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日 · 臺灣於1970年代引進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隨著人口高齡化之趨勢現今每年大約執行3萬個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大部分是以傳統手術為主而使用ROSA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骨科醫師而言它將人工膝關節手術從傳統的純人工操作的機械性思維提升至以電腦輔助人工之現代科技思維此類似於汽車科技之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讓高科技補助人類之判斷以減少錯誤之發生。 【延伸閱讀】 八旬爺「雙膝退化性膝關節炎」痛到不能走 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勇腳. 老婦退化性膝關節炎藥物治療無效 「新機器人手術」不用拄拐杖走路.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59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2. 2024年4月30日 · 2024-04-30 19:44:23 新聞來源 : 三星傳媒. 膝蓋治療新選擇! 屏基引進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再生技術. (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 受關節炎所苦的民眾,不僅行動力受影響,最困擾的是三不五時要回醫院「進廠維修」,屏東基督教醫院骨科引進由工研院與臺大醫院聯手研發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再生技術」,病人術後三個月就能正常行走,半年後回到球場上。 屏基骨科主治醫師邱國忠說明膝蓋治療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再生技術。 (圖/屏基提供) 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膝關節在長期承受重力或遭遇外傷,使關節軟骨退化,進而造成軟骨磨損而使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變形。

  3. 2024年4月30日 · 膝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膝關節在長期承受重力或遭遇外傷使關節軟骨退化進而造成軟骨磨損而使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變形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111年有8千多人因為膝關節炎就醫其中40歲至74歲民眾就佔了7成女性患者又多於男性。 鄭先生平時愛打壘球運動,術後3個月就能正常行走,半年後重返球場。 (圖/記者莊全成攝,2024.04.30) 從事業務工作的30歲鄭先生是名業餘的壘球選手,一年多前在比賽中滑壘撞到膝蓋後,就隱隱約約覺得膝關節不舒服,一開始靠著熱敷按摩還能勉強撐著,想說年輕力壯,休息一會就好,照常比賽打球,但是情況沒有好轉,甚至膝蓋開始腫脹積水,痛到無法入睡,就醫後照X光才發現髕骨缺了一角,軟骨也掉下來了。

  4. 2024年5月14日 · 他根據此理論發展出了「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這一全面性的治療計劃有效治療了多數痛患者,從而避免了人工關節置換的需求。 在其新書《自己的膝蓋自己救: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暢銷增訂版】》,分享了多個「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成功案例。 其中一例是來自花蓮的醫療專業人員,曾小姐,自國中以來即熱衷田徑短跑,一直熱愛著這項要求極高爆發力的運動,即使步入職場也未曾間斷。 然而,在她三十歲左右時,因膝關節難以忍受的疼痛尋求醫療幫助,被診斷出患有臏骨軟化症,醫師建議她停止跑步,自此開啟了她將近二十年的膝關節治療之旅。 葡萄糖胺未見效,「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重獲新生. 起初,曾小姐嘗試了價格不菲的進口葡萄糖胺,但經過八個月的服用病情毫無改善。 於是,根據醫師的建議,轉向注射玻尿酸的治療。

  5. 2024年5月1日 · 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分享近日治療的兩個案例第一位是93歲的奶奶20年前曾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使用傳統的人工墊片近日因跌倒導致整個膝關節骨頭破裂必須以傳統開刀方式進行治療用鋼板鋼釘來支撐骨頭加上病人骨質疏鬆嚴重另需以石膏副木固定三個月雖然後續骨頭痊癒也可行動但她的膝關節彎曲功能卻因此變差。 另一位病人是71歲的女士,不小心踩到地上的青苔滑倒,因為6年前她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使用的是高貼合度的人工膝關節墊片,因此跌倒後雖然關節脫臼錯位,但骨頭整體沒有大問題,只需在輕微的麻醉下將錯位的關節拉回,並針對膝關節股骨內踝撕裂性骨折進行副木固定,一個月就恢復正常,膝關節功能也不會受影響。

  6. 2024年1月5日 · 陳怡維指出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關鍵部位然而長期負擔重量可能造成軟骨磨損骨頭露出並開始相互摩擦產生骨刺同時關節腔內也會形成積水引發發炎導致退化性膝關節炎尤其又以肥胖女性老年和曾有膝關節外傷病史者為高風險族群有患者甚至形容膝蓋比天氣預報還準」,因為天氣一變化就會影響疼痛程度。 陳怡維提醒,針對這類患者,會先評估外觀和關節角度,並安排影像檢查以決定採取保守或積極治療,前者包括外用、口服止痛藥、營養補充品、輔具、體重控制、物理治療等,或是局部膝關節注射治療如類固醇、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液、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等,另外保持適度運動也可加強膝部周圍肌肉的力量,有助減輕關節內軟骨的負擔,對於穩定膝關節、減少疼痛很有幫助。

  7. 2024年4月29日 · 恩主公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施胤全指出,半月板是位於膝關節內的纖維軟骨組織,其功能如同關節的墊片,負責緩衝附加在關節上的重量,減少關節的耗損。 當半月板受傷時,常見症狀如以下: 膝蓋疼痛. 腫脹. 關節卡住. 活動受限. 這些症狀通常在活動期間或彎曲膝蓋至特定角度時加劇。 若忽略不處理,半月板喪失吸震的功能,長期下來會加速膝關節的退化,因此不可輕忽。 治療方式依嚴重程度而定. 施胤全指出,半月板損傷的治療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及症狀而定,大多數輕微的損傷可透過休息、物理治療和口服抗發炎藥物治療,損傷的半月板有機會自行修復。 若症狀持續較久,可考慮關節注射包括消炎藥、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來改善症狀;對於少數較嚴重的損傷,尤其造成膝蓋卡住或彈響聲,需要進行關節鏡來修補損傷的半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