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牽涉到的症狀相當多,在臺灣常用的診斷標準DSM-V,共分四個主要症狀群:侵入性的災難經驗、畏避症狀、負面認知改變與在與災難相關的警醒反應不正常提高等。 在細項症狀上,考慮到6歲以下的認知發展有局限,此診斷標準在6歲以上或6歲以下症狀有部分的不同。 侵入性的災難經驗其實是「杯弓蛇影」的概念,不但自己無法停止想到與災難相關的事情外,甚至患者會再想到、看到局部與創傷場景相似的物品,就激發強烈的生理反應;畏避症狀指的是患者會努力躲避與創傷相關的記憶、事件;負面認知改變是指患者會對自己有全面性的自我否定;警醒反應不正常提高指的則是,病人會有容易生氣、睡眠易中斷、過度警醒、過度驚嚇的反應等等。 綜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個在症狀上明顯地橫跨身、心兩端的症候群。

  2. 內容下載 : 前言. 骨痂延長術是蘇聯人伊利沙諾夫Ilizarov在1950年代所發明最早是被運用來治療因戰爭造成脛骨骨折癒合不良的病患。 透過環狀外固定以及連結外固定和骨骼上的牽引鋼針,可以移動骨骼進而壓迫骨折處,促使骨折癒合。 透過這樣的技術,在當時成功地治療了許多病患,免於小腿截肢的命運。 爾後,伊利沙諾夫環狀外固定器(Ilizarov fixator)被廣泛地利用於治療各種骨科肢體嚴重畸形甚至瀕臨截肢的個案,這類病患包括:嚴重長短腿、骨髓炎後遺症、骨段缺損、畸形足、關節攣縮及骨骼變形、侏儒症、先天性脛骨假性關節症、拇指缺損、以及手臂短縮及變形等。 從過去骨科前輩引進伊利沙諾夫治療技術,算算在臺灣已有超過三十年以上的歷史。

  3. 內容下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每每在重大天災或意外發生後,成為媒體報導的題材,因而越來越廣為人知,究竟出現何種徵兆須留意是否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俗諺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試想一人被蛇咬過的經驗,讓他十年來都心有餘悸,甚至看到草繩就出現驚嚇反應,這樣的情況是否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來思考: 曝露在真正或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

  4. 2015年6月27日臺灣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粉塵爆炸,導致499人受傷,百餘人住院治療,嚴重挑戰全國從中央至地方的醫療體系,雖動員的人力與物力遠超過預期,但最終仍有15人不幸治療無效後相繼死亡,數百人留下肥厚性疤痕。 向來不被重視的燒傷學科,突然變成焦點,很多自稱燒傷專家醫師在多媒體發表各種特效治療方法,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混淆視聽。

  5. 骨痂延長術是蘇聯人伊利沙諾夫(Ilizarov )在1950年代所發明,最早是被運用來治療因戰爭造成脛骨骨折癒合不良的病患。. 透過環狀外固定以及連結外固定和骨骼上的牽引鋼針,可以移動骨骼進而壓迫骨折處,促使骨折癒合。. 透過這樣的技術,在當時成功地治療了許多 ...

  6.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22 年12 月181 期 2 讓我們透過以下的案例,試著了解青少年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小潔即將升上國三,她從小就是個緊張大師,自我要求高、相當在 意學習成績,國小階段學業表現亮眼,頗得師長肯定,在班上算是

  7. 內容下載: 前言. 皮膚是保護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日常生活中,免不了遇到各式各樣的皮肉外傷,像是常見的挫傷、割傷、燙傷,或是糖尿病足及褥瘡等慢性傷口。 早在數千年前,古埃及人就有使用蜂蜜等不同物件於傷口上的記載,到了現代,我們對傷口修復的過程有更深入的認識,並發展出不同的藥品及敷料使用。 了解正確的傷口護理觀念,並於醫藥專業人士指示下適當用藥,將縮短傷口復原時間,減少留疤的機會。 基本傷口護理. 基本的傷口護理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 止血:處理所有外傷,首要任務就是停止傷口出血,止血後的傷口才能進行後續照護,一般可採用加壓止血法或止血點止血法(壓住傷口較靠近心臟處的動脈)。 清潔:清潔是處理傷口時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步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