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嘉義市 丙午震災紀念碑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00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agoda.com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 高雄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 ,是一座位於 臺灣 嘉義市 東區 嘉義公園 的紀念碑,因紀念 1906年梅山地震 殉難者而興建而設立,是臺灣第一座為紀念 地震 死傷所立的紀念碑。 今已登錄為 嘉義縣一般文物 。 沿革 [ 編輯] 1906年3月17日凌晨六點四十二分, 日治臺灣 嘉義廳 打貓東頂堡 梅仔坑莊(今 嘉義縣 梅山鄉 )一帶發生 芮氏規模 7.1大地震,該地震波及嘉義廳中心、鄰近 斗六廳 、 鹽水港廳 等數十個街庄及周邊地區,使得部分房屋倒塌,估計有1,236人死亡,2,954人受傷。 此地震此後被稱為梅山地震,也因發生年份正值 農曆 丙午 ,亦稱為丙午烈震。 烈震發生後, 嘉義廳 長岡田信興向日本政府求援, 臺灣總督府 立刻從 臺北 派醫護人員前往南部地區救災。 [1]

  3. 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完成於1906年明治39年12月紀念碑可分為碑體及碑座兩個部分碑體高210公分寬83公分厚4.5公分材質為青斗石碑體正面有浮雕裝飾碑額刻有雙龍搶珠雕刻裝

  4. 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是一座位於 臺灣 嘉義市 東區 嘉義公園 的紀念碑因紀念 1906年梅山地震 殉難者而興建而設立,是臺灣第一座為紀念 地震 死傷所立的紀念碑。 今已登錄為 嘉義縣一般文物 。 沿革 [ 编辑] 1906年3月17日凌晨六點四十二分, 日治臺灣 嘉義廳 打貓東頂堡 梅仔坑庄(今 嘉義縣 梅山鄉 )一帶發生 芮氏規模 7.1大地震,該地震波及嘉義廳中心、鄰近 斗六廳 、 鹽水港廳 等數十個街庄及周邊地區,使得部分房屋倒塌,估計有1,236人死亡,2,954人受傷。 此地震此後被稱為梅山地震,也因發生年份正值 農曆 丙午 ,亦稱為丙午烈震。 烈震發生後, 嘉義廳 長岡田信興向日本政府求援, 臺灣總督府 立刻從 臺北 派醫護人員前往南部地區救災。 [1]

  5. 別 名嘉義明治丙午烈震震災紀念碑丙午烈震紀念碑. 立碑年代:明治40(1907)年. 石碑位置嘉義市東區嘉義公園內. 石碑尺寸:高212公分、寬82公分. 碑 文: 震災記. 粵稽舊史所載,本廳下往時震災之大者,康熙二回、雍正一回、乾隆二回、道光同治年間各一回。 惜乎文獻不足,故其被害程度以及救恤方法無由得知其詳。 迨改隸後又屢被是殃,就中如明治甲辰十一月六日之震頗稱劇烈。 歲三月十七日黎明地復大震,北自雲林、南亘月津,而本廳下實為其震源,爾後震動頻々、民不安堵。 翌月望前烈震復繼之,其震度轉以嘉義為北端、東南波及十餘里。

  6. 首頁. 尋找景點列表. 【嘉義東區丙午震災紀念碑. 地震紀念碑. 青年育樂中心. 廟宇古蹟. 文化探尋. 連絡電話:052294593. 地址: 嘉義市東區東川里嘉義公園. 網站: 無提供. 營業時間:隨時. 災後重建的軌跡~ 台灣地震頻傳,在日治時代曾發生多次烈震。 明治 39 年 (1906)3 月 17 日黎明六時發生大地震 ( 全震動時間長達四分多鐘 ) ,震央位於民雄與梅山之間,人畜傷亡頗多,建物毀損嚴重,大小餘震不斷,相繼壓死一千兩百多人,嘉義市街建築物大半毀於地震。 災後行政當局趁機規劃市區改道計劃,今之嘉義市區奠基於此。 此次地震立有「震災記」石碑,可能為全台首座地震紀念碑,係由莊伯容撰文。 二戰後遭改名為「青年育樂中心」,民國 90 年 3 月,文化局加以恢復。

  7. 2024年4月5日 · 記者魯永明攝影3日上午花蓮近海7.2級大地震造成重大死傷至今餘震不斷嘉義縣市不到1周發生3起4級地震外界擔憂是否梅山斷層大地震前兆百年嘉義公園有座市定古物丙午烈震紀念碑」,重新修復見證118年前嘉義大地震造成1247人死亡具警世作用提醒位處地震帶的國人做好防震準備清明連假這座地震紀念碑因 花蓮大地震 ,受市民遊客關注,紀念碑由嘉義名醫莊伯容鐫刻,嘉義公園歷經滄桑變化,石碑一度覆滅,直到2000年玉山文化協會發現,市府整修豎立公園,紀念碑記錄百餘年前地震浩劫,具歷史性、稀有性,加上文詞優美,具文化價值,嘉市政府登錄為「一般古物」。

  8. 嘉義明治丙午烈震賑災紀念碑. 作者: 莊伯容. 1906年12月. 震災記. 粵稽舊史所載,本廳下往時震災之大者︰康熙二回、雍正一回、 乾隆二回、道光同治年間各一回。. 惜乎文獻不足,故其被害程度以及救恤方法,無由得知其詳也。. 改隸後又屢被是殃,就中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