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剝皮寮 (臺語:Pak-phê-liâu)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173巷,北臨 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1] 歷史 [ 編輯] 剝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大正11年 (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2. 剝皮寮 (臺語:Pak-phê-liâu)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173巷,北臨 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1] 歷史. 剝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大正11年 (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3. 西邊的艋舺傳統街區為歷史、寺廟街區,其中有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青草巷、剝皮寮、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華西街夜市等,外國遊客絡繹不絕。

  4. 今屬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一部分,也是該區保存之建物中規模最大者,建築風格頗具特色。

  5. 西邊的艋舺傳統街區為歷史、寺廟街區,其中有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青草巷、剝皮寮、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華西街夜市等,外國遊客絡繹不絕。

  6. 东三水街市场:位于剥皮寮旁的的东三水市场的历史悠久,更是当地人每天都会造访的地方,市场内的蔬菜、水果和肉类皆一应俱全且极为新鲜,也包含各式生活用品及服饰类,可以说是非常缤纷的一座市场。

  7. 2024年5月25日 · 剝皮寮歷史建築群 宅第 清治-日治時期 2010年3月29日 萬華區北鄰老松國小南校舍、西接康定路、南面廣州街、東至昆明街所圍成之街廓 [14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迪化街一段192號店屋 宅第 1860-1875年 2010年6月25日 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