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0月15日 · 葉浩/轉型正義的艱難──重新理解「和解」與「妥協」的意義. 一是台灣在地文化裡欠缺了轉型正義中重要的「和解」元素,二是台灣作為民主跳級生,對於民主政治中的「妥協」精神有所誤解。. 想當一個什麼樣的人.

  2. 2023年7月12日 · 以辯護士之姿初登場,走過被殖民與威權統治的台灣律師百年史. 日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法庭辯護行動是1923年「治警事件」,圖為第五次審判開庭前後,貴族院議員渡邊暢(中立者)與若井孝太郎兩位律師專程由東京趕來為被告辯護,與議會請願運動幹部 ...

  3. 王薇君名片上的職稱是兒童權益促進會理事長,但她更為人知的身分是受虐殺男童王昊的姑姑。 2011年男童王昊慘遭母親同居人虐殺致死後,王薇君一次又一次地在媒體前痛批司法不公,更曾發起「拒養殺人犯」行動包圍司法院;鏡頭上的她總是穿著一身黑,講起話來時而冷靜淡定、時而崩潰嘶吼,但唯一不變的是她堅定的眼神,總讓人想起武俠片中為了尋仇而活的女子。 王薇君鮮明的形象讓她儼然成為「反廢死代言人」,每當有重大刑案發生時,許多媒體總喜歡在第一時間採訪她,好補上最為偏激的支持死刑言論。 然而這樣一個「反廢死大將」卻在今年3月3日的早晨與廢死聯盟共同召開記者會, 發表新書《隱形的吶喊—犯罪被害人心內話》 ,呼籲政府傾聽受害者家屬心聲。 除了7個受害者家屬的故事之外,書中也收錄3位加害者親友的內心煎熬。

  4. 民主國家如果沒有社會的共鳴,就沒辦法形成政策。尤其國安和隱私方面的問題更麻煩,往往需要像「維基洩密」(Wikileaks)這樣的大案子,才能對社會造成影響,才能形成政策。

  5. 2019年4月18日 · 被害人的創傷:理解與復原. 當我們身旁摯愛的親人突然遭受突發事件死亡,尤其是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整個事件過程,我們難免會產生自責、愧疚、害怕、緊張、憂鬱、憤怒等情緒反應,一時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 這種情形,也就是我們在精神醫學 ...

  6. 2020年12月22日 · COVID-19. 照護. 安寧療護. 台灣兩度在新加坡「連氏基金會」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進行的全球「死亡品質」(Quality of Death)評比中名列前茅,長年 高居亞洲第一 。 台灣安寧療護的推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直指,台灣的善終大國形象,是因為她帶訪視人員看「好的樣板」才撐出來的 。 今(2020)年,連氏基金會原訂進行第3次全球「死亡品質」評比,趙可式本決意,這次不再替台灣搽脂抹粉 。 結果, 受COVID-19疫情全球大封鎖影響,評鑑沒能進行,趙可式自己卻因癌症復發和一次嚴重跌跤,短暫住進安寧病房。

  7. 2020年3月12日 · 17年前籠罩全台的SARS風暴,造成和平醫院封院,多名醫護人員與民眾死亡,又浮上台灣人的集體意識,並在當年慘痛的教訓中,誓言絕不重蹈覆轍。 然而,已是歷史名詞的和平封院,對親歷現場的3位醫師而言,記憶仍縈繞不去。 在這個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傳染病隔離禁地中,他們分別展現抗命、行動、書寫3種不同的生命選擇,持續在當下現實中迴響。 一、池上:「在那個時代,我們兩個早就是冤魂了! 夫妻兩人如常散步到不遠的大坡池,沿路迎來鄉民親切的笑臉,招呼聲不絕於耳。 「周醫師」已是池上鄉民最熟悉的醫師,從花生哽喉到蜜蜂螫傷,從蜂窩性組織炎到老年慢性病,在這個離大醫院遙遠的小鎮,多年來他耐心又仔細地替在地人處理各式疑難雜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