師求診。醫生會按照病人的臨床身體狀況為病人簽發病假證明書(俗稱醫生紙)及謹慎處方新冠口服藥物。
    • 如出現病徵怎樣辦?政府建議,如感染人士屬高危人士或出現明顯的病徵(例如發燒、咳嗽、氣促、嘔吐和腹瀉等),應盡快求醫以獲得及時的治療。有病徵的人士應留在家中休息,避免外出。
  4. 3 天前 · 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提醒民眾如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 疾病管制署 (下稱疾管署)今 (11)日表示,國內上週 (6/4-6/10)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 (併發症),較前一週 (5/28-6/3)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 ...

  5. 2023年10月6日 · 新冠肺炎該如何預防? 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民眾應避免直接接觸到疑似COVID-19個案帶有病毒之分泌物與預防其飛沫傳染。 相關預防措施包含:

  6. 2023年3月9日 · 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同時提醒,為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之風險,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具「COVID-19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