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13日 · 認清中醫是獨立於現代西方科學體系之外的一種認知體系,真正學會了運用中醫理法方葯去治療疾病,才能紮根於中醫,這時再去研究中醫、發展中醫,才是正確的道路。 2 什麼是古中醫學? 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以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理論為指導,解決人民身心健康需求,開展養生、疾病治療、康復等活動的民族醫學,就是古中醫學。 傳統文化的內涵很廣,比如「氣」「陰陽」「五行」「六氣」「二十四節氣」「八卦」眾多名詞是西方沒有的,對世界的認知,「氣一元論」認為宇宙萬物一氣所化生,聚則成形,散則化氣;對人體的認識如「形神一體觀」「天人一體觀」都是傳統文化的內容,古中醫學正是在這一樸素的唯物觀的基礎上認知世界,這是中醫的世界觀,而西方科學和西方醫學的概念是不能包括這些內容的。

  2. 2019年2月13日 · 【導讀】 倪海廈,美國經方中醫,被喻為當代少見的「命、相、卜、山、醫」五術兼備之曠世奇人。 梁冬對話倪海廈. 梁冬是的重新發現中醫太美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太美我是梁冬依然呢是有請哦美國漢唐中醫學院院長,「加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班指導教授——倪海廈老師和我們一起來分享他的生命智慧。 倪師你好! 倪海廈:梁冬你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梁冬:嘿! 倪師呀,真得是很難得,這次專門是從台灣,他平常在美國執醫,這段時間呢,剛剛回到亞洲呢,在台灣,然後呢,這次專門飛到北京哦! 撥冗一兩天的時間和我們一起來做這個節目。 所以我覺得說,這也是全國人民呢,很多聽眾朋友的一個福分。 在上一周的時候呢,我們講到了一個話題啊,就是講到這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話題。

  3. 2019年8月1日 · 大致次序是 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 。 現在的教材雖然質量不高,經常被人詬病,但至少觀點比較綜合,不偏激(中醫流派很多,各執其說,各有所偏。 如果單從某一派開始學,比如起手就學現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 但教材本身不必讀得太鑽進去,不必在這階段花太長時間。 有些東西暫時看不懂沒關係,不必深究,後面進入從傷寒開始的下一階段學習後,很多東西自然而然會開始懂。 學完這幾本教材之後,就能夠對中醫學有了個總體的認識。 然後就是 傷寒和金匱,這兩本書要精讀, 歷代注家很多,限於時間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讀遍, 我個人是從劉渡舟的書和郝萬山的視頻開始入手,然後後面學的是黃元禦的註解。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常聽人說中醫不傳之秘在於藥量其實藥量只是一部分我說其實中醫不傳的是藥物的陰陽轉變規律為推廣我中華國術提高臨床療效特將天機述於有緣之人。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陰陽的屬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隨外界環境改變而改變的。 2、 應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療的患者為基本參照物,而後立藥物的陰陽,而不是以藥物本身去立陰陽(很重要哦)。 3、藥物陰陽的確立是以藥物的濃度、氣與味的厚薄、溫度為基本變數展開的。 4、陰陽在藥物中的體現是以量變而變的,具體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就是在一個太極中,陰陽平衡時,陰是陽的二倍或者陽是陰的二倍,比如陰是陽體積的二倍,而同時陽又是陰質量的二倍等等。 5、改變物質的量就將改變了物質的陰陽屬性(在一定範圍內) 二、舉例應用.

  6. 這不怪你, 因為沒有這樣一門中醫課. 兼具理論的系統性和基礎的全面性. 為此醫承有道學堂特邀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頂級講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大家講解實用的中醫理論讓所有人都能零起點學中醫學會用中醫理論去辯證論治解決家庭的日常健康問題及考試做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如果你想通過一門課程,系統地學習中醫理論基礎,學會辯證論治的方法,達到開方抓藥的目的那就是這門課程啦! 課程分為四大模塊,一共85節課,循著理、診、方、葯、的順序層層遞進,有淺顯易懂之方法,有循序漸進之次第,有提綱挈領之重點,有前後呼應之案例。 將陰陽之情趣、臟腑之形象、正邪之高下、診法之精微、方劑之性味、中藥之奧妙娓娓道來,別有一番風韻。 第一模塊:中醫基礎理論.

  7. 2019年3月26日 · 濟生腎氣丸. 《中國藥典》2005年版. 處方:肉桂20克、製附子20克、熟地黃160克、山茱萸(製)80克、牡丹皮60克、山藥80克、茯苓120克、澤瀉60克、牛膝40克,車前子40克. 此即在桂附地黃丸的基礎上倍用茯苓、同時加入牛膝、車前子兩味葯組成。. 與市售的金匱腎氣 ...

  8. 2018年9月15日 · 為什麼中醫把脈要把兩隻手呢? 中醫認為,左右手的「寸關尺」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代表「肺脾命門」,所以中醫把脈要 兩隻手都把 。 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分析脈象啦! 中醫將脈分為二、三十種,普通人沒必要都了解,這裡隻介紹幾種常見的脈象:浮沉、力度、粗細、快慢。 1. 浮沉. 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 ,隻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著,不斷加力,幾乎已經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著,稍加點力往裡按,但又不至於按到底,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稱為中。 為什麼脈會有浮沉之別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