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準閣揆卓榮泰(右)宣布農業部將由代理部長陳駿季(左)真除,繼續帶領臺灣農業前進。. (圖片提供/豐年社).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5月20日將就職準閣揆卓榮泰今23日公布520後賴清德政府新內閣第5波人事名單其中農業部長一職由現任代理部長陳駿季 ...

  2. 台灣農業設施協會名譽理事長黃裕益說,智慧農業技術有大量環境資料數據作為基礎,新進農民不必花太多時間就能掌握設施栽培。 亞熱帶設施週年生產環控是標配 資金需求高成智慧工具普及障礙. 歐美等高緯度國家農業栽培使用設施原本是為了保溫,但臺灣位在北迴歸線上,充足的日照反而易使設施內溫度過高,因此冬季能栽培小果番茄,夏天就必須轉作瓜類。 黃裕益說,國內大部分溫室只有「外殼」,但只要導入適當環控,「充足日照就可以從劣勢轉變為優勢」;溫室小番茄若要週年生產,環控設備可能就是標準配備。

  3. 專注的滋味 老醬廠三代手工柴燒出頂級醬油. 許 素惠. 20201231. 雲林縣西螺御鼎興醬油的以國產履歷黑豆,手工柴燒出呈現琥珀色的頂級醬油。. (圖片提供/御鼎興醬油). 醬油也能入蛋糕、布蕾,甚至拌進水果,雲林縣西螺鎮御鼎興手工柴燒醬油完全顛覆一般 ...

    • 姜基榮1
    • 姜基榮2
    • 姜基榮3
    • 姜基榮4
    • 「零飢餓」的核心精神與實踐作為
    • 落實「食農教育法」實踐「零飢餓」
    • 永續發展的未來從餐桌開始

    糧食安全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權,然而,消除飢餓涉及廣泛,包括了農業資源投入、農村發展、社會保護和機會均等。《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報告》(The 2020 Global Hunger Index Report)以聯合國提出的「零飢餓」8個細項指標,針對全球的政策加以檢討。就此8項指標整體來看,永續發展的「零飢餓」目標包括了幾個核心精神,一是闡明「不挨餓」的基本人權,包括人人皆能獲得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尤其須特別關注兒童、青少年、孕婦、哺乳婦女及老年族群的營養需求,以及貧窮地區因營養不良而引發的健康問題。二則是,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從長期、包容性經濟成長和提高韌性的角度看待發展。 新冠疫情、氣候變遷和國際局勢緊張,糧食系統與這些危機交織在一起。《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報告》以「One Hea...

    對照於前述國際趨勢及倡議,實踐「零飢餓」目標事實上與推展「食農教育法」有高度的關聯性。2022年5月4日公布施行的《食農教育法》,明定推動的六大方針「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對於「珍惜食物減少浪費」,提出了「實踐在地農產品消費、減少食物浪費、食材減量及減少剩食」,以及「確保食品安全、糧食安全,促進農地、農業用水與其他資源合理及循環利用,致力於國民穩定取得糧食」等目標。《食農教育法》就執行面來看,除了農委會,教育、環境、文化、原住民族、科技研究等部會都需共同參與執行,推動的對象涵蓋家庭、學校、政府部門、農民團體、食品業者、社區、民間團體等,幾乎全民都包括在內,臺灣食農教育的推動邁向了「全民食農教育」的嶄新里...

    達成「零飢餓」永續發展目標,你我、個人能做什麼?1990年代,新自由經濟主義興起,許多國家開始逐步取消市場干預,在食物民主與食物主權的呼籲下,「食物公民」(Food Citizen)的倡議受到重視。相較於過去,「消費者」被認為是很少參與食物生產與加工歷程的被動角色,「食物公民」的概念主張:公民參與農業,將被動的「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食物公民」。食物公民的任務,包括了積極關注糧食系統的議題,能根據來源、生產方式和生產者來選擇食物,採取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的決策行動,支持永續發展。具體來說,你我可以在食物選擇和行動中展示出同理心,關心糧食安全相關訊息,力行在地永續消費,避免使用生產過程大量耗費資源的食品,選購從農場到餐桌運輸距離短的在地生產食物、友善環境生產的當季食材,支持地區小農。 「呷飽未?...

  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已於2022年2月9日農業淨零排放策略與措施總結,並將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分工為四主軸:減量、增(碳)匯、循環、綠趨勢。 農作物若能科學化管理,則能減少肥料及農藥碳排,提高作物生質量而增匯,作物體循環利用進一步減量及增匯。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它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 要能順利推展正確科學化管理農業實作,首先需要澄清一般農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 化學肥料酸化土壤? 過於簡化有負面影響.

  5. 20200811.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五)水土保持局局長與李鎮洋(左四) 走訪農村再生典範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 文/林媛玉. 一場發生在全臺農村持續十年的寧靜革命,改變了農村的樣貌、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青年的腳步、留住珍貴的在地文化,更醞釀出美麗的產業之花,幫助農村居民重拾在地生活的尊嚴與活力,實現富麗農村的夢想。 早期臺灣因工商蓬勃發展,許多農村青壯人口外移到都會,留下的大多是高齡長輩,公共建設少、生活機能低落,連文化特色也逐漸消失。

  6. 1910年,臺灣香蕉進入大規模化栽培階段,同時臺蕉輸出到日本的數量也開始成長。 及至1924年,臺蕉外銷到日本內地的數量已超過10萬公噸,乃於1925年成立臺灣青果株式會社,臺灣香蕉更開始大量外銷日本,其出口量在1935~1940年間達12~31萬公噸,後來因太平洋戰爭而減少,但到1942年臺灣本島產量仍超20萬公噸。 香蕉乃熱帶性水果,其在臺灣的產地到日治中期主要為中、南部;當時一般以種北蕉為主,至1930年代中部香蕉以內銷為主,而南部香蕉以外銷為主,其主產區為高雄旗山。 因此高雄旗山香蕉產業歷經2次的起落,都和日本有關。 第2次旗山香蕉銷日賺取的外匯,曾占了全國外匯的3分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