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日 · 以士林地檢署的相驗數字為例啟動司法相驗後發現死者屬於病死與自然死的比例為40%以上這凸顯行政與司法相驗在本質上就難以區分既然分流不易從遺體發現就開始由國家介入從頭建立完整的遺體運送相驗流程或許是必要解方

  2. 針對台灣從未出現過的毒物快速檢出首例陽性者的台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團隊3月28日第一起案例檢測從取得衛福部食藥署提供的彰基檢測標準品到驗出結果僅半小時。 所長翁德怡及團隊成員接受《報導者》專訪,還原毒物鑑定超前部署的準備過程與挑戰,以及科學證據與追求正義之間的辯證。 4月2日寶林茶室廚師手部檢體驗出米酵菌酸的隔日,《報導者》來到台大法醫研究所。 台大醫院3樓一角,轟隆隆的實驗機器運轉聲中,新的檢體不停送進來,穿著白袍的鑑識人員連續一個星期,馬不停蹄地為日前爆發的「寶林茶室中毒案」執行檢驗工作。

  3. 2021年6月18日 · 筆者身為第一線相驗人員認為此刻有必要讓社會大眾理解疑因施打疫苗死亡事件相驗的流程死因及死亡方式的認定方式以及指揮中心因應相關事件的法律依據。 如何判定「是否因疫苗致死」? 目前要針對死者開立死亡證明書,除了明確病死的死者應由醫院的醫師開立外,必須經過二種管道:「司法相驗」或「行政相驗」,才能確認死因。 死因鑑定是一門專業的學問,而「是否因為疫苗致死」更是必須仰賴解剖以及專業且困難的鑑定技術才能確認。 在司法相驗,法務部法醫研究所針對疑似疫苗接種傷害致死案件,早已於2013年編著《疑似疫苗接種傷害致死案件司法偵查參考手冊》,詳細記載處理準則。 該準則提到,當有疑似疫苗接種傷害致死案件發生的流程和作業整理如下:

  4. www.twreporter.org › tag › 6155372eb027460600779c31Fill 1 - The Reporter

    2021年10月1日 · 2021.10.1. 地震. 戲劇. 司法. 日本. 災後重建. 性別平權. 家庭. 法律人追劇. 心理. 法醫. 醫療健康. 疫情死亡前線──從檢警到法醫,如何安全相驗遺體、傾聽亡者之聲? 死後確診COVID-19的案例增加,為第一線檢警、法醫等帶來染疫風險。 現行遺體處置流程、判斷行政或司法相驗的實務上有哪些矛盾? 法醫們表示,期待建立完善的「屍體證物監管鏈」,也能讓遺體獲得妥善照顧,落實「尊重且有溫度的相驗」。 2021.7.2. 防災. COVID-19. 公衛. 警政. 篩檢. 法醫.

  5. 2023年5月4日 · 在71歲資深法醫蕭開平的記憶裡,台灣最早發現新興毒品的時間是在1998年。 當時,一位來自紐西蘭的學生在台灣使用了不明毒品後,從12樓的派對地點墜樓而死。 蕭開平說,他們向外國專家友人諮詢後,才知道紐西蘭外籍生使用的是當時歐美國家正在流行的MDMA(俗稱搖頭丸)。 從那時開始,法醫研究所只要從檢體中發現不知名的毒品,就會參考其他國家的案例與經驗,試圖找出毒品的種類、累積檢驗能量。 雖然搖頭丸等毒品早已在歐美開始流行,但歐盟在2005年才 首次使用 「新興毒品」這個名詞,到2012年國際對於新興毒品的定義(註)也才趨於成熟。

  6. 2021年10月1日 · 法醫主要從事相驗工作意指檢視屍體」,也就是研判死者的死亡原因及死亡方式再掣給死亡證明書或相驗屍體證明書以便進行殮葬的過程。 依照台灣《戶籍法》規定,親人死亡後必須辦理死亡登記,其所需的「死亡資料」,包括相驗屍體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或法院為死亡宣告的裁判證明書。 這是當代社會的通例,日本想必也是如此。 而死亡證明書一般是由病人住院往生時的醫院醫師開立,相驗屍體證明書則由相驗人員掣給,依其執行相驗人員的不同,可區分為「行政相驗」與「司法相驗」兩類。 其中的「行政相驗」是指:病人非因診治或就診、轉診途中死亡的情形死亡,無法取得死亡證明書者,由所在地衛生所派員檢驗屍體,掣給死亡證明書;行政相驗時,如發現有可疑為非病死或有犯罪嫌疑的情形,應即改報為司法相驗。

  7. 首件國民法官指標個案,檢辯不對等下的結果. 從新北地院的殺夫案,到全國第二件的台北地方法院 酒駕致死案 ,都反映出勢單力孤上陣的辯護人(後者律師為2位),對上 經過嚴密訓練的檢方團隊 ,雙方所掌握的資源懸殊、對整套制度的熟悉程度也有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