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IPM 是一門跨領域的應用管理科學,是一項複雜度高卻具高效益的技術。 農民於田間應用時可利用害物診斷、處方應用、害物預防及監測等流程,使IPM 順利執行。 正確診斷為防治的基礎,未確定作物不正常原因而擅自進行防治,往往無法對症下藥而徒勞無功,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因此,進行病蟲害診斷前,農民必須瞭解何謂健康植株,其特徵包含植株挺立或硬實,組織表面緊繃呈保水狀;植物器官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形狀或顏色均勻,無不規則破損或變色;植物生長速率適中,與其他同種植物生長速率相同,無太快或太慢現象。

  2. 一、清園管理. 採收後即早耕除田區殘存的藷塊與藷蔓,以及拔除旋花科雜草等中間寄主,種植前進行淹水或水旱田輪作,可大幅降低甘藷蟻象來源,並減少前作潛伏的病蟲害發生,如螟蛾、猿葉蟲、白絹病及基腐病等。 田區殘留的藷塊、藷蔓及中間寄主如牽牛花,都可能是甘藷病蟲害的來源。 二、水分管理. 土壤過度乾旱產生的裂縫,會增加甘藷蟻象在藷塊產卵機會,但若是田區排水不良造成積水,則會加劇基腐病及白絹病發生,需在整地作畦時建立給排水系統,並進行中耕培土、兼作除草及追肥,增加土壤通氣性,有利塊根肥大。 IPM組於種植前以怪手挖溝整地,於試驗期間遇大雨,雨後可即時排水,改善田區排水不良問題。 土壤乾旱產生的裂縫,會增加甘藷蟻象在藷塊產卵機會。 竹東大雨後,試驗田區於 5月25日的排水情形。 三、健康種苗.

  3. 玉米致死性壞疽病主要病原為玉米褪綠斑駁病毒(MCMV),最初可能由國外經種子傳播入境臺灣,田間以玉米薊馬媒介傳播,目前玉米褪綠斑駁病毒已立足臺灣各玉米栽培區。 臺灣在白露節氣後轉涼,適合玉米薊馬繁衍,冬裡作玉米苗株又易招迎薊馬,一旦帶有玉米褪綠斑駁病毒的薊馬入侵感染,田間玉米致死性壞疽病疫情立即升高,並延伸至早春達最高峰。

    • 全勝宰昏迷1
    • 全勝宰昏迷2
    • 全勝宰昏迷3
    • 全勝宰昏迷4
    • 生物農藥的優缺點
    • 生物農藥四大類型
    • 生物農藥施作案例一:強強菌與甘藍黑腐病防治
    • 生物農藥未來趨勢

    在防治病蟲害及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共同目標下,生物農藥的優缺點幾乎和化學農藥成互補,以下分別介紹生物農藥具備的優缺點。 生物農藥優點包括:第一,無藥劑殘留問題,有利於農產品食用安全,有機栽種產品在市場上售價高,對農民可提高收入;第二,普遍都具專一性強的特質,生物農藥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所具有的殺蟲和抑制病害功能,只對標的病蟲害有作用,一般對人、畜及各種有益生物(包括動物天敵、昆蟲天敵、蜜蜂、傳粉昆蟲及魚、蝦等水生生物)比較安全;第三,對生態環境影響小,大部分生物農藥存在於自然,也極易被陽光或環境中的各種因子干擾而失活,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第四,產生標的害蟲流行病,一些生物農藥品種(昆蟲病原真菌、昆蟲病毒、昆蟲微孢子蟲、昆蟲病原線蟲等),具有在害蟲群體中的水...

    一、天然素材農藥 天然產物不以化學方法精製或再加以合成者,如香茅油、印度苦楝萃取物、大蒜萃取物、曼陀羅、橙油、茶樹萃取物、羅勒、檸檬草等植物,其許多二次代謝產物均可被用作殺蟲劑。使用最廣泛的植物化合物是從印度苦楝萃取出的印度苦楝油和被用作殺蟲劑的除蟲菊酯。 二、生化農藥 生化農藥也稱為化學信息素,動植物以防禦為目的或物種之間訊息傳遞,而分泌出的化合物或其合成類似之產品,包括昆蟲費洛蒙等以生物性素材經過化學萃取或合成,如甜菜夜蛾費洛蒙、斜紋夜蛾費洛蒙等。 三、農用微生物製劑 用於作物病原、害蟲、雜草防治或誘發作物抗性的微生物或其有效成分經由配方所製成的產品,其微生物來源一般由自然界分離所得如蘇力菌、黑殭菌、枯草芽孢桿菌、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木黴菌。 四、天敵昆蟲 天敵昆蟲是一類寄生或捕食其他害蟲...

    甘藍黑腐病是甘藍類蔬菜主要的病害之一,常見與軟腐病共同發生,會造成甘藍類大面積死亡,同時也會危害花椰菜、蘿蔔、白菜、芥菜和蕪菁等。甘藍黑腐病近年有加劇趨勢,在溫暖、潮溼的季節最容易發生,最適溫度為25~30℃,高溫多雨、蟲害嚴重及連作地往往發病嚴重,且臺灣平地幾乎終年可見,尤以6~11月最為嚴重,夏季高冷地區甘藍亦普遍發生。種子帶菌是本病重要感染途徑,會在種子內潛伏感染或在病殘體上越冬,病菌可從幼苗真葉葉緣的水孔或傷口侵入,幼苗很快死亡。成株期病菌則進入維管束,造成系統感染。除可藉種子的攜帶而傳播外,田間病株尚可藉雨水、灌溉水、農具或昆蟲等作遠距離傳播。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採用全株均勻噴施,每隔七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遇雨延後一到兩天施藥,是否須再施藥則視病害發展和藥劑的持效期而定。清晨或黃...

    生物農藥的未來發展趨勢,是在「有害生物綜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框架下,生物農藥可與化學農藥相容,並儘速開發殺蟲性生物農藥與其製劑配方。對未來的生物農藥趨勢本文提出以下三個方向。 一、在IPM的框架下考量 生物農藥的存在是與化學藥劑合作,成為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的主角,未來生物農藥需考慮能與化學農藥有較佳的相容性。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農藥團隊所研發的三個生物農藥——貝萊斯桿菌BF、液化澱粉桿菌BACY與A1,研發測試過程除了對嘉磷塞除草劑無法共用外,這三株菌與現行化學農藥相容性高。其中A1菌技轉承接廠商為百泰生物科技公司,商品名為「火山寶」,已取得生物農藥證(製字第06362號),此產品為雙專利上市產品。貝萊斯桿菌BF技轉承接廠商為亞亮生...

  4. 內容提供/ 花蓮區農業專訊 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 呂柏寬. 當歸為繖形花科多年生的草本保健植物,中醫上認為具有活血去瘀、調經止痛及止燥潤腸等功效,近年研究指出另有抗菌、消炎、免疫調節、細胞修護等作用。 花蓮生產的當歸近期生產面積上升,過去僅於山區少量種植,如今在平地亦可見其栽培,大量種植下,病蟲害問題不斷浮出,然而臺灣的當歸病蟲害資料十分缺乏,因此整理了近年於本地當歸栽培中,常見的有害生物,並提供可行的防治方法和藥劑供農友參考。 蚜蟲Aphid.

  5. 這種亞洲植物的葉片含有高濃度草酸(oxalic acid),可能導致虛弱無力、呼吸困難、胃腸綜合症,少數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昏迷、死亡。 大黃是傳統藥用作物,葉柄可食,但葉片草酸含量高不宜食用。

  6. line. 文/農試所應動組 林鳳琪、茶業改良場 寧方俞、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陳巧燕. 甚難防治的薊馬,在台灣農作物上全年均可發生,尤其在適合發育溫度下,約10天即完成一個世代,一年可發生多達20個世代以上,尤其是油茶抽新梢或開花結果時,更是最容易吸引大量薊馬,將造成新芽、花芽及幼果的危害,近年來更是影響了茶籽產量與品質。 幼蟲期多棲息於幼芽、新葉上取食. 薊馬發育生活期包括卵、幼蟲、蛹及成蟲期。 雌蟲偏好產卵於植物幼嫩組織內。 卵孵化成幼蟲後,鑽出表皮,喜棲息於植物幼芽、新葉、花、小果上取食,幼蟲期有兩個齡期,活動力佳,受干擾會快速分散。 蛹分前蛹與蛹兩期,大多於葉芽、花芽、枝條、樹幹的細縫或落入土面化蛹,此為休眠期,減少取食與活動。 羽化後的成蟲回到植物上取食及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