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7日 · 至於錢的部分則是像傳統的龐氏騙局龐氏騙局是一種非法性質的金融詐騙手法最著名的案例源自於1920年的美國查爾斯龐氏Charles Ponzi成立一間空殼公司進行投資並許諾在3個月內支付40%的利潤回報給投資者

  2. 2021年11月21日 · 1. 可安裝Whoscall,過濾來電及簡訊. 電信詐騙橫行多年,提供手機來電查詢服務的Whoscall,可讓使用者快速辨識來電者身分和風險,協助判斷是否接聽。 不過由於詐騙集團、商家號碼常更新,Whoscall提醒民眾,別以為下載App就拿了「護身符」,也要記得每週更新資料庫,才能獲得完整保護。 最近Whoscall推出簡訊分類的新功能,讓民眾多一道警覺。 Gogolook軟體與AI數據技術研發總監李彥儒說, 「簡訊」是目前資安防護上的巨大漏洞 ,使用者容易在缺乏防護的狀況下點開連結,銀行為了便民,也會透過簡訊傳送連結和訊息,這都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 2. +886來電,可能是詐騙. 台灣已在2010年完成修法,如果電話撥自國內,開頭 不會 呈現+886的國際碼,民眾可初步過濾辨別。 3.

  3. 投資. 虛擬貨幣. 《報導者》9月7日刊登的 〈演戲開戶當人頭、貢獻信用擔風險,線上博弈員工變「洗錢工具」〉 一文從博弈產業觀察洗錢犯罪現象,但「博弈」產業只是洗錢犯罪的一部分,目前台灣的地下市場更多的不是「奕智博」這樣樹大招風的博弈產業,而是以賭博網站、投資網站綜合包裝的詐騙網站,過去靠傳統的電話詐騙犯罪生存或靠聚眾鬥毆、暴力討債賺錢生存的團體,開始改作免洗網址一換再換、檢警稱之為「賭博詐欺」的投資詐騙,並發展出完整產業鏈,吸引一般大眾「應徵」。 投資詐欺,名校會計系畢業生也參與.

  4. 2021年11月16日 · 也許是這次諜對諜的經驗長了信心,Peng開始鑽研投資詐騙的伎倆,走上幫助受害者的反詐騙之路。 打破受害者框架,他們是行動者也是見證人. 2年來,受害者組成的反詐騙社群像滾雪球般擴大,目前約有50位核心成員,他們稱自己是志工,會四處分享蒐羅的相關資訊,包括「殺豬盤」的步驟如何運作、最新詐騙手法、被害人的故事、詐騙集團的假投資平台、假帳號、假照片等。 由於詐騙受害者不分國界,他們將內容翻譯成中、英雙語,供民眾查詢辨識。 Peng也成立LINE上的詐騙被害者互助群組,「剛開始弄一個小群組,供大家去留言,不然我每個都要回覆,哪有空! 我把你教會了,那你可以教他,⋯⋯大家去討論說要怎麼處理,互相分享,慢慢人就愈來愈多,解決大家的問題。

  5. 2021年11月16日 · 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 2021.11.16 最後更新. 世紀大疫為「交友詐騙」打造了前所未有的溫床。 世界各國,包括台灣,沒能逃過這波浪潮。 2021上半年,因詐騙而受害的損失直逼新台幣9億元,是2020年全年被詐騙總額。 受害族群的面貌很年輕,有大學生、企業主、跨國白領,也有單親媽媽、渴望愛情的單身男女等。 社群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在網路上搭起各種連結,詐騙者卻也開發出新的科技工具,以千變萬化的詐騙手法,將陷阱埋進每個人的數位日常:他們有交易個資的平台,以人工智慧製造理想情人的聲音、照片甚至影音訊息,輔以貼身問候、心理操弄,陪伴和許諾未來,打造「沉浸式騙局」。

  6. 2020年11月11日 · The Real Story. 2019年、2020年,《報導者》陸續刊出調查報導 《看不見的線上博奕帝國》 ,揭露橫跨中國菲律賓台灣的線上博弈產業鏈以合法掩飾非法的巨大黑幕在追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業者以高薪聘用台灣年輕人假裝只是經營合法的文字客服遊戲代工的騙局。 檯面上,他們透過媒體和政治手段倡議「博弈代工合法化」,然而檯面下,進入該公司汐止總部的《報導者》記者,卻直接挖出了非法招攬賭客、經營賭局的證據⋯⋯. 這篇關鍵的調查報導,刊出後成為警調破案的線索,今年,檢調進一步追查出該公司一週高達50億的驚人洗錢犯罪,他們不只以「獎勵旅遊」誘騙員工成為人頭戶,甚至大膽疏通國會助理、施壓移民署、鑽漏洞引進中國金主⋯⋯. 專題很龐大、但起始點,比你想的更簡單。

  7. 2019年7月16日 · 這不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資深博弈工作者的告白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39歲的台灣人Leslie(化名)踏入線上博弈產業已經滿6年。 剛開始只是想逃離3萬元的低薪困境,所以跟著中國老闆到了菲律賓。 在那裡,老闆經營豪華賭城,Leslie以為自己只要負責打理行程;但隨著老闆拿下博弈牌照,線上賭盤開張,Leslie也逐漸涉入博弈生態裡的各項工作,做過文字客服、行銷拉客,得到信任後甚至開始幫老闆們換錢、包機運女伴到各地,更一手將賭金所得「洗」白成房地產和名牌包。 我們與Leslie訪談多次,Leslie堅持不用本名,不准英文名曝光,不准拍照(即便是些微背影),擔心一旦被辨識,牽涉利益太大,「有可能被丟入太平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