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8月1日 · “让我来! ”是“时代楷模”“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用生命奏响的时代强音,是用“生命担当使命”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吹响的冲锋号角。 2019年4月中下旬,我和记者杨庆民、张永进组成报道组,先后奔赴昆明、遵义、腾冲等地,对杜富国英雄事迹进行深入采访。 为真切感受一线生死雷场扫雷官兵的英雄气概,在云南腾冲边境地区,我们参加了杜富国所在扫雷大队高山丛林中的扫雷行动。 崇山峻岭中,扫雷官兵挥汗如雨,一招一式都面临危险,一举一动都在生死之间。 凝重的战场气氛、一张张无畏的青春面庞,记者感受到了扫雷官兵在这里用汗水彰显青春,用热血播种忠诚的使命担当。 在爆破筒“翻犁”的爆炸声和激昂的军歌声中,记者感受并记录下了一个个为之动容的故事…… 重庆,西南医院。

  2. 2020年12月30日 · 7月14日18时许,辽宁省新民市梁山镇,41岁的大货司机孙刚的大货车在修理部焊接时,一个火星点燃了车上铺的草帘,引燃大火。 货车瞬间像一个巨大的火团,距离修理部不远处还有一个加油站。 冲进驾驶室,一路鸣笛,把“火车”开出5公里,确认旁边没人后,才跳车逃生……孙刚用十分钟完成了全网点赞的壮举。 他说:“不能连累别人,我看火势控制不住,必须把车开到没人的地方。 ”赖以谋生的货车被烧成一堆废铁后,生活的重担又压到了孙刚肩上,他说,“大家放心,我能扛住。 只要人在,一切就都在。 这是抗疫英雄之医护群体代表出席颁奖典礼。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心中有大爱,有人会成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最美逆行天使。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停摆。

    • 劉寶傑1
    • 劉寶傑2
    • 劉寶傑3
    • 劉寶傑4
    • 劉寶傑5
  3. 2017年8月17日 · 在写两个人物的过程中,记者都是经过艰苦的思考,找到了能够反映人物精神特质的触发点。 “樵夫”一文,即以主人公的微信名“樵夫”为喻,生动反映这位“砍柴人”在创业、凝聚人心、爱民、扶贫、处理“亲”“清”关系、制造快乐等方面的事迹,“樵夫”的主要功绩是主线,“魔力”是触发点;“大爱”一文,主线是将心比心的道理,“爱”是触发点,从主人公爱百姓、爱干部、爱家人等方面展开。 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将人物作为领导干部为党为民至真至诚的好官形象,和作为家人爱妻儿、接地气的“暖男”形象结合起来,刻画得生动感人、丰满立体。 4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转第4版刊发通讯《爱人者,人恒爱之——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渠文”中,修渠脱贫是主线,触发点就是“渠”。 渠有很强象征意味,因渠通水,有望脱贫。

    • 劉寶傑1
    • 劉寶傑2
    • 劉寶傑3
    • 劉寶傑4
    • 劉寶傑5
  4. 2019年10月8日 · Qzone.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 新华社石家庄10月8日电 题: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记“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新华社记者 王昆. 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 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李保国(右二)在河北省阜平县槐树庄乡指导山区开发(2013年3月7日摄)。 新华社发.

  5. 2019年10月4日 · 视界君衷心希望:大家在赞叹着一张张大片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国家摄影队,用光影伴祖国同行!. 视频 刘潇 李京 毛思倩 张豪夫 孟鼎博 王东震. 编辑 孟鼎博 韩旭 王乙杰. 揭秘丨盛世华诞背后的国家摄影队 ...

    • 劉寶傑1
    • 劉寶傑2
    • 劉寶傑3
    • 劉寶傑4
    • 劉寶傑5
  6. 2021年5月27日 ·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展览增添的媒体互动装置,特别引入“电波”元素。 通过“声、光、电”特效,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可与英雄展开“心灵对话”,此外还可观摩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同名舞剧等经典场景。 故居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更加丰富的展览陈列,希望呈现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李白烈士形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虹口区依托故居形成了命名“李白中队”的优良传统。 27日当天,新一批“李白中队”被命名。 “李白中队”不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李白烈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是故居的志愿宣讲团队。 今后,上海市虹口区还将在李白烈士故居定期推出“情景党课”。 【责任编辑:薛涛 】

  7. 2021年4月30日 ·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两万余名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使命、渡过黄河、披坚执锐、浴血奋战。 英勇牺牲的数千名西路军将士中,517名英烈就安葬在西宁红军墓。 3月30日,市民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参观。 照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龙摄.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安葬于此. 进入烈士陵园,拾级而上走向红军墓,最先见到一座高10.1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 这是朱德同志1958年在青海视察时,特意为西宁市烈士陵园题写的,饱含着这位红军总司令对西路军将士以及英勇牺牲烈士的浓浓深情。 “红军墓中的517位烈士,都是在西宁各地遇难的西路军将士。 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集中安葬于此。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