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高信疆 (1944年—2009年5月5日) [1] ,筆名 高上秦 [2] , 河南省 武安縣 (今 河北省 武安市 )人, 中華民國 作家、 編輯 ,有許多作品傳世;曾辭去 中時晚報 社長、轉任 慈濟功德會 義務文宣,也協助 靈鷲山 規劃宗教博物館。 2009年2月12日 受浸 為 基督徒 。 親屬 [ 編輯] 大哥 高信鄭 是作家 李敖 的朋友,李敖的著作《李敖回憶錄》曾提到他。 二哥 高信譚 是作家。 三哥 高信鄧 曾任 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 董事長 。 配偶 柯元馨 曾任言心出版社發行人、 時報出版 總經理。 長子 高士軒 任 蘋果電腦 總公司財務經理,次子 高英軒 為演員。 生平 [ 編輯] 高信疆出生於 陝西 西安 ,是 遺腹子 。

  2. 高信疆 (1944年—2009年5月5日) [1] ,筆名 高上秦 [2] , 河南省 武安縣 (今 河北省 武安市 )人, 中華民國 作家、 編輯 ,有許多作品傳世;曾辭去 中時晚報 社長、轉任 慈濟功德會 義務文宣,也協助 靈鷲山 規劃宗教博物館。 2009年2月12日 受浸 為 基督徒 。 親屬. 大哥 高信鄭 是作家 李敖 的朋友,李敖的著作《李敖回憶錄》曾提到他。 二哥 高信譚 是作家。 三哥 高信鄧 曾任 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 董事長 。 配偶 柯元馨 曾任言心出版社發行人、 時報出版 總經理。 長子 高士軒 任 蘋果電腦 總公司財務經理,次子 高英軒 為演員。 生平. 高信疆出生於 陝西 西安 ,是 遺腹子 。

  3. 高信疆(1944年—2009年5月5日) [1],笔名高上秦 [2],河南省 武安县(今河北省 武安市)人,中华民国作家、编辑,有许多作品传世;曾辞去中时晚报社长、转任慈济功德会义务文宣,也协助灵鹫山规划宗教博物馆。

  4. 基本介紹. 中文名 :高信疆. 出生地 :西安. 出生日期 :1944. 逝世日期 :2009. 個人信息. 70年代高信疆為台灣報紙副刊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格局,並屢在文化、藝術各方面創造風潮。 高信疆歷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周刊》總編輯、時報出版總編輯,80年代與作家陳映真合辦《人間雜誌》,報禁解除後擔任《中時晚報》社長。 但80年代未了,他便辭去副刊職務,遠赴美國進修兩年。 高信疆1996年轉往香港擔任《明報》集團總編近兩年。 2001年赴北京參與《京萃周刊》創辦及顧問,一年後雜誌收刊,他則擔任企業顧問,旅居北京。

  5. 本文為高信疆先生於一九八九年七月所寫,為同年九月出版的《證嚴法師靜思語》作序。. 二十五年前,慈濟功德會成立時,法師是布衣芒鞋、和敬寬柔;三年前慈濟醫院成立時,法師還是布衣芒鞋、和敬寬柔;今年,慈濟護理專校創校開學了,法師依舊是布衣 ...

  6. 2023年10月2日 · 《人間》寫下許多台灣第一。 高信疆在《人間》,讓原本藏在民間某個角落,寂寂無名的洪通、林淵、侯金水等走向文化舞台,曾以連續五個大版介紹朱銘,從此朱銘不再是苗栗通霄小鎮廟宇的雕刻師,成了登上國際的雕塑家;連續一周的專文掀起「洪通潮」,大排長龍的看展隊伍,他究竟是「瘋子」或「東方的畢卡索」,爭論不休。 高信疆讓副刊從平面走向立體。...

  7. 2015年5月5日 · 台灣資深報人高信疆,2009年5月5日因大腸癌病逝,享年65歲,高信疆上個世紀70年代主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戒嚴時期勇於擘畫禁忌議題,引領 ...

  8. 70年代高信疆为台湾 报纸副刊 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格局,并屡在文化、艺术各方面创造风潮。. 高信疆历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兼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周刊》总编辑、时报出版总编辑,80年代与作家陈映真合办《人间杂志》,报禁解除后担任《中时晚报》社长 ...

  9. 2009年5月6日 ·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資深媒體工作者高信疆罹患癌症多年,昨晚9點24分於台北和信醫院逝世,享年65歲。 高信疆最為人稱頌的是,最早把本土文化引進報紙的副刊,對社會影響力頗深。 高信疆離開傳媒界後,曾到北京居住,罹癌後返台治療極力抗病,但是仍然不敵病魔摧殘病逝。 高信疆大體將在7日上午進行火化,周日(10日)家屬將在台北舉辦追思禮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社會今日熱門. 網友回應. 資深媒體工作者高信疆罹患癌症多年,昨晚9點24分於台北和信醫院逝世,享年65歲。 高信疆最為人稱頌的是,最早把本土文化引進報紙的副刊,對社會影響力頗深。 高信疆離開傳媒界後,曾到北京居住,罹癌後返台治療極力抗病,但是仍然不敵病魔摧殘病逝。

  10. 1987年3月1日 · 高信疆:在傳統中國和現代西方之間奔逐. 文. 高信疆. 天下雜誌70期. 發布時間:1987-03-01. 瀏覽數:99+. 我們這一代,跨老、青兩代之間,一步一回頭,內心的痛苦、交戰比別人強。 台灣早期的窮苦、外交的挫折,我們親身經歷。 對過去,有依依不捨的眷戀;生活在現代,我們又很明確了解,時代在進步,無可挽回。 跨越兩個巨人的鴻溝,有人掉下去,衝過來的人,對時代的感覺就很敏銳,能很快抓住時代氣氛、脈動,就像個靈敏的測溫表。 表面看來,我好像適應得很好,其實心裏有很大的撕裂感,在傳統中國和現代西方之間往復奔逐、修正,常覺心態很蒼老。 有些人可以丟下歷史,勇往直前,可是我偶而想起小時候的書包、住過的房子,都會無端地感傷起來。 我心中的地圖怎麼描,立足點如何安放,都十分掙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