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信 是指誠實的做法並表現出對道德倫理原則和價值觀在思想和行動上的一貫和不妥協的堅持。 [1] [2] [3] 「誠」是 誠實 ,「信」是有 責任 心、 信用 。 相反的,無誠信者是 偽君子 或真 小人 。 有關誠信,在古今各地都有談及,包括 倫理學 、 宗教 、 專業 操守 、 人事管理 及 政治學 《 君王論 》。 誠信的一些面向,被認為屬於 普世價值 , [4] 一些人則指出,「誠信」的定義可能因文化而有所不同。 [5] 權術 及相關的 算計 、 心機 等,被認為是站在誠信的對立面,如《宋史‧徐誼傳》就提到 徐誼 曾上奏說:「上古 三代 以上的聖王,他們有的是至高的誠信,而不用權術。 因此若把誠信推到最高,就可以讓品德達到與天齊平的程度。 」 [6]

  3. 誠信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 「誠」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 「信」即要求人們說話、做事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 誠和信雖然在哲學上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是等值的概念,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 中國文化認為,誠信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美德,是立人之本、齊家之道、交友之道、為政之基、經商之魂和心靈良藥。 中西哲學家均十分重視誠信之道。 他們均肯定誠信的基本含義都是誠實不欺,誠信之道是維持人類社會發展秩序的基礎。 但由於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處。 與西方發源於原罪說,作為一種契約倫理的誠信不同,中國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說的基礎之上,認為誠信源自人類生而具有善性。

  4. 信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 無論在過去或是現在,對於建設人類社會文明都是極為重要。 孔子曰:「人而無,不知其可也。 」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甚麼事情也做不成。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則離。 」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之目的。 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誠、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崩潰。 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 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左傳》云:「,國之寶也。 」指出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

    • 概觀
    • 基本介紹
    • 詞句釋義
    • 名詞概述
    • 相關事例
    • 作用
    • 相關名言
    • 古籍闡述
    • 相關
    • 現狀反映

    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中文名:誠信

    •外文名:good faith

    •出處:《禮記·祭統》

    •拼音:cheng xin

    •反義詞:失信

    •近義詞:誠實

    誠信∶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誠,真實,誠懇;信,信任,證據。所以說,誠信,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誠的含義

    “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誠”是一種美德。《名人名言》∶“誠即天道,天道酬誠”。言行須循天道,說真話,做實事,反對虛偽。意思為誠實。

    信的含義

    《說文解字》認為“人言為信”,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而“信”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 “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主要是從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誠信,這是做人的道理、規律。二者在哲學上雖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誠”與“信”則是同義等值的概念,故許慎在《說文解字》云:“誠,信也。”“信,誠也。”基本涵義都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義上,“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辭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在基本字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其獨具特色並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信的意思是相信。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範和道德標準,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裡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

    關羽事例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1、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張遼以“三便”勸關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關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約’:一、今降漢不降曹;二、請給二位嫂子俸祿,單獨居住,不論何人不許入門;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辭曹歸劉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三約體現了關公對漢室,對劉皇叔的忠誠,在文字上約法三章,表明他對兄弟桃園結義承諾的踐約之志。 2、關公《夜讀春秋》是關公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個典故。 徐州兵敗後,關公與曹操約法三章,暫居曹營。曹操敬重關公,為了籠絡他,賜給他珍貴物品,關羽卻拒之不受;幾日一宴請,關羽從不亂吃喝;給關羽大宅,關公卻將內宅分給老兵,自己住外間;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卻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無法,安排劉備的兩個夫人和關公同居一屋室。關公仍不動色,秉燭獨坐在門外,專心致志讀《春秋》,通霄達旦,毫無倦色。曹操想通過美色來詆毀關公,從而達到要挾逼其就範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信條在關公身上失去了靈驗。 關公夜讀春秋,通霄達旦給出三個信息:一是關公面對美色坐懷不亂,二是通霄甘做兩個嫂嫂守護衛士,三是《春秋》儒學道義對關公定力的影響。反映出的實質就是:不僅僅是關公對皇兄的忠義的承諾,更反映出關公誠實守信的品質本性,這一天性經《春秋》儒學道義的薰染,升華成華夏民族最寶貴的忠義誠信的道德典範。千古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其他事例

    3、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么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4、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裡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她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5、汽車維修店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么乾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6、宋慶齡有次與一所國小約定去看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赴約了,但宋慶齡仍冒雨前往。 7、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裡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裡,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在一個地方只購得4瓶啤酒,於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8、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齊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交友之基

    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1.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

    2.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3.圖大者,當謹於微。——呂近溪

    4.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松下幸之助

    5.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6.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馬克思

    古籍中,對誠信之道的論述頗多,現摘其要者加以闡述。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

    ·無誠信品德的人說的話,人是不應當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須做誠實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規,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所以怨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所以遭致怨禍。要求人說話要誠實、要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論語·學而》)

    講求

    講誠信,並不是說說,很多人說得容易做起來難。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誠、誠而難信的一種劣根性緣故,他們以利益確定誠信,以自私和貪婪玩弄誠信。 在現實社會生活里,我們做人做事什麼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誠信,弄得人去尋找誠信的機會和條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別人有誠信講誠信,而自己就很難用誠信來對待他人。在文明發展的今天,更應該體現人事的誠信度,結果卻令君大失所望。 可以說,它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的人事裡,一旦人丟掉了誠信,人性就顯得可惡、可怕、可恥。本不稀罕的更稀貴了,從而體現了人的道德品質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真可謂說是說,做是做,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玩笑而戲弄誠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還能聽到它的聲音。

    準則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但究竟怎樣才算是有誠信?這部分將為你介紹誠信的準則,並看看中國古代哲賢如何實踐誠信之道。 1.戒欺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禮記·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謂真誠實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學家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即使在閒居獨處時,自己的行為仍能謹慎不苟且,不會自欺。中國現代學者蔡元培先生說過:「誠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為人所欺。」可見,戒欺是誠信的重要準則之一。 ①楊震「不受四知金」 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經過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王密深夜帶十斤黃金私贈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呢?」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這番話,很羞愧地走了。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說明他的道德修養已達到了不自欺的「慎獨」境界。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誠信」。 ②胡雪岩與「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慶余堂藥店中,向內掛了一塊「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寫道:「凡貿易均著得欺字」,「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慶余堂藥店之所以能夠蜚聲于海內外,生意興隆,其秘訣就在於「戒欺」二字。這則故事說明,「戒欺」二字是企業成功的秘訣,也是企業家的無價之寶。 2、過而能改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韓愈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陸九淵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忌諱),改過不憚(畏懼)。」古人申居鄖曰:「小人全是飾非,君子惟能改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賢認為如何對待過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一。 中國古代哲人強調知過即改,這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孟子·滕文公下》載有一則寓言:有一個人每天都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為。」那人回答說:「那么,我打算減少一些,一個月只偷一隻雞,然後停止偷雞。」這則寓言說明,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應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所以,人對於過錯應該「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一定要與過錯一刀兩斷,徹底改正。 ①東坡悔續菊花詩 蘇東坡與王安石私交甚厚,經常在一起切磋詩詞。有一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蘇東坡只見書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詩,只有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後,心中好笑,認為菊花怎能像春天裡的花一樣,在一夜之間落得滿地花瓣?於是,他續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譏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續詩,心想:「真是少見多怪!」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當團練副使。有一晚,一陣秋風過後,第二天院內菊花被颳得滿地金黃。此時,蘇東坡深愧自己妄自續詩,見識短淺。 回到京城後,他即當面向王安石認錯。王安石稱讚說:「知錯能改,是難能可貴的啊!」從此以後,蘇東坡十分謙虛謹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信守承諾 《左傳·僖公十四年》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意思是說,若自己喪失信用,背棄鄰國,遇到禍患有誰會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必定會滅亡。由此可見,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們對別人許下諾言,就須認真對待,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切勿掉以輕心,失信於人。在平日待人處事時,我們可先從守時開始做起,然後對家人、朋友信守承諾,以誠信待人。 ①劉廷式堅娶盲女 劉廷式本是農家子弟,與鄰女定有婚約。後離別數年,劉廷式入太學讀書,並考中進士。劉廷式回鄉時,準備與鄰女成親。這時才得知鄰公已死,其女雙目失明,家道中落。不過,劉廷式並不因此違背婚約,還選好日子準備完婚。鄰女打算退婚,她說:“我如今雙目失明,形同廢人,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嫁你為妻呢?”劉廷式回答說:“既然我早與鄰翁有約,豈可因翁死子疾而違背婚約?”結果,二人終成眷屬,家庭和睦,並生數子。 4、誠信待人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云:“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說明“誠”對於“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①宋就以誠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處當縣令,梁、楚邊亭四周都種瓜。由於梁亭人勤勞,所以瓜長得很好;而楚亭人懶惰,所以瓜長得不好。 於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惱恨,在深夜踐踏和扯斷梁亭的瓜藤。梁亭人發現後,去請示縣令宋就,認為要報復,去踐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搖搖頭說:“怎么可以這樣做呢?與人結怨,是招禍的門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對人家不好,這多么狹隘呢!你們如果聽我的話,那應以誠感人,每夜派人暗中為楚亭澆瓜地,不要讓他們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澆過了,瓜長得愈來愈好。楚國縣令和楚王知道這件事後,深深被宋就以德報怨的行為所感動,自覺慚愧,就以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並請求兩國交好。 5、言行一致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說過:“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意思是說,從前孔子對於人,只要聽了他講的話,就會相信他的行為;孔子對於人,當聽了他講的話後,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在這裡,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 ①季札贈劍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乾什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②破鏡重圓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訊息。 陳國亡後,樂昌公主為楊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③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讚,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髮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自我鞭策

    為何社會愈文明,失信的現象卻嚴重呢?當你實踐誠信之道時,會否感到無從入手?不用擔心,我們從日常生活各方面出發,不論在學業、人際交往,以至將來在工作、營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實踐誠信之道,並以中國歷史小故事,說明箇中大道理。誠信之道,由你做起! 人類沒有真誠,生活便沒有分量。讓我們在真誠中舒展心靈的雙翼,在真誠中領略世界的風采。留住真誠,生命便有了前進的依託;留住真誠,你我便有心靈的共鳴。讓我們在誠信里感受溫暖,讓我們在誠信里憧憬未來。

    失信面面觀

    在現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信用危機,影響經濟發展,擾亂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國大陸,有些政府官員欺上瞞下,貪污情況嚴重。在商業交易中,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中國約有35% 的企業被假冒偽劣產品侵權,此類產品的產值年均高達13,000億元。商家對顧客態度冷漠敷衍、虛假廣告、毀契約、作假帳的現象相當普遍。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在香港,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也發生過不少驚人的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賄案”、“圓洲角短樁醜聞”,至於街頭行騙、盜竊、信用卡賴帳等現象俯拾皆是。 在現今中國學界,失信的現象尤其嚴重,學術詐欺、項目造假、論文抄襲等的舉報和揭露不勝枚舉。例如,西安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連生存在嚴重學術詐欺行為,科技部公開撤銷其昔日獲得的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他因學術造假被西安交通大學解除了教師聘用契約。

    失信的原因

    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物慾橫流,現代人雖利用科技創造了物質財富,但自己反被物質財富所奴役。現代人每天營營役役,為的是賺多點錢,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質享受,但道德價值觀念卻開始失落。在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思想的衝擊下,現代人普遍認為見利忘義、投機取巧比中國傳統美德如誠信、刻苦、勤奮更為重要,社會崇尚金錢、權力,以此作為衡量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反觀人類的精神世界、生命價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則被逐漸遺忘。 當現代人意識到自己可以積極爭取權利和利益時,卻錯誤地認為自由就是無規定和不受約束地為所欲為,因此人們往往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將道德規範、承諾信譽、契約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種種自私行為。例如中國大陸的經濟開始急促發展,但信用制度、市場規則尚未健全,於是一些見利忘義的人就鑽制度、法律不完備、執法不嚴的空子,不講信用,形成現今「見利忘信」現象,而導致了一連串的嚴重後果。

    自我修養

    儒家十分重視修身為本的思想,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都以自我修養為根本。 子路是孔子的門人,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答:“修己以敬(謹慎)。”子路又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人。”子路再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百姓。”孔子這裡是把“修己”作為“安人”、“安百姓”的前提,孔子認為君子應先慎重地培養、訓練自己的道德品質,然後再去治人,再去治百姓。孟子也明確地闡述了“修身”與“家”、“國”的關係,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孟子作出結論:“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荀子從“修身”的社會效應角度指出:“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遵從道德原則),如是則貴名(美好的名聲)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荀子認為其理想人物聖人和大儒,都具備道德上最高的品格。若一個人能實踐道德,便會正如聖賢般留下美好的名聲,天下百姓就會如雷霆般擁護他。 儒家經典《大學》對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作出了更為具體、更為系統的表述,當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由此,《大學》邏輯地得出結論說:“自天下以至於庶人,壹是(皆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不論是什麼人,都以修身養性為根本。 根據“修身為本”的思想,要求每個人在求學階段,務必先從自己修身養性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的誠信品格,諸如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護短亦不造假,在無人監督時亦能自律,勇於改過等。正如晚清重臣曾國藩所說:“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練而出耳。”

  5. 信 是指一個人的誠實性和 信用 程度它既體現於一個人的個性、 價值取向 之中,又與 企業 的顧客商譽價值緊密相關。 傳統上講,誠信就是一個人的可靠程度和可信任程度,它是人品的核心部分。 人們對誠信的理解,以前主要局限於一個人誠實的程度,後來則擴展到可靠性、責任感和社會依從性等方面。 具有誠信的員工,會隨時隨地以誠信開展業務,遵守公司制度規定和社會道德規範,對工作具有較強的 責任心 。 [ 編輯] 誠信的個人特質. 1、正直。 擁有積極向上的 人生觀 和 價值觀 ,具有健康的心態,能對現象進行公正、公平的評價。 2、尊重他人。 不分級別、文化等其他差異,對他人保持尊重與真誠。 3、遵守規範。 遵守公司制度規定,不超越制度規定許可權;不因個人情緒或其他想法而影響組織利益。 4、社會公德。

  6. 誠信」:信守諾言言行一玫不弄虛作假誠信的基本內涵能體現個人對自己能力的了解和信心。 「誠信亦是個人的資產有助與別人坦誠溝通建立互信的關係能將誤會和問題迎刃而解相反得不到別信人信任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便是這個意思。 常持「誠信」的人,「言必信、行必果」,不輕率許下承諾,但當許下承諾,必定全力以赴;能夠內心無愧,坦然面對人生,不用整天誠惶誠恐,擔心有朝謊話會被揭發,真正做到「君子坦蕩蕩」。 個人層面: 堅守原則,真誠面對自己,並能做到「慎獨」 家庭層面: 在家中不因對方是家庭成員,而輕視承諾的重要. 學校層面: 抱持誠實和謹慎的治學態度,並真誠處理向老師及同學許下的承諾.

  7. ︿. 回頂端. 字詞:誠信,注音:ㄔㄥˊ ㄒㄧㄣˋ,釋義:誠懇信實。 如:「本公司以誠信的態度來經營,絕對值得大家信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