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9月1日 ·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指出,目前這項研究已進行為期一年半,在疫情開始時,在 109 年 10 月順利完成共 6 位頑性癲癇受試者的試驗。 研究發現照射 600 秒的患者比照射 250 秒的人在腦波調控上面是更為顯著的,照射後醫師會計算每分鐘放電次數、分析低頻波的頻譜,試驗對象於做完超音波三十分鐘後皆有下降狀況。 尤香玉表示,非侵入且低能量之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將是未來治療癲癇可行的治療方式,故北榮團隊在 110 年 5 月及 7 月分別獲得 IRB 與 TFDA 核准後,第二階段試驗收案預期收 12 個,目前已有 4 個個案,也鼓勵分享給癲癇患者。 聚焦式超音波治療示範模型,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進行一年半的研究,預計要進入第二期試驗收案。 記者謝承恩攝影. 誰能參與臨床實驗?

    • 國內死亡數居高不下。國內統計,因新冠疫情染疫死亡的個案中,在進入防疫第三年內翻了 16 倍,當年度達 14 萬人之多,截至 2023年 2 月,三年共有 18 萬人死亡,每天均有雙位數病例離世,讓專家搖頭,認為台灣應檢討並壓低「死亡人數」為目標。
    • 疫苗藥物籌備不足。本土爆發 Alpha 大規模感染是國內首次面對新冠疫情的危急時刻,死亡數雖然不如 Omicron 個案多,但致死率高達5%,無論是疫苗與藥物的籌備,都不像現在充足,供應流程也尚未成熟,對染疫死者的家庭衝擊與傷害仍大。
    • 長者等弱勢族群受威脅。在疫情死亡個案有九成都是60歲以上的長者,加上多數有罹患慢性病,也讓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受到威脅,一但長期處於健康狀況不佳,遇到大規模的瘟疫襲來,變成為率先受傷與犧牲的一群,也被列入該檢討的項目。
    • 篩檢大塞車延誤病情。國內疫情於 2021 年 5 月爆發,從萬華茶室延燒到雙北各地,醫院大爆滿,許多人出現確診症狀,只能在寒風中排隊就醫,等著要 PCR 篩檢,但檢驗結果卻大塞車,當時因篩檢通報的量能塞車,還一度出現所謂「校正回歸」的情況。
  2. 2021年6月5日 · 其實這並非指揮中心第一次成立前進指揮所,今年年初爆發部桃事件的時候,為了快速掌握一院內感染的情況,當時由王必勝也是奉命進駐,在將近20多天內把部桃的疫情完全控制下來。

  3. 2021年10月26日 · 疫情之外,今日外界討論度最高的事件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緋聞事件,在今日記者會最後也被媒體問及此議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王必勝心情相當平穩,仍會盡力做好防疫工作。

  4. 2023年6月8日 · 由於許多家長表達擔憂,因此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指出,針對幼兒後續檢查、治療,衛福部決定以單一窗口服務,免費協助相關事件幼兒與家長在檢驗、後續追蹤與治療的需求。

  5. 2022年7月15日 · 王必勝在疫情期間打響名聲,如今接任指揮中心指揮官一職,另外在防疫中扮演重要諮詢的專家角色張上淳,如今也為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羅秉成表示:「比照美國白宮首席專家佛奇的模式,特聘張上淳為首席防疫顧問,未來將與新任指揮官、衛福部 ...

  6. 一名 30 歲女性因年邁母親因狀態不佳住院治療,她透過手機螢幕視訊,目睹家人斷氣。自此,她常常喃喃自語、脾氣不穩定,行為舉止退化回幼年,做出輕生舉動,先生見狀趕緊將太太就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