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0月28日 · 觀察發現,面對霸凌者,小鼠選擇抵禦或逃避,這些決定可以預測牠們後續面對挫折的復原力—選擇反擊的小鼠的心理韌性看來較強,而傾向放棄自我保護的小鼠,後續會產生社交退縮等憂鬱行為。

  2. 2019年1月4日 · 反擊或忍氣吞聲,哪個才對?面對不公平、心有不甘的情緒,想反擊是相當正常的反應。在報仇的光譜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光譜的另一端是「過得好,是最好的報復」,一種往心裡內化的方式,哪個才合理呢?

  3. 6 天前 · 3度直面憂鬱猛獸! 作家劉軒:春天終究會來,要相信一切會好. 知名作家、也是Podcast主持人劉軒曾3度墜入憂鬱的深淵中,每一次都歷經幾個月的折磨。 學心理學的他在察覺自己狀況不對勁時即求助醫療,勇於面對、積極治療。 2024-05-31. .文 / 邱淑宜. .責任編輯 / 黃玟綺.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劉軒. 字級. 收藏. 分享. 「已經3次了,我愈來愈認識(憂鬱)這個猛獸,也愈來愈知道生病中的我怎麼跟自己對話、怎麼跟身邊的人互動。 」從2022年8月至今,劉軒3度面對憂鬱症,他直面對決不諱疾忌醫,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稱讚劉軒是憂鬱症病患的正面範例。 情緒低落、充滿無力感 憂鬱症一再復發.

  4. 2021年11月26日 · 1963年,正值青春年華的17歲高中女生因車禍成為植物人,由於她當時是台北第二女中管樂隊指揮,加上當年植物人的病例較少,因而引起廣泛的關注。 事件發生後,家人抱持一線希望不放棄救治,但因為龐大的醫療及照顧費用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當時沒有全民健保,也沒有長照2.0)。 父母耗盡心力照顧,但王曉明因長期臥床且有許多合併症,照顧歷程相當辛苦,而父母逐漸年邁,王媽媽擔心自己死後沒有人接手照顧,因此向立法院請願訂定安樂死法律,但願女兒能安詳離世(引起熱烈討論與爭議,但沒有結論),直到1996年、1999年王媽媽王爸爸相繼過世,其他家人便安排王曉明住進機構直到2010年去世,她呈植物人狀況臥床47年。 (示意圖。 圖片來源 / Unsplash) 案例2:傅達仁.

  5. 2024年4月3日 · 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創傷事件發生後,人們會經歷不同的心理階段:哭喊期、否認期、侵擾期、接納期到完成期。 這些階段反映了創傷對個體心理的深遠影響。 更重要的是,創傷帶來的心理衝擊並非立即顯現,而是會潛藏多年,逐漸侵蝕心理健康,甚至扭曲人格特質。 當症狀浮現時,通常心靈已受到嚴重破壞。 2024-04-03. .文 / 林萃芬. .責任編輯 / 妤葶整理. .出處 / 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 / Pexels. 字級. 收藏. 分享. 天災創傷讓人深陷長期的恐懼中. 位於地震帶的台灣居民常面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心理創傷。 災後,許多人出現暈眩、失眠、噩夢等症狀,並表現出過度警戒,如恐懼獨處、心悸、呼吸困難。 特別是那些失去親人或財產的人,他們可能情感麻木或過度激動。

  6. 2018年10月15日 · 真實案例1. 19歲女性,快讀完大學一年級時,來心理諮商中心求助,她覺得心情越來越不好,感覺孤獨,都交不到朋友,她說:「一下課,同學就三三兩兩離開了,她不知道怎麼開口跟人家說話,同學也沒人理她。 回到宿舍還是孤單一個人,因為室友都出去參加社團、聚會,很晚才回來。 她在旁邊聽到她們分享今天發生什麼事,又羨慕、又難過,可是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真實案例2. 22歲男性,快要大學畢業時,來診所看病,他發現自己無法在便利商店打工,因為客人一多,他會緊張失措,有空時也不知道如何跟同事聊天,既焦慮、憂鬱,也睡不好。 他平常在學校跟同學相處還不錯,但是面對陌生人,一緊張,腦子就一片空白,想到畢業後去上班應該會更嚴重,所以來尋求幫助。

  7. 2020年9月27日 · 全球第一套能看出憂鬱症、失智症腦波變化的AI系統 來自宏智生醫. 人腦中蘊含著大量現今科學還無法發現的秘密,許多和腦有關的疾病對醫學來說是棘手的問題,例如憂鬱症、失智症,不只致病因尚未完全明朗,也不容易早期且正確地診斷。. 除了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