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成語解釋. 【名稱】:蝸角之爭. 【拼音】:wō jiǎo zhī zhēng. 【注音】:ㄨㄛ ㄐ|ㄠˇ ㄓ ㄓㄥ. 【釋義】:比喻為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 【出處】:《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例子】: 【序號】:9063. 【Emoji符號】: 🐌 🦄 🇿. 【宋體】: 【楷體】: 補充資訊. 參看本站內部《 中華成語 》欄目中的“ 蝸角之爭 ” 參看站外新版《 一把刀成語詞典 》附帶真人國語讀音、成語接龍等功能,請查看該成語: 蝸角之爭. 單字解釋: 蜗 、 角 、 之 、 爭 (鏈接到 《一把刀中文字典》) 首字母索引.

  2. 成語解釋. 【名稱】:不瘟不火. 【拼音】:bù wēn bù huǒ. 【注音】:ㄅㄨˋ ㄨㄣ ㄅㄨˋ ㄏㄨㄛˇ. 【釋義】: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不急促。 【出處】: 【例子】:雖然年年春晚節目表演都差强人意、不瘟不火,但國人依然年年對它抱有很高的期望。 【序號】:2016082205. 【Emoji符號】: 🙅‍♂️ 🤧 🙅‍♂️ 🔥. 【宋體】: 【楷體】: 補充資訊. 參看本站內部《 中華成語 》欄目中的“ 不瘟不火 ” 參看站外新版《 一把刀成語詞典 》附帶真人國語讀音、成語接龍等功能,請查看該成語: 不瘟不火. 單字解釋: 不 、 瘟 、 不 、 火 (鏈接到 《一把刀中文字典》) 首字母索引.

  3. 簡要介紹. 【注音】:ㄋㄨㄛˋ. 【部首】:訁. 【部首筆劃】:02. 【正體筆劃】:16. 【简體】:诺. 【拼音】:nuò, 【簡體筆劃】:10. 【簡體筆順】:捺折橫豎豎橫撇豎折橫. 【拼音輸入】:nuo. 【五筆輸入】:yadk. 【五行】:火. 【吉凶寓意】:吉. 【Emoji符號】: 🆗, 👌. 字體展示. 【正體】: 諾. 【宋體】: 【楷體】: 諾的筆畫順序書寫演示. “ 諾” 字的讀音 : nuò. nuo4. 詳細介紹. 【詳細解釋】: 諾. promise;yes; 諾. (1) 諾 nuò. (2) (形聲。 從言,若聲。 本義:表示) (3) 同本義 (一般用於上對下、尊對卑或平輩之間,卑對尊用“謹諾” [yes] ) 諾,應也。 ―― 《說文》。

  4. 成語解釋. 【名稱】:不依不饒. 【拼音】:bù yī bù ráo. 【注音】:ㄅㄨˋ | ㄅㄨˋ ㄖㄠˊ. 【釋義】:形容要求不遂就糾纏個沒烷完。 【出處】: 【例子】: 【序號】:16530. 【Emoji符號】: 🙅‍♂️ 👫 🙅‍♂️ 🙏. 【宋體】: 【楷體】: 補充資訊. 參看本站內部《 中華成語 》欄目中的“ 不依不饒 ” 參看站外新版《 一把刀成語詞典 》附帶真人國語讀音、成語接龍等功能,請查看該成語: 不依不饒. 單字解釋: 不 、 依 、 不 、 饶 (鏈接到 《一把刀中文字典》) 首字母索引.

  5. 【釋義】:諾諾:答應的聲音。 形容自己沒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順聽從的樣子。 【出處】:《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例子】:他思念父母面上,一體同氣,聽其教誨, 唯唯諾諾 ,並不違拗。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 【序號】:8031. 【Emoji符號】: 1️⃣ 1️⃣ 🆗 🆗. 【宋體】: 【楷體】: 補充資訊. 參看本站內部《 中華成語 》欄目中的“ 唯唯諾諾 ” 參看站外新版《 一把刀成語詞典 》附帶真人國語讀音、成語接龍等功能,請查看該成語: 唯唯諾諾. 單字解釋: 唯 、 唯 、 诺 、 诺 (鏈接到 《一把刀中文字典》) 首字母索引.

  6. 【釋義】:是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的一種形式,即:群眾如果緊急情况下來不及寫訴狀申告,就跑到縣衙門口擊鼓鳴冤,縣官聽到擊鼓聲就會速速升堂問案,不需要寫訴狀,也不需要交費用,到大堂從實告來就由官府定奪。

  7. 成語解釋. 【名稱】:判若兩人. 【拼音】:pàn ruò liǎng rén. 【注音】:ㄆㄢˋ ㄖㄨㄛˋ ㄌ|ㄤˇ ㄖㄣˊ. 【釋義】:形容某人前後的言行明顯不一致,象兩個人一樣。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于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 判若兩人 ? 【例子】:他與另三人作一獻上之報告,毀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 判若兩人 。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 【序號】:21528. 【Emoji符號】: 👨‍⚖️ 2️⃣ 🧑. 【宋體】: 【楷體】: 補充資訊. 參看本站內部《 中華成語 》欄目中的“ 判若兩人 ” 參看站外新版《 一把刀成語詞典 》附帶真人國語讀音、成語接龍等功能,請查看該成語: 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