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5日 · 新冠狀肺炎疫情爆發時,台灣經濟部1月24日宣佈暫停口罩出口,優先供應台灣內部的需求,約一周後,1月31宣佈徵用所有口罩工廠,統一管理口罩的 ...

    • 口罩產量1
    • 口罩產量2
    • 口罩產量3
    • 口罩產量4
    • 口罩產量5
  2. 2020年4月26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月31日起徵用一般醫用口罩與外科手術口罩,當時台灣口罩日產能是188萬片;3個月來,92條國家隊的生產線與口罩廠舊產能合計日產已達1,600萬片、足足提升8.5倍,朝向總統蔡英文所稱日產2,000萬片的目標邁進。 2月1日成軍的口罩國家隊,3個月來日夜趕工過程驚險,直到3月2日產量僅僅只有820萬片、落後行政院設定的目標,當時卡關的關鍵是什麼? 而92條口罩國家隊生產線,疫情過後會否成為「蚊子機」? 國家隊下半場的作戰計畫又是什麼?

    • 口罩產量1
    • 口罩產量2
    • 口罩產量3
    • 口罩產量4
    • 口罩產量5
  3. 2024年4月28日 · 口罩.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政府徵用民間口罩,帶動「口罩國家隊」投入生產,如今疫情尾聲,口罩工廠關門退場或縮減產線,現在只剩不到一百家,日產量平均下滑八成五。 記者黃仲裕/攝影. 新冠肺炎疫情 期間 口罩 曾一片難求,政府徵用民間口罩,帶動業者加入「口罩 國家隊...

    • 政府「徵收」口罩
    • 台灣的口罩文化
    • 誰在漲價?
    • 買機器、增產線
    • 生產過剩的疑慮

    新冠狀肺炎疫情爆發時,台灣經濟部1月24日宣佈暫停口罩出口,優先供應台灣內部的需求,約一周後,1月31宣佈徵用所有口罩工廠,統一管理口罩的分配及產量,當時每片口罩賣台幣6元、每人限購3片,引發搶購潮。 2月6日開始,購買口罩必須憑證件,實行實名制購買。口罩價錢降至一片新台幣5元且僅限在藥局販售,逐漸降低民怨。 得知政府徵收口罩,黃惠豐鬆了一口氣,因為徵收口罩減少了很多困擾。他向BBC中文表示,疫情剛爆發時,就有許多中間商增加訂購量,甚至有人租賃大卡車要來載貨,但他的產能並沒有那麼多。 另外還有很多親戚、朋友會有購買需求,「政府徵收口罩,讓我不用面對這些人情壓力。」 口罩利潤薄弱,台灣的口罩產業此前多移至中國,至今台灣有高達9成的口罩都是依賴進口。 但也有部分工廠對政府採取的徵收政策表示不滿,...

    從事口罩相關產業約30年的黃惠豐表示,台灣需求最大的口罩是以保暖為主的棉制口罩,通常在冬天時需求量較多,騎機車面對空氣污染也會使用,至於工業用口罩則是作業員為防塵使用。 回朔台灣的口罩史,能發現日治時期台灣人就已建立基礎醫療知識。像是1920年代台灣流行性腦膜炎,當時的公衛宣傳單中,警示「因為台南地區正在流行,請注意」。顯示當時使用口罩已是重要的防疫觀念。當時的報章媒體,也曾出現多篇有關配戴口罩的投書、報導,甚至還有漫畫。 2003年爆發SARS疫情時,台灣人一度搶買口罩,醫療口罩在這時候需求量才開始大增。這一次面對新冠病毒,台灣再次出現恐慌式搶購。

    台灣政府徵收口罩並控制口罩價格,但仍有人在網路上以兩倍價錢販售口罩,黃惠豐認為漲價的應該是中下游廠商。 他解釋,一次性醫療口罩的主要原料為三層不織布,包括最外層的防潑水層、中間過濾病毒的的熔噴不織布及吸汗水的最內層。「因為台灣中小企業龐大,生產這些不織布的工廠多,貨源充足,他們也沒有在疫情期間漲價,因此他推估漲價的應該是中下游。」 台灣「熔噴技術不織布」的最大供應商是位於桃園的敏成股份有限公司,從1月30日開工後就24小時不停機,平均每日製造5噸不織布濾材,可提供醫用口罩工廠每日產出500萬片口罩,並稱婉拒外國口罩廠包產線。 不過,中國大陸方面情況則有所不同,口罩漲價的原因是製作口罩的成本增加,因此廠商其實不賺錢。據當地媒體報道,隨著口罩成為必須品後,口罩機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從過年前一台10...

    台灣當局斥資1.8億台幣採購60台製造口罩的機器,結合產業界陸續派出上百位專業人力,到工廠協助。經濟部預估,60多條新加開的生產線加上既有產能,台灣的口罩日產量可望超過1000萬片,這一目標一旦實現,台灣將躍升為全球第2大口罩產地,僅次於中國。 位於嘉義的口罩工廠的作業員忙碌不已,不斷地將機台上的口罩放到盒子內排好、裝箱。目前擁有一條生產線以及三個機台的昭惠公司,派出三個作業員,一天輪兩個班次、共16個小時不斷作業,確保產量充足。 黃惠豐並說:「已經緊急招聘作業員,趕快訓練可以上工。」並稱,政府將提供一個機台,還有派出軍人和人力協助,過去一個月能生產100萬個口罩,增加一條生產線後未來一個月能生產300萬個。 台灣政府與廠商約定,每台機器至少須生產500萬片口罩給政府,120萬片是無償提供,...

    因為新冠疫情,過去乏人問津的口罩產業一夕爆紅,需求量大增,但若疫情未來緩和,如此龐大的產量和新增的口罩機器又該何去何從? 從事醫療耗材約30多年的黃惠豐回憶,2003年SARS爆發時,台灣許多口罩工廠大力增加產線,後來疫情突然緩和,導致一堆口罩工廠產能過剩,產品賣不出去,最終倒閉,並說:「口罩廠商應該都有吸取當年SARS的經驗了!」 黃惠豐解釋,這次的口罩工廠,若單純只做內需,疫情緩和可能會受到影響收入。但若有外銷就可以繼續生產。 他強調:「增加的機器是由政府贈送,若疫情緩和,頂多就是不生產,不會因此虧損。」 口罩生產商似成為這波疫情的「受惠者」,但黃惠豐仍希望疫情趕快減緩,他透露,醫療用紗布的原物料都在中國大陸,若產業停擺對全球影響會非常大,「無法想像」。 (本文由「BBC News 中文...

  4. 2020年3月25日 · 口罩國家隊的生產下游,別忘了那些24小時加班的口罩製造商。截至3月27日,台灣國產醫用口罩可達日產1000萬片供應無虞。背後的背後,是30餘家默默趕工口罩的無名英雄。口罩製造商「附條件」受贈口罩機。陳心慈製

    • 口罩產量1
    • 口罩產量2
    • 口罩產量3
    • 口罩產量4
    • 口罩產量5
  5. 2024年3月21日 · 民眾常配戴的一次性口罩共有3層,分別是最內側的親膚層、中間過濾用的熔噴不織布、最外側的防潑層,這3層都能夠以PP(聚丙烯),或是EP(在PP中混入部分PE聚乙烯)製成。 少部分口罩為了美觀,會以更耐熱、更適合印刷的PET(與寶特瓶相同的材質)做防潑層;或是像活性碳口罩,中間再夾一層活性碳層。 若是口罩布面都由PP或EP製成,皆得以經過處理,回收再利用,但口罩另包含尼龍耳帶和含金屬的鼻線,使得整體口罩材質過於複雜,無法妥善進入回收體系。 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的〈 全球口罩污染: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威脅以及潛在解方 〉論文中提及,若將口罩與其他塑膠廢物一起焚燒或掩埋會產生有害氣體、有毒化合物和塑膠微粒,進入土壤和地下水中,最後沿著食物鏈、空氣,在人體內累積。

  6. 2020年12月23日 · 經濟部:口罩庫存量超過5億2000萬片. 經濟部表示,台灣人現在能如常生活、工作、出遊跟聚會,是靠全國人民配合政府防疫, 各行各業專家的分頭合作,才有這種成果,「遺憾的是,不僅全球疫情持續嚴重,台灣也在250多天後,再次出現本土案例。 」提醒大家仍要勤洗手、戴口罩,隨時注意指揮中心宣布的防疫資訊。 就怕民眾再掀口罩搶購潮,經濟部指出,經盤點口罩產能,若算入產量較少的假日,醫療口罩的常態日產量可達2400萬片,產能全開則可達3000萬片日產能,且目前雙鋼印口罩的庫存量已超過5億2000萬片,此外,口罩的關鍵原料熔噴布,廠商的產能也無虞。 「原料足、生產夠、庫存多」,經濟部呼籲國人,口罩一定要戴好戴滿,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一起守護我們共同完成的防疫成果,一起守護台灣。 (翻攝/經濟部臉書)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