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3日 · 全球最大手機鏡頭製造商大立光,被控盜用德國公司 MVTec 的 HALCON 軟體,檢方依違反著作權法、詐欺及偽造文書等罪名,起訴大立光數名高層。 商業

    • 《著作權法》的基本概念:保障具體著作物,而非抽象之概念
    • 相關案例解析:留意著作權歸屬和合理使用範圍
    • 實務現場的契約規範與法律救濟

    BIOS 文化創意顧問(以下簡稱 BIOS):在文化創意產業常見的侵權事件,涉及哪些法律相關規定?

    「智慧財產權」的概念很廣,包含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營業祕密等等。其中比較常見的商標權和專利權都需要經註冊後才能行使,因此,文創產業界最常討論到的侵權類型,多數是以侵害著作權為主。 一般大眾在討論這類事件時,常常會爭執於當事人到底有沒有「抄襲」,但在 整部著作權法中其實並沒有「抄襲」這個字眼 。法律規範所談論的是,兩個著作物是否實質相似,有沒有涉及重製或改作。要特別注意的是, 著作權保障標的是「著作物」,他不保護一個概念,只保護一個成品。 這裡可以介紹一則外國案例:日本小說家島田莊司在著名的《占星術殺人事件》研發了一個詭計,就是把六個屍體切割變成七個屍體,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中,作者原封不動的挪用了這個詭計,引起島田莊司的憤怒,這個案例在當時日本法律界引起廣泛討論,但多數見解認為勝訴機會不高,因為著作權是保障「成品」,而詭計比較近似於「概念(Idea)」,單純抄襲一個「概念」,並不會符合法律上重製或改作的要件。 台灣現行《著作權法》保障的著作物種類很多,依據《著作權法》第 5 條規定,著作物的種類包含:語文著作、音樂著作、戲劇和舞蹈著作、美術著作、攝影著作、圖形著作、視聽著作...

    BIOS:要如何判斷我的作品是否涉及重製或改作?

    第一個要件「實質相似」,可以參考之前澄果為丹比喜餅設計金魚圖樣外包裝引發的侵權案例來說明。當時兩造有爭執雙方的金魚圖案是不是符合「實質相似」,法院傳喚了專業人士來檢視兩造的設計,包括視覺藝術系的老師,還有對魚類研究專家,得到的答案是設計圖所繪製的與實際上的金魚長相不同,原始設計者為了讓圖樣上的金魚比較可愛,設計圖上的魚尾巴刻意朝同一個方向,頭也比真實比例還要大,形成了創作的特殊性,而澄果的設計又與對造學生的設計作品實質相似度極高,因此符合第一個要件。 第二個要件「接觸」,則是要判斷被告有沒有可能在創作前接觸過原告作品。舉例來說,假如你在非洲部落創作出一個東西,我在北極也創作出相像的東西,但我們兩人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只是偶然先後做出很像的東西,就不符合重製或改作的第二個要件。 但台灣智慧財產法院在 104 年曾有個判決(104 年度民著上易字第 15 號),這個判決已經普遍被台灣法院所援引,大意是說:在「接觸」要件的判斷上,必須與兩個著作物間「相似」程度綜合考量。如果相似程度極高,僅需證明依社會通常情況,雙方有合理接觸之機會或可能即可成立,而無需明確舉證雙方確實接觸之必要。也就是說...

    BIOS:2020 年網路社群上被熱烈討論的「抄襲」案例,包含國立工藝中心「陳瑩娟琉璃工藝創作展」、 Lo-Fi House 的圖像創作、駱以軍的小說《明朝》。從法律角度來看,以上這些案例有可能構成侵權嗎?

    根據新聞資料,工藝中心為了「陳瑩娟琉璃工藝創作展」找來五個專家評估陳瑩娟的作品意境、表達手法、顏色,皆認為與美國玻璃雕塑家戴爾.奇胡利(Dale Chihuly)有實質相似。 奇胡利是業界知名大師,陳瑩娟的確有可能接觸過他的作品。如果依據新聞資料內容判斷,確實是有構成侵權之可能。但從嚴格意義的法律角度觀察,除非奇胡利來台灣提起民刑事訴訟,否則不能說陳瑩娟負有任何法律上的責任。至於她與工藝中心之間所涉及的違約事由,則是陳瑩娟與工藝中心就履約部分的法律問題。 Lo-Fi House 的圖像創作同樣回歸法律的兩個要件來判斷,從相關資料及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是照著 Pinterest 去描繪,既有接觸又實質相似,侵害到當初把原始設計圖上傳至 Pinterest 的著作權人,加上 Lo-Fi House 有將描完的成品販售營利,也不太可能符合其他合理使用的原則,因此,構成侵權的風險是很高的。 駱以軍的《明朝》是否構成抄襲,要看小說內的文字、對話、口白,與劉芷妤的小說之間兩者是否構成實質相似。實務上判斷文學作品是否構成實質相似的方式,就是對內容、文字、語句的相似程度進行比對,如果相似比例到達...

    BIOS:2020 年文創圈也發生如台灣設計展「新竹獸」創意歸屬爭議,以及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無聲》是否該取得報導文學《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的改作授權爭議。在法律上又會怎麼看這兩起案例?

    依據新聞報導,「新竹獸」的法律爭議在於,策展團隊衍序規劃設計先找了設計師郭奕臣合作,由郭奕臣提出「新竹獸」的概念,而後策展團隊沒有繼續與郭奕臣合作,但仍然沿用了「新竹獸」。所以這個爭議的核心,在於郭奕臣是只有提出抽象的概念,還是有具體提出手稿或分鏡圖等實質著作物,如果是後者,那這些東西的著作權歸屬於誰? 原則上來講,只要僱傭契約沒有特別做規定,員工創作成果的著作權都是歸屬於員工,除非有特別約定,才會轉變成歸屬於公司或老闆。但因為是老闆是出資方,法律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所有。換句話說,對於該創作成果,員工擁有著作人格權,但公司擁有著作財產權。 假如今天不是受雇關係,而是承攬雇傭,像是本案中的外包設計。 意思是,如果本案事先沒有特別約定, 外包設計的著作權,包括著作人格權與財產權皆屬於受聘人,出資方僅能利用該著作。之後若有重製或改作卻沒有取得授權,就會涉及侵權。 至於電影《無聲》的部分,因為故事原型來自台南啟聰學校的真實事件,除非電影直接拿《沉默》書中內容來改作,使用了特定的文字和語句(這點必須直接比對電影和書裡內容來判斷),否則若僅基於同一真實事件,難以構成...

    BIOS:在討論是否構成侵權時,常有人會拿出「合理使用」作為抗辯的理由。在法律規範下,所謂的「合理使用」究竟該如何認定?

    根據《著作權法》第 65 條規定,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的侵害。至於是否為合理使用,從第 44 條到第 63 條,共 20 種合理使用的情境。在此規範之外的情境,應審酌一切情狀,以四件事情為判斷基準: 1. 利用的目的及性質(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 2. 著作之性質。 3. 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 4. 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 質言之,依照台灣目前法院實務,只要涉及商業目的的利用,要被認為合理使用都有一定的困難性。這點在現今網路時代變成一個很大的問題,任何人都可能不自覺落入侵害他人著作權的狀況,例如遊戲實況主在網路平台直播,播送的遊戲畫面和音樂其實都是屬於遊戲公司的著作。 實況主在網路開台就是公開播送行為,接受贊助和開啟廣告,也屬於商業目的,如果遊戲商提告,都有可能先構成侵害著作權與商業使用的要件,再進一步討論《著作權法》第 65 條裡頭剩下的 3 個判斷基準。 幾年前的谷阿莫就是最有名的例子,他被電影商提告後主張自己是合理使用,但台北地檢署認為,YouTube 有開啟廣告、接受業配,影片播送自屬於商業目的,而且他的影片還把整部電影內容都...

    BIOS:創作者、業主於專案開始前,要注意哪些事項以避免發生侵權爭議?

    以台灣《著作權法》而言,著作權保障的範圍很廣泛,而只要涉及商業使用,構成合理使用的可能性都不高,因此一有不慎,都可能涉及著作權侵害,充其量只是原著作權人是否提告、是否有足夠舉證、訴訟成本等實際考量而已。以律師的角度,只要業主是以營利為目的委託創作或利用著作,都會建議取得充分授權。實務上常見雙方爭議類型,可分為以下三類: 1. 混淆「著作財產權」跟「著作人格權」之區辨 2. 未明訂著作權,並衍生後續糾紛 3. 委託他人設計之契約,未有瑕疵擔保之相關條款無論是創作者或業主,事前都要明確以契約規範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的歸屬,有爭議時才有得依循。對業主而言,一定不希望在委託他人執行著作後取得一個抄襲的東西,因此建議在契約內增加權利瑕疵擔保相關條款。當最終成品侵害第三人著作權,而導致業主被告,業主得以逕行解約,且由受託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BIOS:當事人如何判斷在可能涉及侵權的事態中,何時得以尋求法律救濟?

    首先要判斷,進入訴訟是否是最好的手段?通盤考量長期的商業利益、進入司法程序後可能耗費的人力時間費用、以及後續在媒體或社群上品牌公關戰的佈局,不同層面的考量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以上面所提到的遊戲實況主例子而言,遊戲實況主公開播送遊戲內容,有時反而是增加遊戲知名度,提高遊戲公司的商業利益。 如果經過充分考量,決定要進入訴訟,前期的蒐證是最重要的事情: 1. 保存己方著作物之相關工作底稿或流程 2. 確認兩個著作物之創作先後順序 3. 合法備份或紀錄疑似侵權物之相關資訊 4. 詳細確認比對兩著作物間是否實質相似 至於刑事與民事之間的訴訟選擇。若要走刑事追訴,雖然有強大的威嚇性,可請求檢察官進行蒐證,且如果經檢察官偵辦起訴後,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帶民事損害賠償,不用繳納裁判費。 然而刑事告訴的要件較民事訴訟嚴格,不一定能順利告成,且《著作權法》多數為告訴乃論罪,亦有六個月告訴期間的限制。至於直接走民事訴訟,要件成立較為寬鬆,然而在侵權事實及損害賠償的金額,需要由起訴的原告自行舉證及蒐集證據,起訴時需要繳納裁判費,則是民事訴訟相對於刑事訴訟的困難點,所以要選擇走那一個法律程序,也是提起訴訟前必...

    陳慶鴻

    台灣大學法律系及法律研究所畢業,現任元鴻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專長為公司商務及智慧財產權案件,曾擔任多間知名企業或政府機關之教育訓練講師。 (原文刊載《BIOS review_2020 台灣文創動態回顧》專刊)

  2. 2024年5月29日 · 民進黨團指控,藍白聯手擴大立委權力,恐造成立委濫權現象,未來立委握有調查權,恐將人民捲入,引發政治鬥爭,也可能對企業經營者產生影響。 國民黨團則指出,提出國會改革就是要杜絕過去 8 年,官員們各種反質詢、閃避問題甚至說謊的惡質行為,讓陽光照進國會,還給人民公平正義。 面對黑箱、不符合程序正義等質疑,民眾黨團指出,國會改革法完全依照程序進行,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委員根本不想討論國會改革法,利用拖延戰術,如散會動議、程序問題,讓國會改革法停擺,迫使法案進入院會,並造謠法條沒有實質審查。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國會改革法案)通過了什麼? 三讀條文一次看. 1. 總統國情報告|國情報告常態化,立院可決議總統赴立院報告. 三讀通過,未來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邀請總統至立法院做國情報告。

  3. 2019年11月14日 · 在年輕組( 18~34 歲)的受雇者中,只有 55% 認為職場科技監控是「合宜」的,而在中高齡組( 35~64 歲)間,認為合理的比例提高為 66%。. 此外,年輕組中有 57% 會「因知道被監控而改變行為」,比中高齡組多了三分之一,凸顯了新世代對於職場倫理與個人隱私 ...

  4. 2023年6月26日 · MeToo 背後真正的意涵是讓曾經做錯事的人,出面向受害者道歉、為過去的錯誤負責,也讓受害者至少有機會可以說出親身經歷,釋放曾經備受壓抑的自己。 但整件事真正的關鍵點,還是在所有人對於受害者的同理心,而不是拋出更多問號,再次傷害他們。

  5. 2024年1月16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松下集團(Panasonic)子公司松下工業(Panasonic Industry)近日被爆出,公司過去在申請產品品質認證時,存在包括數據造假在內的欺詐行為,違規產品種類多達 52 款。 值得留意的是,根據日媒 《讀賣新聞》 報導,松下工業的詐欺行為可追溯到 20 世紀 80 年代(1980 年),造假案涉及日本境內與位於中國、台灣和泰國的 7 間廠房,據統計,日本國內外有超過 400 間公司均有銷售相關產品。 延伸閱讀: 和碩昆山廠給立臻,立訊為何裝不熟? 看懂蘋果鏈新策略. 松下工業究竟造假了什麼數據?

  6. 2019年12月20日 · 2017 年 12 月,山寨無印更向日本 MUJI 的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提出起訴,反控告對方侵犯其商標, 最後法院判決結果竟由北京棉田勝訴,日本無印良品需向北京棉田支付約 62.6 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269 萬 5871元)罰款外,還無法在 24 類商品印上商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