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汐止區自1980年代起的嚴重水災,包括有1987年琳恩風災(台北市、汐止嚴重水災)、1996年賀伯風災(新北市淹水)、1997年溫妮風災(林肯大郡倒塌)、1998年瑞伯風災(汐止大淹水)、2000年象神風災(汐止、基隆大淹水)、2001年納莉風災等。

  2. 2013年1月4日,新北市政府 環境保護局汐止區清潔隊隊長劉昌松說,當年林榮三白匏湖土地周邊的一塊國有地被廖學廣堆置垃圾以阻擋建商開發,不過並沒有正式命名為「榮三垃圾場」;後來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將土地撥給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因為台灣高鐵公司

  3. 2024年4月18日 · 汐止区 ( 台湾话 : Si̍k-tsí-khu )位于 台湾 新北市 东北部,属于 台北都会区 的 卫星城市 ,介于 台北市 和 基隆市 之间,西以 大坑溪 、 基隆河 、 内沟溪 与台北市相邻,东则以 丘陵地 与 基隆市 相邻。 全区地形多元,仅在 基隆河 沿岸有狭长 平原 ,气候常年多雨。 区内人口约20.9万人,是新北市东半部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汐止区的最早前身为 日治时代 的 汐止街 ,1945年 战后 改制为 台北县 七星区 汐止镇 ,1947年配合裁撤七星区区署,改为台北县 淡水区 汐止镇,1950年撤废区署,改直隶于台北县,1999年人口突破15万人改制为 县辖市 汐止市 ,2010年配合原台北县升格改制为 直辖市 而改制为市辖区迄今。

  4. 在其市中心北部有許多藝術館、飯店、酒店和特殊商店,在這個的附近又有許多裝飾豪華的維多利亞式建築,被稱為維多利亞城。 在南邊的德國城有許多19世紀的磚建築,這個是 國家史跡名錄 中最大的私人資助的歷史地。

  5. 新北市汐止區公所 (簡稱: 汐止區區公所 、 汐止區公所 ;英文: Xizhi District Office )為新北市政府在 新北市 汐止區 的派出機關,於 中華民國政府架構 中屬於 區公所 位階,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 新北市政府 。 沿革 [ 編輯] 1920年,改制為台北州七星郡汐止街。 1945年12月,改制為臺北縣七星區汐止鎮。 1947年2月4日,裁撤七星區署,改隸為台北縣淡水區汐止鎮。 1950年,撤廢淡水區署,成立「台北縣汐止鎮公所」。 1999年,汐止鎮改制汐止市,而改制為「台北縣汐止市公所」。 2010年,汐止區因應 新北市 改制,本所改制為「汐止區公所」。 組織架構 [ 編輯] 內部單位 [ 編輯] 會、處 [ 編輯] 調解委員會. 里辦公處. 課 [ 編輯] 民政課.

  6. 臺灣正體. 工具. 保長坑 ,是位於 新北市 汐止區 東部的一個地名及 次分區 ,名稱源於清代 保甲制度 。 東側鄰接 北五堵 ,西側比鄰 街後 ,西南側接 茄苳腳 ,南側為 石硿子 ,北側隔 基隆河 與 鄉長厝 相望。 傳統意義上的保長坑範圍大致包含了今日的保長里、保新里、保安里、長安里; 今日狹義之保長坑則僅由保安里及保新里構成。 由於設站在長安里的 五堵車站 造成 五堵 的地理概念被擴大解釋,令保長坑北部常被認為是廣義的五堵地區。 地名 [ 編輯] 保長坑最初的地名叫「 大埔 」(因地勢平坦寬闊),最早有漢人開墾的地方是 基隆河 南岸。 境內有一條 保長坑溪 ,坑谷優美,至榨埤內與雙溪交界之處, 台5甲線 (大同路)和 台5線 (新台五路)各設有保長坑橋和新保長坑橋用來跨越溪谷。

  7. 汐止國民運動中心. 新北市汐止國民運動中心 是 台灣 新北市 第10座動工的運動中心,也是 汐止區 第1座國民運動中心,位於 汐止區綜合運動場 內,為一座地上8層的建築物,2014年7月28日動工 [1] ,2016年7月22日完工 [2] ,2016年9月24日啟用,2016年9月24日至10月7日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