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法鼓山農禪寺法會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農禪寺為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 北投 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為文化館的下院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並以農禪寺為名。 創建之初為效法 唐代 百丈禪師 所創立的禪林制度,期許弟子自食其力同時禪修與務農維生而取名「農禪寺」。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目前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 文殊菩薩 ,稱為文殊殿。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眾僅有四人。 寺院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平日常住眾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

    • 人物生平
    • 重要記事
    • 人物著作
    • 后世纪念

    童年

    聖嚴法師於1931年1月22日(庚午年农历十二月初四)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今南通市)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名張保康,私塾學名張志德。 其祖父張希凡、祖母蔣氏,父親張選才、母親陳氏。據其父母所述,此張氏家族原居於長江出口崇明島腳盆圩,因大水而遷至南通狼山前,而且大都居於南通和海門一帶,民國二十年(1931年)以後,則除了部分住在海門縣之外,大多數則遷居至常熟縣常陰沙。法師俗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為其母陳氏於四十二歲時產下,上有三個哥哥、三個姊姊。

    少年

    民國卅二年(1943年)夏,虛齡十四歲的張保康,一位戴姓的鄰居自江北狼山遊歷而來,聞說狼山廣教寺方丈託他在江南招募沙彌,一方面出於被動,另一方面卻又出於自願地將生辰八字交予此位戴居士送上狼山請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帶上狼山出家。當時法名常進。 江蘇省境內長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連雲港的雲臺山,僅在南通市南郊約九公里處,有五座山頭臨著長江。由右至左分別為: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居中、劍山及軍山。五山之中,則以狼山靈峰獨秀,被古來兵家視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為蘇北民眾進香的佛教勝地。 聖嚴法師在狼山僅居住至民國卅三年(1944年)10月間,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後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國卅五年(1946年)春天,復又離開至上海,自此便沒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後將要離開之時,狼山已被當時抗日的國軍連番駐防,狼山已不復見昔日的香火鼎盛了。 聖嚴法師的佛法學識根基,則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後,除了世代的長輩適時督導之外,另有一位教導《禪門日誦》的法師,以及一位教導四書五經的還俗居士傳授學識與涵養。之後,到了上海的大聖寺,每天為施主家裡增福延壽及超薦亡靈而誦經、拜懺、放焰口之外,再無餘力讀書。法師為...

    軍旅

    1949年,在國共內戰中,為了離開中國大陸,還俗,加入中華民國陸軍。以伯夷、叔齊厭惡武王克殷的戰亂,隱居首陽山,最後「採薇而餓死」的典故,取官章名張採薇,表達其回歸山林的渴望。在其所著之自傳《學思歷程》一書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選擇加入軍旅從戎,而最後又選擇了通信連,其主要原因則如在書中所述: 在軍隊生活中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由於法師在軍隊裡主動地聲明了:「原來我是和尚,將來還要作和尚!」所以雖然在軍隊裡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時,能夠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間。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灘碼頭上船前往台灣。經過兩天的航程,在台灣高雄上岸。其後,經一夜的移動則在新竹駐紮下來。隨著部隊幾經移防、駐紮,於1950年6月以上士報務員的階級,分發到臺北縣金山鄉的海邊339師1016團團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門、小基隆沿海一帶住了兩年多。之後隨著部隊的整編以及升遷考試,到了高雄縣鳳山鎮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任准尉軍官,那時是1954年6月。 在這段時間裡,陸陸續續地在《學僧天地》、《雄獅》、《當代青年》……等期刊發表文章。1953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選讀小說班,當時...

    1931年 誕生於江蘇,名「保康」
    1943年 年14歲,於南通狼山廣教寺出家,法名「常進」
    1949年 入伍通信連,由上海登艇來台
    1959年 結束十年軍旅,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法名「慧空聖嚴」
    《法鼓全集》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聖嚴法師著 臺北市:法鼓文化 2004年三版 ISBN 957-598-303-3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臺北市:法鼓文化 平装 ISBN 9789575984809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臺北市:法鼓文化 平装 ISBN 9789575982522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学系专门设有“圣严博士后奖学金(Sheng Ye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以纪念圣严法师。 2020年,台湾导演张钊维推出的圣严法师记录片《本来面目》(MASTER SHENG YEN)对外公映。

  2. 其他人也問了

  3. 法鼓宗 是台灣 大乘佛教 新興 宗派 之一,宗祖是 聖嚴法師 , 總本山 是 法鼓山 ( 台灣 新北市 金山區 )。 沿革. 釋聖嚴法師爲 漢傳佛教 禪宗 分支 曹洞宗 和 臨濟宗 的傳人,他融合曹、臨二宗,并參考 日本 、 韓國 、 越南 的禪法、 西藏 的次第修法、 南傳 的 內觀 法門,自立一派,以總本山 法鼓山 爲名,喚作法鼓宗。 [1] 寺院一覽. 農禪寺. 天南寺. 齋明寺. 紫雲寺. 信行寺. 雲來寺. 雲集寺. 寶雲寺. 德華寺. 脚注. ^ 法鼓禪風. [2015-03-03]. (原始内容 存档 于2019-06-02). 外部連結.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分类 : . 台灣佛教. 禪宗. 法鼓山. 漢傳佛教宗派.

  4. 法鼓山 (英語: Dharma Drum Mountain ,縮寫 DDM ;或 Fagushan ),為創立於 臺灣 的 大乘佛教 團體,創辦人為 釋聖嚴 法師,被民間歸類為 台灣佛教四大山頭 之一。 總本山 位於 新北市 金山區 三界村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在全台灣各地設有道場分支,在 香港 、 東南亞 、 北美地區 也設有海外道場。 法鼓山由 釋東初 禪師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發展而來。 1955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開辦冬令救濟。 1971年帶領弟子於 關渡平原 整地開墾,落成啟用後東初老人以「 禪修 為主,務農為生」的理念將此處命名為「農禪寺」。

  5. 農禪一脈則是以 東初老人 興建 農禪寺 , 聖嚴法師 承襲衣缽,創 法鼓山 為道場,發揚禪法。 惟覺和尚 創 中台山 。 師承 臨濟宗 的 佛光山 星雲 法師在台灣南部弘揚佛法。 師承 韓國臨濟宗 的 鏡虛惺牛 法脈的 圓濟惠忠 禪師回臺灣弘揚祖師禪法。 宗派 [ 編輯] 月眉山派. 觀音山派 ( 凌雲寺派 ) 法雲寺派. 大崗山派. 法鼓宗. 相關條目 [ 編輯] 現代禪. 註釋 [ 編輯] 分類 : .

  6. 釋聖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序言. 釋聖嚴 法師 (英語: Sheng-Yen ,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 [1] [2] ),俗名 張保康 , 江蘇 常熟 人,知名 佛教 比丘,佛學弘法師兼 教育家 。 為 法鼓山 與 法鼓宗 創辦人, 門 曹洞宗 第51代傳人, 临济宗 第57代傳人。 聖嚴法師於少年 出家 為 沙彌 ,1949年因 戰亂 還俗 ,加入 中華民國陸軍 ,因佛法戒殺,擔任 後勤 的 通信兵 , 隨軍抵臺 ,1960年以 准尉 軍階退伍,依止於 東初師 門下,再次 剃髮出家 ,承繼曹洞宗法脈。 東初師圓寂後,他承繼為農禪寺住持,此外又接受 靈源法師 悟印可,承繼臨濟宗法脈。 法鼓農禪寺水月道場.

  7. 法鼓宗是台灣大乘佛教新興宗派之一宗祖是聖嚴法師總本山是法鼓山台灣 新北市 金山區)。 沿革 [ 編輯 ] 釋聖嚴法師爲 漢傳佛教 禪宗 分支 曹洞宗 和 臨濟宗 的傳人,他融合曹、臨二宗,並參考 日本 、 韓國 、 越南 的禪法、 西藏 的次第修法、 南傳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