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他們的詩集都有寫到關於愛情的不將就,而那種不將就是會讓人忍不住苦笑的。. 「咱們分手吧/左手歸你/右手歸我」 ──假牙〈分手〉. 「魚戒不掉海/即使海已經變髒/世界註定了/我們要愛一個人/即使可能/早已不值得我們去愛」 ──蔡仁偉〈想念的 ...

    • 影像載體的探討:後設攝影
    • 雜訊的流變狀態
    • 量子力學的革命:隨機、不穩定、不確定
    • 波與粒子的互補運作
    • 個人與集體的記憶政治
    • 小結:形式化的危險與抵抗的可能

    一般來說,我們在看照片時通常會穿透照片,看到照片中的內容(比方說自己的自拍、美麗風景等等之類),然而李浩卻對這種「透明性」質疑,他更多是將照片回返到自身的物質性載體。因此,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關於「照片的內容」,而是「照片的照片」,也可說是「後設攝影」。 那麼,這種「後設攝影」的行為又要如何發生?李浩透過有如前作《重複的機制》的強迫症方法,不斷的透過各種重複的儀式行為(有如強迫症般),激進的逼顯攝影的載體。比方說,在螢幕拍攝照片後上傳雲端(轉換螢幕載體後)再次拍攝螢幕、影印機重複掃描同一張照片、以及用手持掃描機掃螢幕等等,都是讓攝影不斷地回返到它自身的「媒介」狀態。

    在我看來,這些雜訊很大程度干擾了我們對照片的「同一想像」──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照片應該如何再現現實的制約想像;這些雜質逼顯出照片最激進的「本體」。而這種本體也非某種固定不變的同一本體,而是透過隨機的方式不斷跳耀、閃爍、互相碰撞的「流變本體」。

    說到「本體」,物理學背景的李浩,也透過量子力學作為《我看見我讓我看見他》的基礎,進而跨越「攝影/藝術/科學」之間涇渭分明的界線,並在「中間」不斷擺盪。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聽到量子力學時,總是很容易跟某種宗教、故弄玄虛、談神祕的精神狀態等等搞混。然而,李浩卻是以「硬科學」的方式來談世界的樣貌,而非上述提到的那種玄虛狀態。但,也是因為「硬科學」加深了觀者理解作品的門檻。假若我們沒有量子力學的先備知識,單純直觀看李浩作品也會少了一些概念上的振盪。

    關於波跟粒子,我們也能在李浩的照片中看到大量的這「兩種狀態」。比方說前述的山海風景瀰漫的高ISO粒子,經過手持掃描機掃描螢幕後的波浪模糊、不斷重複影印老照片(粒子)的凹折狀(波型)等。在在的呼應了上述的狀態,而我們也不能單純分開看這些照片,而得將它們合併共存觀看。 有趣的是,李浩也在展場重演了雙狹縫實驗。在波的部分,他在展場中做了「投影片、實驗水槽等疊加」的實驗裝置。在當中他透過震動儀來讓水波不斷震動,並投射出水波震動的畫面,重疊在老照片以及幻燈片的照片上。關於粒子的部分,他則是透過單束雷射光直射展場,而我們仔細觀看的話,也能看到在雷射光中散布的空間粒子(灰塵等)。上述種種複雜的實驗又或是李浩作品的狀態,都讓我們意識到世界是透過「粒子與波的基本元素組成」。

    儘管「唯物的世界」是由波跟粒子所交織而成。但李浩也同時考慮「意識的問題」,又或說是關於我們「記憶的問題」。這同時回返到他個人的家庭老照片,然而他卻不正面展示這些照片,而是讓我們看到照片的背面,於是觀者只能看到這些照片的背面痕跡,而無法直接看到這些照片(有趣的是展場中那張模糊又波狀的家庭老照片也是不清不楚)。 這些老照片也讓人想到集體與個人記憶之間的關係。到底什麼是照片?照片能被更改嗎?更改後的記憶還是真實的嗎(有如電影《銀翼殺手》對記憶的提問)?我們的集體記憶是如何被權力所控制? 在我看來,我們的記憶並非連續的線性結構;而是碎裂、片段、充滿隨機性的交織。而這種隨機性,也跳脫了權力者的掌控(他們往往希望歷史或記憶是單一的宏大敘事),打開了另一種未被安排好的全新可能。換句話說,李浩作品當中的隨機...

    李浩這次的展覽,乍看下有許多「山與海的日常環境」跟「個人/集體記憶的辯證」,他的操作手段則是透過不斷的「重複儀式」,實驗性的逼顯「影像的物質載體」,進而對照片的透明性提問。當然,最後環扣一切的最基礎理論是量子力學。 然而,過多與複雜的探討讓展覽過於發散,假如我們不了解上述的複雜內容,那麼照片也很容易停在「絢麗吸睛的實驗形式」。那麼,我們要如何逃逸這種形式主義的可能呢? 在我看來,我們與其注意影像的形式,不如考慮這些影像如何對我們產生作用,又或是這些影像的運作方式(李浩儀式般的重複與差異)。而作品所提供的多種疊加現實的可能性,也逃離了固化形式的想像侷限。比方說,放在展場最後的錄像裝置,則是透過鏡淵反覆映射的方式,快速折射出整個展覽的影像作品,並配合人類第一次用電腦模擬出人聲演唱的〈Daisy ...

  2. 2022年11月11日 · 陳潔瑤在田野調查過程,發現過去許多部落女生從小住在山上,國中交往男朋友後不小心懷孕就結婚了,這樣「傳統」案例至今仍然常見。 現在反而有許多部落家長希望孩子多出去看看世界,不要年紀輕輕就被綁死。

  3. 違反工地安全規定,屢屢被勞檢糾舉的公司,卻能獲取各種工安獎、企業社會責任獎,藉以打造完美企業形象。. 《報導者》清查勞動部資料發現,過去5年,工安獎常勝軍的國內20大營造廠,竟只有1家無不良紀錄,累積工安違規案件超過500件,7成5發生過死亡 ...

  4. 2019年4月23日 · 到了34歲,他在內有需要照顧的失智父親,在外有論及婚嫁、卻猶豫嫁來是否變看護的女友;他做著一份雖努力表現卻非自己強項的工作,想送父親去養老院,自私與罪惡感矛盾拉扯,壓力炸鍋跟姊姊直接開嗆「為什麼爸爸不去住妳家」⋯⋯

  5. 2021年7月16日 · 但她父親病倒所積欠的大筆債務,讓看似平行的兩個人有了交集。兩人相見並非天雷勾動地火,而是阿成粗暴的要將婷的父親硬拖出病房,在萬不得已下,婷承擔了父親的債務,開始了她和阿成間的故事,從世俗金錢的討債開始,到欠下還不了的 ...

  6. 2022年10月6日 · 報導者Podcast節目,透過記者、事件當事人的第一手告白,和來自現場的收音紀錄,帶你走進新聞幕後、故事現場,感受更完整的真實。. 更多影像新聞.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 ...

  1. 相關搜尋

    陸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