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1日 · 和碩即將在1月15日正式合併鎧勝不過鎧勝31日突然宣布總經理莊育志職務調整暫由財務長張昭平資深副總經理代理業界則傳出莊育志遭到中國公安帶走調查與涉及金錢弊端有關鎧勝母公司和碩對於莊育志職務調整與是否遭帶走調查都不予置評過去兩三年鎧勝為了轉型承接iPhone金屬機殼營運吃足苦頭不過2020年在鎧勝董事長程建中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操盤下鎧勝改以承接包圍iPhone螢幕的金屬圈並負責組合OLED螢幕與金屬圈來突圍月營收也因此三級跳8月營收為40.63億元10月已經躍升至120億元11月更達173億元另外鎧勝在蘋果筆電Macbook的佔有率從今年下半年起也快速提升,2021年可望進一步增加並成為僅次於鴻準的第二大供應商。

  2. 2021年1月28日 · 達志. 2021-01-28 19:07. +A -A. 加入收藏. 傳了半年的立訊入股和碩旗下金屬機殼大廠鎧勝案終於塵埃落定和碩立訊28日共同公告表示立訊精密將以60億人民幣260億元入股鎧勝旗下子公司日鎧電腦配件」(下稱日鎧)。 未來立訊將持有日鎧50.1%股份,反之和碩對日鎧的持有權則從100%下降至49.9%。 鎧勝為去年被和碩私有化下市的機殼廠,當時即有傳言立訊即將入股,如今在鎧勝正式下市的幾週後公告表示,為拓展大陸電腦配件業務,將放棄旗下日鎧的增資案,增資案將全數由立訊入股,該案將於2月3日交割。

  3. 2022年8月17日 · 1339期. 2022-08-17 09:39. +A -A. 加入收藏.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喬」了近兩個月、版本至少變動過3次的人事案,為何是這家營收破兆的電子組裝大廠,走出愈來愈「鴻海化」的關鍵決策? 科技業流傳了兩個多月、iPhone第二大組裝廠和碩的新任執行長,終於在8月11日揭曉。 當天下午,一封由董事長童子賢署名,同時發給集團內員工、供應商、媒體的公開信,揭示這家營收破兆的企業,未來,也將走向 雙執行長制 。 巧合的是,2018年年底,最早由童子賢參與創辦、後來與其分家的華碩,也宣布由許先越、胡書賓擔任共同執行長,接手自從2008年華碩與和碩「雙碩」分家後,由沈振來執掌了10年的執行長棒子。 為什麼早在2016年就已進行過一次執行長交接的和碩,會選擇與華碩一樣的雙執行長制?

  4. 2021年2月3日 · 1月28日和碩董事會決議旗下鎧勝轉投資子公司日鎧將透過增資方式讓有小鴻海之稱的中國立訊精密以60億人民幣約267億元新台幣獲得過半股權機殼是iPhone組裝的關鍵零組件也是和碩積極投資的領域但鎧勝因遲遲無法打進iPhone供應鏈而

  5. 2024年1月17日 · 其實在2021年1月和碩合併了旗下金屬機殼廠鎧勝後沒多久就宣布鎧勝旗下的最大生產金屬配件事業的日鎧電腦配件將辦理增資同樣由立訊精密認購擔任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的童子賢周二1月16日晚間在協會歲末晚宴會場外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明昆山世碩引進立訊資金並非和碩單方面的決定而是與客戶共同討論後的結果。 其次,和碩在中國有上海、蘇州、昆山及重慶等四大廠區,只有昆山廠引進了策略性投資人(立訊),其他廠區仍是和碩獨資,而且和碩對昆山世碩的安排,也絕非是撤資。 和碩加速擴大越南、印度、墨西哥產能. 童子賢表示,和碩手上是有足夠資金,但需要評估是否用來投入新產品研發,或是投入越南、印度或墨西哥的製造點。

  6. 2020年8月19日 · 金屬機殼大廠 鎧勝KY以下簡稱鎧勝),受惠於MacBook訂單節節攀升第二季終於擺脫虧損陰影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八七元創十一季以來新高外界盛傳鎧勝可望拿到iPhone內構件及Apple Watch的新訂單甚至可能接手幾款被可成放棄的iPhone鋁合金中框訂單。 豈料諸多利多加持之際,母公司和碩卻發重大訊息宣布,以每股八十七.五元、溢價二一.四%,耗資一四五億元收購鎧勝全數股權,預定明年二月將鎧勝私有化下市。 在「小鴻海」立訊接連入股台灣關鍵零組件廠的同時,和碩此舉掀起市場高度議論與關注。 重訊會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親自上陣召開記者會,他解釋,「鎧勝慢慢往好的地方轉變,需要的條件也開始不同,比如資金、模組技術需求等等。

  7. 2021年8月4日 · 至於和碩和立訊合資的機殼廠日鎧何時展現綜效和碩副董事長程建中表示,「新團隊加入後目前鎧勝本業經營改善幅度看得到策略方向是正確的期望很快看到更好的成績。 年中驚喜大放送📣加49元 最多送49期! 每期最低$34元up🎯週週為你觀察經濟脈動分析最新投資情勢現在用最優惠的價格訂閱佈局未來贏得先機和碩 車用 訂單 特斯拉 iPhone 廖賜政 客戶 供應 設廠 北美. 面對 iPhone新進中國組裝業者立訊精密逼近、外傳拿下即將量產的 iPhone13 Pro4成訂單, iPhone組裝二哥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表示,「我們對產業變化很習慣,有新的力量會崛起,也有新的產品會等著你開拓,公司會注意營收與獲利的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