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4日 · 親人過世1/4民眾表示「難過一輩子」,悲傷治療如何幫你走出谷底?. 《康健》在Facebook粉絲頁向讀者提問「對於至親的離開,須隔多久後才不感到傷心?. 」多達1/4的民眾表示,會難過一輩子。. 專家建議,喪親之痛可能不會消失,但可學會將這道傷痕化為 ...

  2. 2018年10月15日 · 兒子的朋友驟然過世,他們不僅成立臉書紀念專頁,讓大家分享對朋友的懷念,也特別在朋友生日時和他的父母吃飯,一起懷念他們共有的美好回憶,讓哀悼的父母覺得安慰,因為自己的孩子仍然被深深懷念著。

  3. 2018年12月14日 · 51歲知名同志導演俊志這個月(12月)10日因心因性休克(高血壓心臟病併衰竭)病逝,令各界悲痛扼腕。 其實俊志的父親和親弟弟相繼在3年前和今年10月因心肌梗塞過世,父子3人都死於心臟疾病,教人不勝唏噓之餘,也不得不留意家族史對於疾病罹患的關聯性。 2018-12-14. .文 / 謝佳君採訪整理.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擷取自陳俊志臉書. 字級. 收藏. 分享. 不只是俊志,已故藝人馬兆駿當年也因心臟病發,走得突然,而他的父親也是因為心肌梗塞過世,二哥馬兆驊則曾因血管阻塞,放了3支心臟支架。 遺傳本身就是心臟病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

  4. 2016年12月9日 · 一位年過90的阿公,慢性阻塞性肺病末期,一動就喘,腎臟、心臟也不好,交代兒女時候到了就讓他在家往生,也跟醫生討論過不要插管,「我已經準備好了,」老伯很豁達。

  5. 2015年11月1日 · 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理事長、高雄市永安老人養護中心董事長陳廖梅芳說,她們想為住民申請安寧病房或鄰近醫院的居家安寧照顧,可是資源不夠,要排很久,「長輩都走了還沒等到。

  6. 2003年8月1日 · 在台灣,每10分鐘就有1人被診斷出癌症,每4個死亡中有1位肇因癌症,數據背後,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陷落死蔭幽谷。 尤其每年有三萬多位癌症患者進入末期,怎麼走過最後那段路程? 箇中滋味恐怕只有經歷過的病家才能體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病人受苦,家屬心裡絕不好受。 前立委盧修一的妻子、現任文建會主委郁秀,回憶起陪伴先生與病魔抗爭時的壓力,指指胸腔和脖子,「從他生病以來,我每天早上醒來,心裡就好像有個東西卡在這裡。 照顧病人的勞累和心理壓力外,還要兼顧其他生活角色與經濟收入。 美國一項針對400名癌症病人所做的研究發現,90%的病人仰賴他人提供照料、購物或交通協助,有的家庭還需靠借貸度日。

  7. 2003年7月1日 · 首頁 / 健康焦點 / 心靈 / 家庭關係. 瀏覽數 9,689. 與孩子談生死 用同理心慢慢引導. 如果孩子能在開誠佈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 2003-07-01. .文 / 林芝安.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pexels. 字級. 收藏. 分享. 外公去世了,那年小孫子才兩歲,這一天夜裡,他突然想起外公,深深懷念,這時他已經六歲了。 媽媽於是坐下來,聽聽孩子對外公的回憶。 漸漸地,她由驚訝、驚喜轉而和孩子同樣想念外公。 他們想念外公的鬍子,想念外公的眼睛,更想念外公懷抱的味道…… ──《想念外公》 「每一個離別,都是一個記憶的誕生,」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質采引述達利的話。 死亡為孩子帶來的記憶,更難以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