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疫情補助方案 相關

    廣告
  2. 沒有一個孩子註定被遺忘,每個月700元,資助脆弱兒童,支撐孩子生命的盼望,幫助他們脫離貧困. 每日23元,資助一個孩子 也能讓另外4個孩子受益 ,為家庭及整個弱勢社區帶來轉變及永續發展。

    • 立即資助兒童

      幫助弱勢孩童翻轉生命,改變未來

      提供糧食及營養、醫療基本支持

    • 兒童資助計畫

      您的幫忙 能改變孩童的世界

      每月定期定額捐款 與愛同行

搜尋結果

  1.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交通部長林佳龍除了以紓困補助支持觀光旅遊業者經營7到10月也將撒下安心旅遊補助59億元鼓勵國人好好玩台灣

    • Oecd國主推薪資補貼:降低雇用成本穩定就業
    • 美國紓困方案對薪資補貼不足,轉而著重失業給付與普發現金,失業率高於歐洲
    • 台灣版薪資補貼的三大問題:門檻高、額度低、非典勞工被排除
    • 當裁員比申請紓困「划算」,薪資補貼怎麼改才能幫助勞工?
    • 此刻「普發現金」,能夠救急濟窮嗎?

    OECD各國政府去年(2020)在疫情衝擊之下,為了配合防疫上減少人員流動的需要,紛紛推出了各種薪資補貼政策,主要是希望在勞工因為居家令與其他限制而減少工時的情況下,能夠減少雇主的薪資成本來達成維持就業的目標,同時也確保勞工能有一定的收入維持原先的經濟活動。 這些就業穩定方案有些是沿用過去既有的工時縮減補貼方案,但擴大適用範圍,提高補貼比率,並簡化申請與發放程序,例如: 法國:以一年為期,由公司申請,所有勞工(包含正式與非正式)在工時縮減的情況下,一樣可持續領到70%的薪水,政府會給付雇主因實際工時縮減所多付的工資,但上限是法定最低時薪的4.5倍。 德國:簡化既有的工時縮減補貼制度,只要公司有10%的勞工工時受到影響(原本規定是30%),公司就可以申請。在此方案下,雇主按照勞工在疫情下的實際...

    目前尚未看到嚴謹的學術研究評估上述這些政策的效果,但我們可以透過對比歐美的就業情況來進行粗略的推斷。 美國也曾推出兩種薪資補貼政策,一是薪資保護計畫,開放中小企業雇主申請政府貸款度過疫情衝擊,只要維持雇用與給付員工薪資,貸款就不需償還。二是繼續就業稅負優惠方案,公司營業額下降超過50%方可申請,在報稅時退還中小企業員工薪資的50%,但退稅額度上限為每名員工1萬美元(約新台幣28萬元)。相較於前述歐洲各國全面與高替代率的薪資補貼,美國的這些方案力度較弱,執行率也不高,在失業率暴增,穩定就業已不可行後,勞工紓困政策重點遂擺在普發現金與擴大失業給付。 歐美政策差異的一個可能結果便是,在疫情同樣嚴重的情況下,美國的失業情況遠比歐洲嚴重。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疫情開始以來,美國與歐盟的勞動參與率...

    目前經濟部在「薪資補貼」方面,以條件與對象做區分,可簡單分為兩大類: 其一,遭勒令停工且薪資給付未達基本工資之「商業服務業」企業;其二,營業額或是營收衰退5成以上之「會展產業」、「貿易服務業」、「製造業及其技術服務業」企業。前者給予每名全職員工一次性的薪資補貼3萬元,後者給予正職員工薪資補貼4成,上限2萬元,最多3個月。 相較於國外的薪資補貼,經濟部與勞動部的方案存在「門檻過高」、「補貼過低」、「忽視兼職」等問題。 在「門檻過高」部分,受到疫情衝擊最重的「商業服務業」,若非由政府勒令停工且薪資給付低於基本工資者,則無法獲得經濟部的薪資補貼;其他羅列出的三項產業則是必須營業額衰退5成以上,也比前述OECD各國的門檻高出許多。門檻過高可能導致企業在達到門檻之前就開始大量裁員了,另一種可能則是,雇...

    在台灣的僱傭關係現實面前,以上三方面的不足主要歸結到一個問題,即薪資補貼方案是否能給雇主足夠誘因,在無薪假與裁員之間選擇前者。在台灣特有的無薪假制度之下,採用無薪假的雇主依舊要負擔基本工資與社會保險費用,這固有要求雇主負起照顧勞工基本所需的職責,但也讓維持雇用的最低成本固化,使雇主的選擇失去彈性,在此空前的危機時期,可能會增加雇主選擇解雇的風險。這也展現在目前一些雇主寧可裁員,也不願意去申請薪資補貼的現象。 若我們將維持就業視為目前的優先目標,則應考慮降低薪資補貼的門檻、提高補貼比率與擴大適用對象,以更彈性的方式力求降低陷入困境的雇主維持雇用的成本。 相對於台灣無薪假之下,雇主需負擔的基本工資固定成本,前面提到的OECD國家之補貼方案對雇主並無此限制,而是容許雇主按經營情況彈性減薪,甚至減免...

    在這個脈絡下,我們可附帶討論另一個目前部分政治人物共同提及的方案:普發現金。普發現金在學理上並不會降低企業勞動成本從而減少勞工失業,因為現金的發放與是否有僱傭關係、僱傭關係是否存續無關。普發現金也沒有標定生活陷入困境者針對他們予以扶助;且台灣其實已經有向個人發放現金的個人紓困方案,針對中低收入戶、急難者、自營工作者、導遊、計程車與遊覽車司機、農漁民等,一次性地發放4,500元至3萬元不等,以及衛服部的擴大急難紓困計畫等。 在既有的穩定就業與個人紓困方案之外,加碼普發現金真正的效果其實是在提升民眾的消費能力,以刺激總體經濟的動能。 然而,目前的經濟動能其實呈現非常不均衡的情況,以各國一年多以來的經驗,疫情的衝擊高度集中於需要人際互動的服務業,在台灣疫情依舊處於三級警戒、消費場所門可羅雀的此刻,...

  2.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這次疫情交通部推出至少59億安心旅遊補助鼓勵國人旅遊刺激旅遊業收入但過去2年已經推出7波補助國內旅遊人次仍持續下滑為什麼仍要持續補貼政策林佳龍以下簡稱林):第一個我們如果不做補助可能更差

  3. 這4種方案有不同層次也可視情況併行執行但實際狀況則是備援人力計畫根本無法執行 很難找到外部人力支援工作人員來不及居家隔離就已經確診最後只剩一種方案就是確診護理師照服員來照顧確診住民

  4. 2020年4月10日 ·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 2月7日衛福部網站便發布訊息,在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必戴口罩,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情形,只要遵守口罩使用三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 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擔心不戴口罩會被感染。 不過到了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未戴者不聽勸最高可罰1萬5,000元。 指揮中心對此解釋,台灣已經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出現不明感染源本土案例,更重要的是歐美疫情延燒,境外移入個案增加,需保持社交距離(人與人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防堵疫情,因此才會一改先前呼籲。

  5. 2020年7月28日 · 疫情 讓台灣國境近乎關閉,每年1,700萬出國旅遊人次全留在國內,近4,000家旅行社只能回頭經營國內旅遊產品求生,但國人旅遊有9成以自由行、自駕為主,市場上又有同業的低價廝殺競爭,旅行業者在 補助 之外,到底該如何生存? 全球旅遊產業近10年數位化、去中間化、個人化的產業巨變,旅行業者的價值與定位何在? 而台灣的國旅產品能否滿足飛不出國的消費者? 種種問題,其實是過去台灣國旅因陸客錢潮而避開的考題,卻也是台灣國旅在國際市場上被視作「冷門」選項的原因。 飛不出去的遊客和旅遊業者,如何在疫情下重塑台灣旅遊? 非傳統國旅業者的投入,能否讓台灣在疫後成為國際觀光新星? 《報導者》走進3個旅遊業者的「冷門景點」翻身計畫,尋找 後陸客時代 ,台灣觀光迎頭趕上的契機。

  6. 2021年6月29日 · 不送,就沒人知道他們的苦──三級警戒下,送餐給弱勢家戶有多難?. 送餐志工陳金明將便當送入行動不便的案家屋內。. 對許多獨居或弱勢服務使用者而言便當代表的不只是一頓溫飽還是一份關懷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疫情期間這份溫暖尤其可貴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