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12日 · 看著那些發生在距今百年前的故事,遙想當年的人們,遊走其間的身影。 歷史的巨輪與殖民者的槍砲,是如何輾壓世代生於山中原住民的生活,又是如何形塑我們今天所見的樣貌。

  2. 2020年4月10日 · 作家夢枕獏花了20年寫就心中最珍愛的題材《眾神的山嶺》後說:「我已了無遺憾。 上山、下山,懂山、懼山,都混雜著了卻與遺憾。 關於「登山」這件事,讓我們先聽聽「登山者」心裡的OS。

  3.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土地擁有著7成的山林與丘地,比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適合發展戶外。 但有著多豐富自然生態與探索資源的台灣,卻在體制限制下少有遠觀的想法,難以培養出有延續性的探險,或鼓勵探險家發展的機會,甚至是有膽識的人! 我常反思,對台灣登山教育而言對於我這樣的登山者的想像是什麼? 我目前僅登頂過5座無氧8,000公尺的高山,有一些探險生命趣事,這究竟是出於我的個人特質形成了單獨的個案? 還是幸運的在成長中很多人幫助下影響而成的呢? 我想是兩種都有,就我的成長經驗裡感受到的,我們如能建立一個有系統的學習機會跟給予創造探險的勇氣,那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4. 【山思而行】專欄介紹. 登山,不只是身體的運動,更是思想的運動。 作家夢枕獏花了20年寫就心中最珍愛的題材《眾神的山嶺》後說:「我已了無遺憾。 上山、下山,懂山、懼山,都混雜著了卻與遺憾。 關於「登山」這件事,讓我們先聽聽「登山者」心裡的OS。 再度量一下,山與我們的距離,是否也會有了卻遺憾的那一天。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5. 2019年10月11日 · 這是一個百餘公尺高的巨大冰塔,也是登臨世界第二高峰 K2 前最後的難關。 滿月穿透清澈的夜空,灑在K2高處的山麓,再被白雪與冰晶反射為柔和的光暈。 就算不開頭燈,周遭山稜的輪廓也依稀彷彿。 此地高度8,200公尺,這是個為數不多的人類到過的海拔。 我與夥伴阿果(呂忠翰)正緩慢一步步的向K2山巔前進。 只要攀越 「瓶頸」(Bottleneck),再往上400公尺,也許再過4到6小時,我們就能成為台灣第一個登上K2峰的登山者了。 抬頭,看得見稀稀落落幾個亮點,正在瓶頸冰崖的雪坡上。 那是負責架設繩索的雪巴人組成的先遣小隊。 他們的頭燈在閃爍的星夜中似乎稀釋了,不比頭頂正閃耀的北極星亮多少。 此時他們正費力地在及胸的積雪中,用身體壓出一條路來,並把確保生命的繩索固定在坡面上。

  6. 2024年2月4日 · 香火袋散策──拜訪神明、老廟,還有那些時光釀出的古早味. 作者已走訪31間媽祖廟,圖為其中29間媽祖廟的香火袋。. (照片提供/Hally Chen). 近年文創風潮吹進各地廟宇,販賣許多華麗的電繡香火袋,我個人偏愛比較簡樸的自取香火袋。. 我有一個「香火袋 ...

  7. 2016年5月12日 · 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聖母聖殿天主堂附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操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 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 」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活了30年,發現難以接受的事實⋯⋯. 潘謙銘成長階段多隨父親的工作在高雄移動生活,近30歲才回到萬金村,之後擔任天主教堂神父秘書一職。 (攝影/林聰勝) 潘謙銘成長階段多隨父親的工作在高雄移動生活,近30歲才回到萬金村,之後擔任天主教堂神父秘書一職。 1992年,因尋找教會文獻資料,在圖書館翻閱一本戴炎輝撰寫的《清代台灣之鄉治》。 在這本37 年前出版的著作中,他看見許多熟識的鄉里人事物,但談論的內容卻是他未曾知曉的,感到既困惑又訝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