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雙心石滬 位於 澎湖縣 七美鄉 ,因為位於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下,鄰近 頂隙漁港 故又稱為 頂隙滬 ,為 七美嶼 唯一的 石滬 [1] ,因其兩個滬房設計上形狀似兩個 心形 而聞名。 2006年, 澎湖縣政府 正式將其登錄為文化景觀。 歷史 [ 編輯] 雙心石滬原先並非目前所看到的式樣,為「二窟一滬房」的設計。 後因舊滬遭颱風吹襲倒塌,因此鄉民 顏恭 規劃重建,並委請吉貝人「芭樂師」於現址建造新滬,於1937年完成修築。 新滬比其舊滬多增加了一個滬房,而形成今貌。 至今在石滬左伸腳仍能看到舊滬的遺跡 [2] 。 參見 [ 編輯] 魚梁. 澎湖石滬. 澎湖縣文化資產. 離島出走工作室. 吉貝林江西古宅. 參考文獻 [ 編輯] ^ 七美雙心石滬. [2016-08-24].

  2. 臺灣正體. 位在台灣 澎湖縣 七美鄉 的雙心石滬現今也被賦予永恆愛戀的象徵。 澎湖石滬群 為 臺灣 澎湖縣 一種利用 潮汐 的傳統陷阱式漁法,屬於 魚梁 的一種石滬。 石滬在 潮間帶 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 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 海藻 ;退潮後,因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內。 澎湖最早完成石滬的歷史,可追溯自清康熙35年(1696年)的《台灣府誌》中記載已有一大口二小口石滬,一直到20世紀中期,石滬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 [1] 。 其石滬群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澎湖縣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而石滬的修造技術,亦登錄重要保存者,因此,澎湖石滬群也是文化部遴選的18處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之一。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澎湖石滬群 為 臺灣 澎湖縣 一種利用 潮汐 的傳統陷阱式漁法,屬於 魚梁 的一種石滬。 石滬在 潮間帶 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 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覓食 海藻 ;退潮後,因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而被困於滬內。 澎湖最早完成石滬的歷史,可追溯自清康熙35年(1696年)的《台灣府誌》中記載已有一大口二小口石滬,一直到20世紀中期,石滬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 [1] 。 其石滬群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澎湖縣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而石滬的修造技術,亦登錄重要保存者,因此,澎湖石滬群也是文化部遴選的18處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之一。 [2] 分布.

  5. 歷史. 雙心石滬原先並非目前所看到的式樣二窟一滬房的設計。 後因舊滬遭颱風吹襲倒塌,因此鄉民 顏恭 規劃重建,並委請吉貝人「芭樂師」於現址建造新滬,於1937年完成修築。 新滬比其舊滬多增加了一個滬房,而形成今貌。 至今在石滬左伸腳仍能看到舊滬的遺跡 [2] 。 參見. 魚梁. 澎湖石滬. 澎湖縣文化資產. 離島出走工作室. 吉貝林江西古宅. 參考文獻. ^ 七美雙心石滬. [2016-08-24]. (原始内容 存档 于2016-09-16). ^ 七美美學工作站. 雙心石滬. [2016-08-24].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9-24).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 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七美雙心石滬. 分类 : . 澎湖縣建築物. 七美鄉 (臺灣) 澎湖縣旅遊景點.

  6. 石沪 位于 澎湖县 七美乡 ,因为位于东湖村顶隙北面海崖下,邻近 顶隙渔港 故又称为 顶隙沪 ,为 七美屿 唯一的 石沪 [1] ,因其两个沪房设计上形状似两个 心形 而闻名。2006年, 澎湖县政府 正式将其登录为文化景观。

  7. 澎湖 雙心石滬 是利用海水的潮汐來捕魚當漲潮時魚會游進石滬裏覓食退潮後魚就會受困在裏面這時漁民就可以趁機捕撈漁獲

  8. 後龍外埔石滬群 ( 臺灣話 : Āu-lâng Gōa-po͘ Chio̍h-hō͘-kûn ; 臺灣客家語 四縣腔 :Heu liungˇ Ngoi puˊ sag fu kiunˇ),位於 苗栗縣 後龍鎮 ,為臺灣中部地區主要的石滬群。 目前保存較完整的僅存合歡石滬與母乃石滬兩座 [1] ,2015年, 中華民國文化部 正式將其登錄為文化景觀 [2] 。 歷史 [ 編輯] 母乃石滬. 根據《諸羅縣志.藝文志》中的「後壠港」記載「雙溪奔流西入海,海勢吞溪溪氣餒,銀濤翻逐綠波迴,遂使溪流忽然改,番丁日暮候潮歸,竹箭穿魚二尺肥,不事網罟,多築石扈;潮退,以竹箭射取。 少婦家中藏米酒,共夫倒酌夜爐圍,得魚勝得獐與鹿,遭遭送去頭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