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30日 · 因台東縣6歲以下死亡人數較少因此衛生局覺得分析017歲兒童死亡個案今年2023分析去年2022共13名死亡個案。 發現有約五分之一是意外事故,且較集中在池上、延平鄉,因此這兩鄉先針對意外事故制定改善策略,之後再擴展到其他鄉鎮。

  2. 2024年3月20日 · 2015年高雄,保母杜苡彤(無照)與男友高嘉華受託照顧1歲10個月的男童,連續5天以各種方式虐待致死,杜苡彤辯稱與男友互傳的LINE凌虐細節「 僅係單純開玩笑 」,最後 判決3年6月定讞 。 2016年宜蘭從事保母工作約10年的林憶惠收托照顧簡性女童以不詳方式傷害其頭部造成兒虐性腦傷智力與視力嚴重受損, 一審判決5年 ,二審 改判1年10月 。 2018年台北,保母覃燕屏受托照顧6個月大李姓男童,因其哭鬧一時情緒失控致其腦傷死亡, 一審被判處9年 、二審 改判3年6月 。 2019年高雄,保母徐若語24小時全天托育羅姓幼童,僅因羅童不理會其叫喚,情緒失控接續虐打使其翌日身亡, 一審被判6年10月 。

  3. 2023年9月9日 · 林彥廷. 【精選書摘】 本文為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的疾病與療癒》 書摘,由遠流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由《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寫字療疾》由26位作家、學者、醫師共同刻畫台灣疾病的多元面貌,針對台灣文學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長照等五大主題。 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醫療史、生活史與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 從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與歷史背景的探討。 本文作者張郅忻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現專職寫作。 來自異鄉的照護者. 成為侍病者的女人們. 以「理解」作為陪伴的第一步. 一趟崎嶇的遠行. 熟悉又陌生的照護者.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的疾病與療癒》,臺灣文學館策畫,李欣倫主編,遠流出版.

  4. 2021年8月5日 · 2020年2月,台灣爆發首起院內感染的那一天,新聞上也同步播報了一起長照悲劇:78的老父親,親手悶死了晝夜無休照顧了50年的腦性麻痺女兒,殺女後老翁吞下安眠藥自殺,被救醒那一刻,他立即向員警自首:「我不忍心看她這麼痛苦,就結束她生命⋯⋯我知道這是有罪的⋯⋯」 在事情發展成這種地步之前,難道沒機會接住這家人嗎? 受到案件觸動,《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找出過去15年關於照護殺人的判決,分析與解讀每年至少1、2件,總計25份公開判決書,發現許多案件的背後情境,是再平凡不過的家庭。

  5.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估計,全台灣近80萬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人口,近半數(42%)家庭必須長期自行承擔照顧工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COIVID-19三級警戒至今,平時可讓家屬喘息的公共資源或社區據點紛紛關閉已一個月餘,封閉家門內的照顧者壓力急遽升高。

  6.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17年進行的「家人住院期間的照顧經驗與壓力調查」顯示,有17%受訪者是獨自一人負擔親人24小時的住院照顧工作。 「近來,常有年輕護理人員跟我說,病房裡常有哪個病房的家屬又昏倒了,現在家屬比病人早過世的不少,」台大醫院前護理部主任周照芳說。 「不管再累,都要照顧自己的媽媽,即使我知道自己以後也會是孤獨老人。 44的阿龍,這句話說出許多中年「獨子女」心中最大的憂傷。 因為父親早逝,多年來做為獨子的他,不僅是一家之主,更是媽媽唯一的支柱。

  7. 2019年11月17日 · 吳念真/看見理解精神疾病的可能:醫療工作者、家屬到病人的40年見證. 從小燈泡案、林奕含專訪,到龍發堂解散,《報導者》從2016年至今長期關注精神疾病議題的各個面向,真實記錄其與整體社會複雜多變的關係,相關報導即將由衛城出版社於11月27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