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日 ·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今早提到重症個案 1 人狀況好轉有望轉至一般病房觀察4 人還在昏迷且肝損壞嚴重其中 2 人可能考慮肝臟移植1 人仍在使用葉克膜維持心肺功能王必勝2 重症個案恐需換肝. 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則補充目前病人的阿摩尼亞指數血中氨值過高恐會肝性腦病變和膽黃素指數都居高不下不僅有肝衰竭也有腎衰竭的狀況且患者幾乎都是極少尿液或沒有尿液代表腎功能嚴重損傷。 目前努力透過外力協助肝臟代謝與洗腎延長病人生命,也正已最快速度判斷是否需要換肝。

  2. 2024年4月29日 · 寶林茶室中毒案已累計4死40歲女性多重器官衰竭放棄急救. 日期:2024 年 4 月 29 日 作者: 謝承恩. 寶林茶室中毒案今日再添一死全案已累計4人死亡衛服部次長王必勝上午證實此事並表示前日第3死個案出現後周一上午出現第4死案例三天內出現2死個案其餘個案仍需要格外注意。 寶林茶室第4名該名死者為一名40歲女性,曾經在加護病房治療約一個月後,但後來因為症狀嚴重,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症狀,最後急轉直下,家屬決定放棄急救,並於今日凌晨離世。 整起事件已經累積通報 37人,其中有24例個案有列為案例,已知有 4 人死亡、仍有2名重症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剩餘18人已經返家休養。 其中2名在加護病房的重症個案,1例為46歲女性,從北醫轉至萬芳醫院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 回應1:國內死亡數居高不下
    • 回應2:疫苗藥物籌備不足
    • 回應3:長者等弱勢族群受威脅
    • 回應4:篩檢大塞車延誤病情
    • 回應5:疫情過兩年快篩仍缺貨
    • 回應6:醫療應變排擠量能
    • 回應7:家屬死亡火化導致許多遺憾
    • 總結:防疫關鍵在民眾對決策的信任

    國內統計,因新冠疫情染疫死亡的個案中,在進入防疫第三年內翻了 16 倍,當年度達 14 萬人之多,截至 2023年 2 月,三年共有 18 萬人死亡,每天均有雙位數病例離世,讓專家搖頭,認為台灣應檢討並壓低「死亡人數」為目標。 王必勝也坦承,疫情發展到至今,確實 Omicron 染疫者因為數量多、死亡數也相當高,加上病毒的傳染力高,若以強力封控或清零, 所付出的成本太大,因此各國多選擇病毒共存,「當然這樣的狀況下,勢必就會有一定的傷亡產生。」 因此在Omicron病毒橫行階段,台灣仍持續採購次世代疫苗,期望讓傷亡損傷更小,但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出現緩打潮、停打潮,也更需要催打政策加入,提高覆蓋率。 「第一個仍要改進的就是疫苗的普及與催打。」王必勝表示,在 2023 年 3 月 6 日起將實施「...

    本土爆發 Alpha 大規模感染是國內首次面對新冠疫情的危急時刻,死亡數雖然不如 Omicron 個案多,但致死率高達5%,無論是疫苗與藥物的籌備,都不像現在充足,供應流程也尚未成熟,對染疫死者的家庭衝擊與傷害仍大。 王必勝則表示,在初次面對大量的感染出現時,物資有可能會有所不足,疫苗也剛起步研發與製作,但我國也努力爭取疫苗與接受國際援助,並透過嚴謹的防疫政策爭取接種時間。 另外,對於外界提到的「缺乏抗病毒藥物」一事,他則數度澄清,台灣從來沒有缺藥過,而且還是亞洲最快輸入瑞德西韋、Paxlovid 和 Monopiravir 的國家之一,目前提供給所需的高風險族群的給藥率均是名列前茅。 「但在 Alpha 第一波衝擊之下,當時大家對疫苗與藥物的流程並不像現在有很明確,有人反應沒有辦法及時拿到...

    在疫情死亡個案有九成都是60歲以上的長者,加上多數有罹患慢性病,也讓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受到威脅,一但長期處於健康狀況不佳,遇到大規模的瘟疫襲來,變成為率先受傷與犧牲的一群,也被列入該檢討的項目。 「台灣要照顧好這些脆弱族群,例如長照機構的患者,身體狀況不好,又容易在機構出現感染,因此就被列為重點對象,同時也監測住民及照顧人員,並提高篩檢和給藥的速度,幾乎全數做到是一日內即給藥,就是為了降低傷害。 」 但對於有部分長者因為多重慢性病需要常常出入醫院取藥,也使得暴露在院內感染的機會提高,但若遇到收治患者與長者回診醫院有所重疊或者進出頻繁,也會加深對年長者染疫的風險。 對此王必勝擔任過多起疫情事件的前進指揮所指揮官,時常擔任滅火隊角色,他表示台灣在「清零階段」時,院內感染與控制做的不錯,遇到有相...

    國內疫情於 2021 年 5 月爆發,從萬華茶室延燒到雙北各地,醫院大爆滿,許多人出現確診症狀,只能在寒風中排隊就醫,等著要 PCR 篩檢,但檢驗結果卻大塞車,當時因篩檢通報的量能塞車,還一度出現所謂「校正回歸」的情況。 由於無法確切掌握確診病例,加上 Alpha 病毒出現「快樂缺氧」情形,讓因此不少學者指出,應捨棄 PCR 快篩方式,改為快篩認定或增加醫院額外應變醫院進行收容,避免延誤救治黃金期。 王必勝表示,當面對大量確診個案出現,如何在短時間處裡病患,皆是全世界面臨的考驗,尤其是在進入 Omicron時代後,各國確診單位甚至以數十、數百萬例單位起跳,不只考驗疾病的通報、認定系統,也考驗整個醫療量能體系。 他列舉,面對通報塞車問題,必須捨棄以前法定傳染病系統複雜的通報,並開始簡化通報的步...

    台灣在疫情進入與 Omicron共存時代,確診者均改以「快篩認定」,甚至各行各業復工採行「以篩檢代替隔離」政策,民眾對於快篩試劑的需求大增,但沒想到藥局購買快篩試劑,卻是一再空,被批評「物資籌備兩年還沒到位。」 王必勝表示,快篩試劑涉及到判讀哪種病毒株有效、判讀效果如何,兩年前事前籌備大量快篩試劑,也未必適用於現今流行的病毒株,加上在疫情走向不明的情況下,也不會預先購買數千萬劑的快篩進行囤放。 他也強調,在 Omicron 出現以前,沒有人知道它較於 Alpha跟Delta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後者採取的政策是清零的思維,但前者有很強的免疫逃脫特性,因此快篩未必也能輕易的檢驗出來。 因此,「快篩購買需要在適當情況下,採用適當的篩檢政策,再搭配合格有效的快篩試劑,並非事前囤放快篩等物資,就能夠一...

    疫情期間,王必勝身兼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攬起與各家應變醫院調度專責並房的責任,但當時北部病床告急情況下,必須面對救護車塞車,確診病人無法入院的責難。 他表示,要能迅速策動公私立醫院收治確診病人,避免醫療量能崩潰,台灣有一定的應變制度可以遵循,特別是從 2003 年有 SARS 的經驗之後,均有啟動專責病房調度的機制,由公立醫院責無旁貸地先擔任起先鋒的角色。 根據醫療應變組的規劃,從北到南一共劃定了六個應變網區,層層徵用一定比例的專責病床,不只考驗中央與醫院的配合,且隨著疫情擴散,責任醫院的病床數也逐疫擴大,同時也要兼顧到其他需要一般醫療服務或癌症、手術等病患。 王必勝不厭其煩奔走,「疫情高的時候多開一點病床,低一點就下調,過程中的調度都不要嫌麻煩,要隨時調整比例。」...

    另一常見的爭議,發生在因染疫而死亡的個案需要盡速火化,家屬因為無法有足夠時間告別,甚至也只能使用視訊或無法親見親屬的方式離開人世,或能夠選擇土葬方式取代,對比其他國家沒有類似的限制。 王必勝說,由於COVID-19 被列為第五類傳染病,依照法規規定,遺體置放時間不能太長,必須考量到會有傳染風險存在,必須要盡快火化也無其他方式替代,過去國際在面對「伊波拉病毒」的時候也有過類似規定,屍袋也不能打開。 尤其在 Alpha 變異株的感染,日本也有做出研究發現染疫的屍體有五成機率會檢驗出病毒,在遵循傳統的辦喪事的禮俗過程中,家屬與葬儀社等人員,仍有一定的感染風險,因此不得不進行火化處理。 但現今 Omicron的新冠疫情趨緩的狀況下,病毒威脅性小,未來可以將傳染病分類降級,也不必規範只能走火化這一條路...

    面對疫情三年來,染疫死亡個案的爭議和複雜的規範,仍會引起社會憂慮與責難,需要正面直球對決外,王必勝也認為,政策在推行過程中,有賴全民的齊心配合,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能夠建立民眾的信賴感與自我防疫意識。 他列舉,要達到信賴的目的,第一點是中央進行疫情的態度都要採取資訊的公開與透明。「這點在台灣做的很好,若誇大來說,指揮中心每日的記者會和細節,民眾與總統得知的第一時間都是一樣的,幾乎沒有延遲和隱瞞。」 第二點是針對專家對於死亡人數的多寡或疫情走勢的意見,不放棄且積極地進行監測。例如現今很多國家到疫情後期都不再進行個案數統計,或減少篩檢通報,但台灣依然持續三年,努力地進行檢驗,掌握最真實的疫情狀況。 第三點就是把握與積極的對外溝通與對內共同討論,並非一人會議決定一切。「信賴的基礎就是溝通,做決策...

  3. 2022年7月15日 · 王必勝在疫情期間打響名聲如今接任指揮中心指揮官一職另外在防疫中扮演重要諮詢的專家角色張上淳如今也為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羅秉成表示:「比照美國白宮首席專家佛奇的模式特聘張上淳為首席防疫顧問未來將與新任指揮官衛福部部長出席各項重要的防疫會議。 只是過往並沒有防疫總顧問的角色,對此,羅秉成解釋:「張上淳過去是做專家會議作召集人,到行政院參與會議也是以專家的角色,依據每次的一次不一定每一次都參加,特聘他為行政院的首席防疫顧問,所有重要的會議都會請他來參加進行討論。 由於指揮官平日的工作中需要對疫情高度掌握,同時也需要各部會辦理,各部會也指派代表為成員,過去兩年多來已經有非常密切的合作。

  4. 2024年4月3日 · 米製品遭誤解引恐慌王必勝宣布米酵菌酸正式改名邦克列酸」 日期:2024 年 4 月 3 日 作者: 謝承恩. 台北市信義區遠百 A14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中,截至目前 4 月 3 日最新統計,共累積 31 例受害者,其中 2 人死亡多人命危救治中其中更驗出兇手米酵菌酸」,也使米製品受到誤解。 為此,衛福部今(3)日上午邀集各領域專家會開會討論,正式將「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 日前北市衛生局、食藥署均透過檢驗方式,從死者、輕微患者及寶林茶室廚師手上驗出「米酵菌酸」,讓民眾恐慌,食品業者大受影響。 「米酵菌酸」這是一種強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多於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細菌汙染所致,真正的元兇是「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 唐菖蒲伯克氏菌分泌致命毒素.

  5. 2021年10月26日 · 疫情之外今日外界討論度最高的事件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緋聞事件在今日記者會最後也被媒體問及此議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王必勝心情相當平穩仍會盡力做好防疫工作。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 4 例境外移入個案均為男性,年齡介於 30 多歲至 40 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 8 月 18 日至 10 月 24 日,皆持有搭機前 3 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美國 (案16487) 菲律賓 (案16488) 英國 (案16489) 印尼 (案16490)入境.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其中來自菲律賓籍、印尼籍都接種 科興疫苗 ,其中一位打完兩劑屬於突破性感染,另一位僅打過一劑不符合突破性感染。

  6. 2022年12月22日 · 王必勝未來不排除暫時性管制限量購買. 日期:2022 年 12 月 22 日 作者: 王芊淩. 中國大陸疫情變化快速BF.7 變異株在當地造成一波大流行也讓鄰近不少國家都傳出藥物被搶購一空的消息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除了普拿疼被搶購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