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2日 · 除了外觀上對女性造成的打擊王凱緯分享自己收治一名 38 歲的女性個案該名患者曾生過三胎但患者主訴自從生產完後除了肚子無力嚴重便秘還會全身腰痠背痛常常感覺上下半身體是分離的肚子常常沒有力氣王凱緯坦言:「腹直肌分離主要好發在體重過重生過多胎胎兒較大的婦女身上。 」主要常見都是自身因素造成,另外,發現有 45% 的疝氣患者也有發現腹直肌分離的問題。 民眾若想知道自身有無腹直肌分離,也可以簡單觀察及檢測,當靠在椅子時,觀察腹部是否呈現圓錐形或圓頂形。 或躺在床上後用手部按壓腹部,用手指感受腹部之間的距離,但要做明確診斷還是得由專業醫師搭配影像學檢測,來做最適合的判定,醫師也會依據腹白線的距離將腹直肌分離作為嚴重程度的判定,通常可分為以下等級。 正常腹直肌距離:1公分.

  2. 2024年3月1日 · 羅東博愛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秋猛提醒,足部拇趾外翻是極為普遍的疾病,若疼痛影響生活就會建議患者開刀矯治,否則傾斜角度會隨時間惡化,症狀嚴重時甚至連帶引發膝蓋和後腰的疼痛。 拇指外翻演變成身體失衡和膝蓋腰痛問題. 所謂足部拇趾外翻是指腳趾的大拇趾呈現往內側傾斜成「ㄑ字型」的現象,與先天遺傳、鞋型使用有關,發生年齡不一。 小幅度的足部拇趾外翻並不至於影響生活,但外翻角度可能隨年紀逐漸加大,加上女鞋的楦頭窄,也會導致症狀惡化,甚至疊蓋至第 2、3 指。 腳骨突出處穿上鞋子更會因摩擦到鞋子楦頭而導致疼痛,病人便會因此而反射性的用腳跟、腳外側觸地走路。 秋猛表示,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腳掌傾斜、無法順暢步行,連帶也影響身體平衡,最後連膝蓋、下背後腰都會疼痛,牽連甚廣。

  3. 2019年10月7日 · 步驟一: 察覺到自己「好像快要發作了」。 步驟二: 做一個跟tics相反的動作,或是合理的聲音。 王明鈺說,其實這個概念不難,但是需要練習。 妥瑞的孩子在發作之前有80~90都會感覺自己好像快要發作了 ,而且也可以知道大概會做什麼動作、發出什麼聲音,就可以先有一個「心理準備」。 比如說,感覺到自己要甩頭了,那就把頭轉向另一邊、動動脖子;感覺到自己要清喉嚨了,就吞口水、深呼吸;感覺到自己要眨眼了,就把眼睛睜大。 如果感覺自己要發出「啊」,或是「嘶嘶嘶」的聲音,也可以先無聲的、長長的吐氣,讓聲帶輕微的震動,取代接下來的發聲。 「就像是腳癢的時候,如果不抓癢,改成甩腳,或是用拍的,也可以讓癢的感覺沒那麼強烈。 做這些動作,也是讓想做tics的感覺可以減緩。 」王明鈺說。

    • 靜脈曲張是什麼?
    • 為什麼會有靜脈曲張?
    • 靜脈曲張很嚴重嗎?會有哪些併發症?
    • 靜脈曲張要如何治療?

    「靜脈曲張」顧名思義是指靜脈不正常的擴張。 血液流向腳部、再流回心臟的時候,需要抵抗地心引力才有辦法順利回流,所以靜脈內部會有瓣膜作為閘門,讓血液可以慢慢流回心臟,不會再往下。但當靜脈變形,閘門關不緊,血液就會滯留在腳部靜脈,形成水腫,就變成「靜脈曲張」。

    林口長庚醫院研究發現,根據國外文獻,靜脈曲張的發生率約為 23%,是很常見的疾病,產生原因主要如下: 1. 遺傳(有家族史) 2. 年齡(較年長者) 3. 外傷 4. 性別(女性) 5. 生活型態(工作常久坐或久站) 6. 懷孕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在台灣因靜脈曲張至醫院尋求診治的民眾不到 1%,可見許多患者往往輕忽此疾病的嚴重性。其實靜脈曲張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因此形成血栓,甚至血栓緩慢回流到肺部,就會引起肺栓塞、呼吸困難、心臟衰竭等問題,如果有任何靜脈曲張的症狀,都應該要及早就醫。 1. 永久性的腿部腫脹、疼痛,需要一輩子穿著彈性襪 2. 周邊動脈疾病,如腳中風 3. 腿部潰瘍,出現久癒不合的傷口 4. 肺栓塞

    靜脈曲張治療的手段很多,目前以口服藥及外用藥對治療效果有限,坊間流傳的抬腿、放血及按摩等方式,改善效果也不佳,醫療級的漸進性彈性襪雖然會有改善,但僅能控制現況及預防繼續惡化,無法根本治療。雖然有傳統的血管勾除手術,但必須住院、全身麻醉,術後也常伴隨一些副作用。 但林口長庚醫院研究發現,如果以「新式微創血管內手術」治療,可有效減少發生嚴重併發症近一半的機率,安全性也相當高;這項研究成果並榮登 2021 年 3 月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上,第一作者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說,靜脈曲張新式微創手術目前主要有 2 種方式: 1. 雷射:藉由導管用雷射直接燒灼病變靜脈的血管壁,術後病人稍有腫漲感,但成功率高達 95% 以上...

  4. 2020年12月27日 · 「遊戲」是開發孩子潛能的鑰匙! 好好玩、玩得好,是學齡前孩子最重要的小事! 作者:陳婧(Tracy) 出版社:大好書屋. 責任編輯:江宏倫. 推薦原因: 本書作者為加拿大主修兒童心理學的陳婧(Tracy),鑽研於感統、藝術、音樂、語言及遊戲治療領域,她藉由自身育兒和專業的經驗,教導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從這五十種「七感遊戲」開始,促進孩子的感覺統合與認知發展,同步提升語言力、社交力、專注力、協調力、體能和創意! 負責感覺統合! 「本體覺失調」會產生不自主行為. 「本體覺系統」主要是經由關節、肌肉或骨骼來接收訊息,是 所有感官中最慢成熟的一個感官 。 如果其他感官失調,本體覺便無法透過身體動作來接收最基本的資訊。

    • 王凱譚松韻1
    • 王凱譚松韻2
    • 王凱譚松韻3
    • 王凱譚松韻4
    • 王凱譚松韻5
  5. 2022年1月5日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大腦發展的一種疾病,主要會在幼兒、兒童時期開始出現明顯症狀,症狀分成2大類,一類是「注意力不集中」,一類是「過動衝動」,如果2類症狀都有就稱為「混合型」。 目前還不確定完全的成因,但可以看到過動兒的大腦腦區有些發展的比較慢,會讓專注力下降,或是無法控制情緒,語言發展也會比較緩慢;但除了這些之外,過動兒還會伴隨其他的共病,例如過敏等,所以可能不完全只有腦部的問題。 我的孩子總是講不聽、叫不動? 這些狀況就要特別注意! 雖然小孩子也常會有一些叛逆的狀況,跟爸媽唱反調,或是不願意乖乖遵守規矩,好好溝通多半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孩子是不是「理解」或是「有聽進去」,但如果出現了以下幾種狀況,可能就要特別注意: 需要很多引導才能專心,甚至沒有效果。 別人說話常常感覺沒在聽。

  6. 2020年1月20日 · 黃彥鈞則說,腸胃道的疾病有小有大,症狀又很多,但很多人常常是等到「糞便有血」才去看醫生,但看得到的血液反而可能只是痔瘡。 即使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而來檢查,也可能忽略除了大腸癌、直腸癌以外的腸胃道疾病。 「 腸道外也是會長腫瘤的! 我們講腸胃道疾病,不只是腸胃道裡面會有問題,腹腔裡面、也就是腸胃道的外面也可能會出現疾病。 而且症狀可能都很像,都會便秘、噁心想吐等。 」黃彥鈞說。 圖片來源:iStock. 因為腫瘤壓迫到腸胃道,跟在裡面壓迫一樣,都會造成便秘,而且還會覺得腸胃脹脹的很難受,導致噁心想吐;也因為沒辦法好好吸收營養,而出現體重下降的症狀。 「如果還有盜汗、發燒,很可能是淋巴腫瘤造成的。 」黃彥鈞說。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